浅析教师与学生如何养成健全人格

2016-05-23 07:21候妙娟
现代交际 2016年8期
关键词:平等教学观念师生关系

候妙娟

[摘要]教师直接承担着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师的不当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精神伤害。在现代教育下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运用合理的方法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人格的关键。

[关键词]隐性伤害 平等 教学观念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146-02

人格是人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后天从事实践活动的产物。现代教育是“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教育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还需要让人学会以辩证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看待他人,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面对顺境与逆境,努力做一位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上进者。中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学校等,其中,学校教师对中学生人格影响最直接,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教师直接承担对后天人格形成的培养任务,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的不当行为容易对学生造成精神伤害,而在教学中的态度及方法,对塑造学生人格则可起积极作用。

一、教师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对学生的不公平对待

教师在处理某些学生问题的时候,容易凭借个人主观意识进行差别对待,甚至少数教师还会因为学生的外貌、家庭环境等原因对学生实行差别对待。例如在安排座位或者在课堂上提问的差别对待,这形成了一种有意无意的歧视,而这种歧视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压力,使学生变得自卑。

(二)以考试成绩作为促学手段

长期以来,学校中有将学生学习成绩考试分数进行排名并公布的惯例,并用其作为快慢分班或学生排座位的依据。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不赞成公布成绩的做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考试成绩更加敏感和重视,教师公开公布学生成绩,将学生分数排名次,并强行用于各种方式管理中,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可能引发某些不该发生的悲剧。

(三)对学生语言感情伤害和体罚

在教学中,少数教师急功近利,为了出成绩,对后进生进行语言侮辱、嘲讽、讥笑、挖苦,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另外,当前教师对学生明显性体罚已基本不存在,但变相体罚对学生的伤害有过于体罚。以上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

1.教师教学观念。传统教育重结果不重过程,不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只重学生成绩。这是由于应试教育中衡量教师水平的是学生成绩,因此,评价学生好坏以成绩为基准,形成“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的评价体系。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把培养学生全面发作为目标。

2.教师的法律和首选意识较差。《教师法》第8条规定:“教师负有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然而,有些教师虽从事教师职业,却缺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把学生当接受知识机器,不尊重学生人格,对老师职业缺乏深刻认识,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总之,老师对学生人格影响在学校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阶段,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老师一个漠视的眼神、一句冷酷无情的话语,都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在对待和处理学生问题上,有些教师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不管事实,不讲艺术,讽刺和挖苦学生,直接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学生可能处于“高压”和“强权”之下,时时惟命是从,鲜活的个性逐渐泯灭,容易养成怯懦畏缩、优柔寡断的弱者性格,也可能为避免教师的进一步伤害而阳奉阴违,或者由于怨恨进而产生反抗和逆反心理。在这样情况下,学生可能对自己否定、迷茫,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认识偏激。如果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从教师身上学到过正确的对人、对事的做法,却始终处于尊严被漠视、权利被剥夺的处境,那么,有朝一日进入社会后,如何能成为社会的合格一员呢?

二、如何发挥教师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

(一)改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革新就是要真正确立起新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确立每位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新价值观念。教学的目标应该由过去注重传授知识和积累知识往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转变,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从过去的教师主体转为学生主体,从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服从,发展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使教育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人格,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平等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质是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论”的教育思想。教师和学生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彼此构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意义上,师生天然是不平等的,但是人格关系上,师生之间却是绝对平等的。随着社会民主意识过程的加快,学生对待平等的渴望远甚于包括老师在内的任何一个群体组织;而与此同时,老师作为知识分子,接受教育虽先于学生,但老师所接受的基本是传统文化,以师道尊严为主的师生关系影响较深,使老师天然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特别是被学生的尊重。在这样反差中,学生常常觉得老师高高在上,感情上不能融合。教师应该视学生为平等的个体,多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体验学生自身的情感,不轻易贬低、损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全方位了解每位学生。

2.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核心的和基础的活动,师生关系是对学生具有影响力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与老师教学有很大关系,在教学中处理学生问题不公正公平,对屡教不改的落后生进行教育时缺乏耐心,学生存在冤屈时候不容学生辩解便恶语相向等这些做法,都会影响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教师在教育关系中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因为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强加自己的喜恶于学生。就是说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即便自己的尊严在某些情况下受到损害,也不能轻易感情用事。在评价中给予建设性的评语,用心跟学生沟通交流,学生一定能体会到教师真诚的期望,进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采取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

实施新课改期间要求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应多元化,带领学生全方位发展、有个性成长。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有技巧、有方法,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评价学生的内容应直接体现教育目标,是对教育观、人本观的反映,教育在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合格公民的同时,也应教会每位学生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评价时,不能仅是看考试成绩而定义一个学生是好或者差,也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更不是仅看当下,而是全方位的、动态的、交互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是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重要途径,而不应成为学生紧张、焦虑、苦恼的来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诊断性目标评价,根据不同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进行评价,教学评价的全面革新是保障教师在教学中避免对学生造成隐性伤害的保障,也是当前真正实行新课程改革能否培养健全人格的试金石。

有益于培养健全人格的教学评价标准、手段应该包括:首先,提升评价功能,教学评价应该使评价多功能化,重视评价的鉴别与选拔,将激励的发展性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力求多元化的价值观,不应让评价对象一直处于同一个模式之下;再次,评价的指标也应该多元化,不应是以往的以学业成就为主,要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为标准,例如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不断创新的精神、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都应该是教学评价的指标;最后,教学评价主体互动化、多元化,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评价,而是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地位,评价的过程也是双向选择、协商沟通的过程。

(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格培养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渗透教学法在各种课堂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包括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开展各种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参与生活和与人共处、交往的感情活动。如采取团体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加到角色扮演中,组织成员的参与非常有助于学生成员之间获得情感支持,感受积极的体验。由于不同的学生心理存在差异,因此,提供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可以使学生发现对方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实现积极影响,在相互间建立成员之间的负担、接纳的态度。教师还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不同,可以在同一个班中,让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共同讨论问题,集思广益,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交往心理。

处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面对价值观的冲突、疑惑甚至价值观混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把学生错误、消极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有意义正确的道路上,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者做一个没有价值取向的人。课堂上教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可能出现价值观的偏差。如在学习《白毛女》一文后,老师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竟然有学生责怪杨白劳,说他欠债不还,还说喜儿太没眼光,黄世仁是所谓的高富帅,还不肯嫁他,这些是旧时代的客观错位带来的价值混乱。学生没有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在社会背景差异下引发的价值观的混乱,适当地引导,实现育人功能。教师要大胆采用使学生信服的“高招”,如学科渗透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它内容广泛,包括创设积极课堂气氛、老师与学生关系、同学之间健康交往模式等,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到教学所营造的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是老师教书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加强老师的自身素质

老师是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的承担者和影响者,所以在新课改下,人格培养要以教师素质提高为前提。

道德素质低下的老师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隐性伤害,而学生处于不成熟和弱势,不能对这种隐性伤害实现有效控制。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加强师德教育,是健全学生人格的有效方式。教育部门应该对师德修养欠缺这一现状提出有效措施,加强教师师德培训,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教师自身修养。教育是培养人的一项社会活动,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职业责任感以及高涨的职业热情,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优点,还须不断自我反省、修正教育学生的方法,便于找出差距与不足,随时随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思想进行调整,不断磨练提升教学艺术,树立高尚的师德,坚决摒弃对学生进行心灵暴力的陋习。教师还需要加强自我监控的能力,对自身的情感思想、行为等进行自觉、积极的监控。教师处在当今科学技术调试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的信息时代,与时俱进,适应开拓进取的时代要求,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是核心任务。

(五)教师要有健康和谐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不健康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心理健康。想要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就必须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康美丽的心灵,这也要求教师拥有良好、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品格情操,良好的师德素养,坚忍不拔的教育意志。教师要有优质、健康的心理,不仅要捧出一颗心,热爱教育事业,还要善于进行自我的心理调节及保健,能够清醒地认识自我,辩证地对待自身缺陷,积极努力地实现提升。教师是春蚕、是园丁、是指路的明灯,过多的赞誉往往会让教师迷失、困惑,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这也要求教师能不断自我调节,在保护自身心理健全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戴斌荣,刘正萍.教师对学生隐性伤害[J]天津师范学校学报,2005(02).

[2]郑金洲.教育碎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平等教学观念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