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的张力与生态文明体制的构建

2016-05-21 20:43徐治立
中国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张力理念理论

徐治立

XU ZHILI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文明智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生态自然哲学、科技哲学、科技政策与战略管理等。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这 “五大发展”理念将引领“十三五”发展方式从五个方面实现重大转型:从过去高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的要素驱动及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从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从高污染、单纯追求GDP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向遵循生态规律的绿色发展;从低水平的开放转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从不公平、收入差距过大非均衡发展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共享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努力实现五大发展理念的有机作用和支撑,才能逐步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机制体制。然而,在落实这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生态文明体制的同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五大发展理念存在的二阶张力,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各自内在的矛盾,以及它们彼此间存在的辩证矛盾或对立统一性。而要真正使得生态文明体制有效地构建起来,就必须充分关注、领会与把握这种二阶张力的属性,避免五大理念的内涵异化,充分调适它们彼此间的张力关系,实现全面、合理、健康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的一阶张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一直代表着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走向,这无疑应当得到人们的充分认可。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文化中,人类的进步都在试图寻求各种有利的变革、突破。然而,人类的发展又不仅仅是实现现实功利的目标,还应当包括精神追求和人类生活中诸如人的根本价值等其他层面追求,要关注人类彼此之间、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否则,五大发展理念可能会被推向异化,将偏离它们原有价值的航道和违背人类追求的根本目标。

一、创新的正负价值。众所周知,创新理念最初源于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将创新定义为“生产函数的变动”。一般而言,熊彼特理念中的创新更倾向于经济实用性和功利性。后来的主流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也多是沿着这一路径来阐述创新理念和研究创新活动。由此,创新多被用来特指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活动。换句话说,任何促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能力实现的行为和活动都可以称为创新。并且,创新的中心实际上逐步游离于技术而聚焦于市场、组织和社会管理。这既从根本上保障创新的正面价值取向,也为创新走向极端功利埋下伏笔。人们在现实中对贝尔纳创新时滞的压缩和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建构的推进,也进一步扩展了创新产生异化效应的可能性。自从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提出了“发明—创新时滞问题”后,人们就努力寻求方法来解决科学技术应用创新时滞的问题;然而,极端地压缩创新时滞的内在空间,必然将创新带入另外一个误区。而通过弗里曼“国家创新系统”,人们进一步将创新扩展向全社会,使得最初创新潜在的异化作用也伴随着其正面效果进一步实现扩展。现实中这样的事例已经呈现很多,比如:大量的“创新”产品的泛滥,尤其是创新出了大力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和健康的伪劣医药和保健产品。这表明,创新具有能够创造正面价值也会产生负面价值的内在矛盾张力;人们必须把握及处理好这种创新张力。

二、协调的制约。在西方经济学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本身就带有矛盾性。该理论基本上是以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思想为基础的,包括中心地理论、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理论等等,几乎所有区域经济学理论对此都有各自的述及。对于政府干预的思想在经济学界存在着理论上的争论,如,新古典学派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他们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在现实中往往是不存在的。而对于美国学者威廉(J·G·Williamson)提出的否定政府干预的倒U字形假设,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并不完全是倒U字形的,不宜作为解释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规律,更不能以此为根据断定不能进行干预和调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认为: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目的在于协调各区域的发展,而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能否实现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实际上,由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都存在可能,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的是一种政府与市场二者的合理组合。而政府的干预和市场之间又是存在着一种矛盾关系,由此,把握好协调的度是尤为重要的。任何协调发展理念都是现实的理想状态,实际上广泛存在众多因素制约的不协调状态。也就是说,协调理念也是有限度的、受现实条件制约的。倘若不顾现实条件和各区域的生态承受能力,一味追求“协调”也必将适得其反,必然呈现社会及生态众多的不协调。在我国当前追求经济协调发展目标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片面追求区域经济与外界“协调”发展,不考虑开放条件下市场对区域产业的特定需要,不考虑区域自身所能承受的程度和范围,不考虑需求弹性的大小(即从某一社会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比例关系上判断需求市场的潜在容量)。比如:在协调发展的理论下,我国出现了“为出口而投资”“为投资而投资”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1995年以来,东部地区的投资率维持在45%以上。自2000年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的投资率相继明显提升,增幅大大超过东部地区。然而,近年来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高速增长高度依赖投资驱动,出口驱动极其乏力,消费驱动也很不足。总之,这种盲目追求协调的行为为我国经济发展埋下巨大隐患:一方面,投资形成的产能是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对象,然而,协调理念下为调整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状况而进行的投资存在着不顾市场需求的现象,因此,一旦外部需求萎缩,将对国内经济形成较大冲击;另一方面,这种“协调”式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是以高消耗、高排放、低附加值为特征的,在当前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越来越难以为继。

三、绿色实践的离合。绿色发展是席卷全球的大趋势,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然而,它毕竟又是一种新的增长方式或发展模式,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一般而言,绿色发展萌芽于人类对于现代性危机的反思,现代性危机不仅仅是环境危机,更是一种从生态层面到社会层面的全面的社会文明病的体现。正是对这种人类文明危机的反思,掀起了社会化的环保运动和政治化的绿党政治,在绿色社会浪潮席卷世界的过程中,绿色发展道路逐渐理论化和系统化起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了绿色发展道路,而对后现代危机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则是绿色发展道路的驱动因子。然而,由于人们认识能力受科技水平及现实条件制约,不可能在现实中绝对认识和把握自然生态机制和规律,以至于追求绿色理念的实践常常背离深层的生态规律和宗旨。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发现许多现实“绿色生态活动”(比如热衷制造“生态水”)实质是反生态的。此外,绿色增长是近年来人类社会发展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以及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概念。当我们把绿色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时候,如何确定绿色发展政策的适合度和实用性至关重要。为了避免绿色发展政策过于严苛而制约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制定并实施一个适度的灵活的绿色发展政策,绿色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应该在一个动态灵活的系统下进行衡量和评价。而当前的研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对绿色发展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现状评价方面,对绿色发展进行动态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亟待加强。

开放的限度。开放型经济的理论基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钱纳里的“两缺口”理论。“两缺口”理论指出:于发展中国家通常都存在经济结构急需调整、升级和优化的问题,而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巨额的投资,发展中国家的低人均收入决定了其储蓄的低水平,从而投资的需要超过储蓄水平,形成储蓄缺口,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向工业化过渡的过程中,用于设备、技术进口的外汇需要也很大,发展中国家的创汇能力比较小的情况下又很容易形成外汇缺口,因此在“两缺口”存在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如果引进外资则可同时解决两个缺口。此理论奠定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理论基础,也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指导理论。然而该理论所揭示的含义是,国际投资是单向性的,即从外汇和资本都富裕的发达国家流向二者都缺乏的发展中国家,但是这个理论不完全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对外投资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为这些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两缺口”理论存在的不足导致在指导我国利用外资时一度只是单纯的偏向于“引进”,而严重忽视了“走出去”。另外这几年我国的实际情况已经不是“两缺口”,而是“双溢出”。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上看,还是从满足理论的前提条件上看,任何社会的开放都是有条件和限度的。中国开放型经济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国内市场的容量和结构,做到开放有度。

五、共享的博弈。所谓共享,就是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安全体系,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恩格斯所说的“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共享的本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正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正如洛克的“契约论”所论证的,社会是契约的产物,是在人们一致同意背负种种限制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在社会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难免产生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因而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该状态下现有资源配置的任何改变,都不能在不损害其他任何人境况的前提下改善某一个人的境况)。通过反复博奕,人们认识到,只有放弃风险最小而利益最大的“理想选择”,转而实行合作,达成相互之间的妥协,才有可能获得相对“双赢”的结果,从而使全体社会成员充分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然而,经济发展中讲求共享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背离“共享”宗旨的问题。共享经济重新赋予人们更多自由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不确定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共享经济创造价值的核心在于通过信息技术对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其实质是出售部分闲置的使用权。但这种出售将使用权和支配权切割开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双层的结构:财产的所有权即支配权是一个层次,财产的使用权是另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财产所有者,失去了使用权后,只剩下的支配权被抽象成了一个信息和标志,这种模式下主人的财产不能不说是一个隐忧。此外,共享经济除了充分利用物力,还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但参与其中的工作者可能同样面临着生活的压力,看似获得了一些自由,不再有老板批评,完不成绩效等传统压力,却带来了工作无保障、收入不稳定的新的压力。

由此可见,五大发展理论自身存在着一阶张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有自身的内在限度。以创新为例,创新本身能够创造价值,也蕴涵着负面价值或价值异化;创新之外存在着广阔的非创新空间与之对应。必须恰当调节创新的张力,才不至于创新的异化。在社会系统运行和变迁过程中,张力也是一种必要的调节制约机制。创新必须有非创新机制的制约才可规避异化。

五大发展理念的二阶张力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最新总结,更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这其中,创新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开放发展着力解决的是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问题;共享发展着力解决的是发展目的问题。然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彼此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二阶张力。创新理念与其它四种理念的对立统一就可以表明这种二阶张力。

第一,创新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协调发展。从词义上看,协调的含义为协作、调解、和谐,其中协作、调解是工具、过程,和谐是目的、结果。区域协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不仅仅意味着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地区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差距的缩小,而且还意味着全国市场的统一、地区产业分工的合理化、地区之间合作的加强和利益转移机制的形成。而创新则更强调个人、企业等充分发挥自主性。并且由于地区间创新能力的不同必然造成经济的不协调。而要方方面面照顾到经济的协调发展,则必然又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创新。

第二,创新可能促进也可能会阻碍绿色发展。人类的任何创新活动都应当以不破坏生态机制、符合生态规律为前提。然而,人们至今对复杂的生态机制的规律领悟得还相当肤浅。近期报道中显示,虽然水经过净化后除去了其中的污染物,但污染物带给水的有害频率和信息仍然留在水中,引起水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人们大量制造出了用于饮用的“纯净水”“电解水”等等“环保”创新的产品,恰恰进一步导致了水的退化。此外,诸如人们创新出来的各种抗衰老的绿色产品,极力追求抗氧化剂补品等等,后经过证实,这类产品不仅没有抗衰老的作用,反而有很多危害。

第三, 创新可能促进也可能会阻碍开放发展。这里以企业的发展为例,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向外部组织开放,整合和利用内外创新资源,能减小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但是开放式创新的实施基于多个主体,可能会引起从企业文化建设到组织结构的变革,需要进一步提高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搜寻成本,过度的开放可能会对创新绩效带来负面影响。另外,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竞争实力的增强,企业逐渐掌握了该领域的核心技术,进而形成行业内的垄断,这进一步使得开放和共享的经济模式受到破坏。

第四,创新可能促进也可能会阻碍共享发展。创新发展的成果应当共享。但是不恰当的社会制度创新,会阻碍创新发展成果的共享。曾几何时,在构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体制改革中,过去一直靠国家“养着”的基础科技工作者曾经一下子 “没人管了”,他们也得像企业职工一样,面临没完没了的考核甚至下岗失业;在社会十个群体中其自身权益保障状况只能排在第七位,大大低于党政干部、军人、企业领导、记者律师、医生、教师,仅仅比个体户、工人、农民好些。据调查,当某市政府新进大学生实习期月收入达3000多元时,而市农科院工作12年的科技人员月收入只有1200元;某科学院更是实行“一个单位两种制度”:行政人员实行公务员工资,科研人员实行事业单位“自筹”工资。科技人员没有利益保障,其它群体怎么能够充分共享?体制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但也难免出现违背发展成果共享理念的现象。

由此可见,五大发展理念之间存在二阶张力。张力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既相互联结又朝着相反方向伸展的作用力。张力太大,事物就会断裂、分离,失去相互作用;张力太小,事物作用力各向同一,相互作用力也不强,失去活动能力。张力实质上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在社会系统运行和变迁过程中,张力也是一种必要的调节制约机制。对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二阶张力原理的把握,蕴含着更深刻层次的自然辩证法与社会辩证法思想。

生态文明体制构建的理念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依据是党的十八大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把创造生态的文明与文明的生态秩序相结合进行社会建构;其理论前提在于伦理自觉。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地创造绿色知识和智慧,确立有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要深刻体现生态文明体制的构建理念,其目标应当指向五大发展理念张力的调适。合理推进生态文明体制的建设,我们必须明确以下两方面思想理念。

其一,防止五大发展理念自身张力的异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它们各自走向极端。正如上文所述,五大发展理念出于各自特殊的内在张力属性,都具有特定的异化可能。因此,我们在实践这五大理念的同时,要避免掉创新带来的急功近利的异化倾向;避免掉一味追求协调而忽视地区承受力的倾向;也要避免掉以“绿色”行动名义而出现的一些反生态行为;同时,也要避免掉开放、共享等带来的异化问题。比如就共享原则而言,我们应当冷静审视特定具体模式可能存在的异化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成为企业、国家及社会发展中的陷阱;要仔细研究避免掉入这些陷阱,才能让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才能让共享经济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其二,协调好五大发展理念彼此之间的张力关系,促进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理念彼此之间的二阶张力,我们当努力促成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调节好它们之间排斥的一面,让它们整体上有机地形成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目标的机制体制。例如绿色发展要注重的是更加环保、更加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坚持绿色发展,将深刻影响区域的协调发展模式和幸福指数;要想实现绿色发展,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绿色发展将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共享发展成为有质量的发展。再如开放发展,应当注重更加优化及合理融入全球体系。坚持开放发展,将增强我国经济的全球性性和竞争性。开放发展是一国繁荣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凡是走封闭之路的国家,无一不是走向失败国家的行列。开放发展,应当使发展更加注重创新活力,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国内与国际协调、实现共享发展。

总之,明确认识五大发展理念蕴涵的张力,是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体现,也是有效构建生态文明体制的根本保证。构建生态文明体制的目标,应当指向五大发展理念张力的调适。五大发展理念有机关联的体制,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体制。

猜你喜欢
张力理念理论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巧测水膜张力
方寸之间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用心处事
盛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