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作文教学的果壳

2016-05-23 09:40王佑军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作文教师教学

◎王佑军



敲开作文教学的果壳

◎王佑军

近来,作文教学研究领域可谓风起云涌、大家迭出。略做回顾,在全国造成较大影响的大概有四种思路。

一是按文体写作定序列的思路。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以“文体中心论”为指导,创造了“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

二是按写作方法定序列的思路。如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法”,从审题、立意、选材内容详略和过程方法等方面系统训练,形成了“五步四法”的作文教学序列,包括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凝练出了“快速审题15法”“快速构思10法”“快速行文4法”“快速修改4法”等教学方法。

三是按写作能力发展层级定序列的思路。如黑龙江省常青老师提出的“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把写作能力分解成说话、写话、片段训练到篇章训练,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把这些作文点分解形成一个个具体训练的基本单位,就是“格”,对每一格训练都提出具体要求。用概括出的文章体式和一般思维模式来训练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的能力。

四是按多元整合定序列的思路。如以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老师和上海于漪老师为代表的“文体——方法”双元整合训练模式。他们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语言运用等为经线,以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写作训练要求设计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此外,章熊老师提出“语言——思维”双元整合训练模式。他认为,作文教学应该是言语操作和思维磨炼的结合,应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来设计系列,通过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模式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大致对应,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共进,以语言表达思维,以思维寻求语言,能有效地提升写作能力。

个人小传

从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出,作文教学研究走过了“文体——方法——能力——整合”的演进路径,经历了单线构建到多元整合的推进思路,清晰地展示出作文教学从“知识本位”“方法本位”走向“人本位”的认知曲线,逐渐切入到作文学习的本质。上一代语文人对作文教学重视的态度、探索的精神、思维的方法,正是我们今天的“精神支柱”“巨人肩膀”“研究宝藏”。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在对“读写结合”混编教材大加挞伐之后,各版本语文教材纷纷转向按生活主题编排,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等方面展开,作文教学随着单元主题形成写作主题。这一改变看上去是想要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本位”或“人本位”,从作文教学来看,似乎可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作文教学重新回到阅读教学的附庸地位,教材编写者淡化作文教学的同时,一线教师也选择性地遗忘了作文教学。其二,单元教学按主题组元,但主题特征不明显。主题组元造成了“主题先行”的刻板印象,导致教学实践中既忽视了“语”也忽视了“文”,特别不利于作文习得。其三,单元作文主题与单元主题无关联,与单元课文无关联,不利于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相应的作文语料,不利于获得篇章写作的模仿范例。其四,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逻辑体系不明显,与作文教学层级不对应,特别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层级规划和螺旋递升。其五,部分选文未从学生习得的角度考虑,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文章体式不典范,不利于学生模仿;选文所反映的生活过于老旧,不利于学生打通文本与生活的界限,就近获得体验;选文基本上是大家手笔,言语之老辣,手法之老到,主旨之深邃,往往让学生仰之弥高,却无法窥其门径而入。

面对当前的困境,作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研究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呢?我的主张——作文是人学,必须回到人那里去,回到人的认知规律上去思考。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知识的结构说起。知识就像一个果壳,它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组成。知识都是以某种符号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它真正的价值在于符号外衣隐喻的“逻辑形式”,是内聚的“一种理性的心智”。当然,知识更有价值的是果壳之中的意义系统,它包括知识本身具有的意义价值和它与人相遇时产生的价值。

写作作为人类的一种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具有相同的果壳结构。处于表层的是“符号系统”,包括作文的一系列概念和法则,是作文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处于鲜艳的果壳之内更有价值的学习,是作文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是内蕴其中的基本结构、技法和智慧;而真正具有生长与发展意义的正是藏之弥深的“果核”,是文字与人相遇时产生的“意义系统”,那是生活的洞悉,是情绪的萌动,是生命的惊觉,是成长的风信,是文字与审美的积淀,是人性与诗性的爆发。它对于人的价值正如种子对于植物的价值,那里隐藏着原始的生命密码,潜藏着理性心智形成与成长的基本动力。

因此,在作文教学研究中有三条主线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即作文的概念系统、方法系统和意义系统。

三大系统孰为主孰为次呢?应该是以意义系统为主,概念系统和方法系统次之。三大系统以什么为动力呢?应该是从意义产生的方式与认知规律出发,以生活的经历和成长的需要为内驱力,即以“生活事件”作为作文教学设计的主线和动力,刺激学生的成长(包括阅读积累、思维水平、表达冲动)需求,再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穿插安排学生“需要”的作文概念和方法,并按照学生的成长层级合理安排作文概念与方法习得的层级。三大系统以什么为纽带连接贯通呢?是体验,即让学生在设计好的生活事件的驱动下,去体验真实的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产生表达的冲动,在表达的过程中产生“表达得更好”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情感态度、语词语料的积淀与提取、作文方式方法的习得都是在切身体验中获得的,这样的获得才能有效转化成一种能力、一种素养,那就是写作能力、写作素养。

其实,如果我们解剖作文学习的结构,会发现作文学习也遵循着同样的果壳结构,即“学得——习得——悟得”。

江西茶叶出口企业可以和省内各高校农业相关专业合作,建立茶叶相关科技项目,加大对茶叶机械化的研究,培养一批高学历的农业发展方面的人才。在研究茶叶科学化、机械化、可持续发展化的方向上形成具有高学历、高技术水平的人才队伍,成为江西茶叶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同时,加强对外贸业务人才和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外贸谈判人员的需求。这将有利于在茶叶出口的外贸业务中使我方更具优势,掌握主动权。

学得。学得的内容是基本概念和规律,基本方式为效法、模仿。可以叫作“概念性获得”和“模仿性获得”,但不要以为“概念性获得”就是要进行概念的诠释、分析与记诵,反而这恰恰是此阶段要力求避免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借鉴钱梦龙先生倡导的“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渐进模式,提倡案例教学、范文引路。从案例入手走向规律,从现象入手走近本质。

写作隽语

◎课程改革带给语文课堂的改变,就是要我们由教师“告知”的教学变成学生“感知”的教学。其实,“告知”和“感知”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生命在场。语文教学可以是简单的重复和程式化操作,也可以是智慧的闪烁和生命的流淌!告知的课堂一定是简单的重复,感知的课堂才会异彩纷呈!

◎请问,没有亲历,怎么能写出过程?没有参与,怎么能写出激情?没有观察,怎么能写出细节?没有思考,怎么能写出思想?没有付出,又怎么会刻骨铭心?有些东西是不可教的,对于那些不可教的东西,教师应当保持敬畏。

◎就体验感悟课来说,体验是准备阶段,情绪准备、材料准备和方式方法的准备,都会在这个环节中粗略地呈现;感悟是提升、提炼阶段,材料的选择、情感的积储、方法的感知和价值的提炼,都可能在这个阶段完成。因此,体验是为感悟而做的体验,感悟是在体验基础上的延伸。从根本上说,体验和感悟的对称性是这种课型的关键法则。这个对称性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体验什么,就感悟什么;其二,体验有多充分,感悟就会有多深刻。

◎在命题创新的实践中,可能有许多角度。站在考试选拔的角度,会逐级抬高命题的门槛;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一不小心”就会踏入成人关注而学生完全陌生的领域;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则容易在避熟求新的心理驱使下陷入偏、难怪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衡量学生的认知水平,真诚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洞悉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蹲下来”从学生的高度去设计作文题,才能秉持健康的命题理念,拿出理想的作文命题创意。理想的命题能够让“生命写作”和“生存写作”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从而引导作文教学归于生命意义的本源。

习得。习得就是要重视在写作实践和生活过程中亲自体验和反复运用,可以叫作“体验性获得”或“过程性获得”。作文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技能,你得让他亲自投入到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景中去,在真实的那事、那人、那景、那情中“心领神会”,通过亲历、探究、感悟、体验等方式去获取独特的个体经验,这个过程看上去是那么“费力”,但它却隐含着作文习得的基本秘密。这个过程是身体(心智)与规律反复磨合的过程,是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素养与能力的过程。这个转化是极为缓慢的,教师要有耐心;这个转化是必然会发生的,教师要有信心;这个转化一旦发生,就会形成稳定的能力和素养,就再也不会丢失,教师要舍得花气力去促成这种转化。相对于“学得”而言,“习得”是学习的高级形式,是更有价值的学习。

悟得。悟得是指经过个人亲自探索,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作文的概念或方法,获得关于写作方法的领悟;是经过富于热情的沉溺、全身心的投入获得的关于写作技能的个性化理解;是经历了无数孤立的个案反复研磨后获得的顿悟。所以,“悟得”也可以叫作“智慧性获得”,是人的认识转变的宝贵过程,是由迷惑到清醒、由模糊到清晰、由孤立到联系、由繁复到简约的认识过程。“悟得”是比“习得”更高级的学习阶段。习得获得的是方法,悟得往往能够洞察真相;习得更多获得的是零散的经验或招式,悟得获得的则是联系的脉络与规律;习得获得的是关乎外界的感知,悟得更多的是关乎自我的发现、内心的升腾、灵性的开启。所以“悟得”强调的是学习本体的“自悟”,强调让学生成为“当事人”,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和放手:解放他的脚,让他走到事件中去;解放他的手,让他亲自参与和记录;解放他的眼,让他亲自去看,看到真相;解放他的嘴,让他敢说真话;解放他的脑和心,让他敢于独立思考和大胆想象。

因此,在作文学习的研究中有三重境界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即学得——习得——悟得。在学习的三重结构中,孰为主孰为次呢?习得最重要,是过程,是重要的支点;学得是习得的基础;悟得是习得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往往可遇而不可求。三重结构以什么为纽带呢?是体验。因为作文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技能性活动,需要有大量的亲身体验作为基础,作文就是恢复身体与生活的关系。要恢复身体与自然的接触,亲自获得对自然的感触;恢复身体与人的接触,亲自获得与他人的交往经验;恢复身体与社会的接触,亲自观察社会万象,获得对社会的观感。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作文教学和作文学习具有与对应吻合的果壳结构。作文教学就是要撕去概念教学的外衣,切入逻辑与智慧的层面,努力追寻内蕴其中的意义教学;在作文学习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体验这个核心策略,敲开模仿性获得的外壳,在生活事件和典范文本的习得中获得实践性智慧,努力获取关于生命真谛与文章之学的顿悟。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在作文教学研究中,更要努力敲开故步自封的果壳。没有一种研究思路(或流派)是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作文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智能性活动,是关乎生命的探索,受到很多个人因素(如个人经历、心智成熟程度、认知习惯、思维方式等)的制约,不是每个经过序列训练的学生都能到达“悟得”之境,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为学生“私人定制”学习方案,有选择地促成那些处在“临界点”的学生发生质的转化;作文又是一个情绪化很强的情感性活动,受到很多情境因素(如环境、心理、触媒等)的制约,不是每一次教师的“点化”都一定会发生突变,教师要有相当的智慧来设计情景,寻找触媒,把握触点。

有些教师热切地呼唤和期盼着作文教学研究能够获得突破,尽快建立起科学的教学序列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却要说,教师们等待的这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这种等待本身就是不了解作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的表现。章熊先生认为,写作是社会生活和个人感受在书面表达方面的反映,它与写作者的经验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变量,是随机的,不可预制的;写作教程所能定型和相对序列化的只能是它的技能部分,它不可能覆盖写作教学的全部。这一语道出了作文教学序列化的难点所在,也道出了各个教学序列化尝试失败的病因所在。对此,洪宗礼先生认为,写作教学尽管定“序”难觅,但无“序”必乱。

因此,在写作教学序列研究中,必须遵循“大体有序,具体无序”的原则,“大体有序”即每个教师都应该构建自己的合乎认知规律的作文教学课程体系,同时最大限度地谋求“运用之妙,在乎一心”的变化。在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运用中,要努力达到“心中有法,手中无法”的境界,把具体的“法”穿插渗透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习得中得法、用法。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写作活动,将一些概念化的“法”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化知识,做到得之于心而寓之于课。这就是说,教师只有努力成为作文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甚至是写作的实践者,才能获得作文教学的最好效果。

在此,对于作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研究,我有六点主张:

其一,作文亟须在课程意义上确立其相对独立的地位。

其二,在作文课程的设计上,应该以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为理论旨归,使作文教学成为开放的、变动的、互动的、自组织的意义生成的过程。

其三,在课程或序列的编制上走多元整合的路子。以师生共同创造的真实生活为主线,显性呈现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情境,有层次地编排作文能力层级,隐性穿插作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其四,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应尽可能实行小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性化辅导。

其五,在教学方法上尽量使用真正意义的讨论法(如段力佩校长的茶馆式教学法)、实践法、情境教学法。

其六,教师要成为作文教学的研究者和写作实践者。一切的“等等主义”“拿来主义”或“本本主义”都是靠不住的。

(湖北省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34000)

诗文栖居

猜你喜欢
作文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