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辉,王 毅,王 亮,陆书来,刘 姜,李中宇
(1.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 合成树脂厂,吉林 吉林 132021;2.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 研究院,吉林 吉林 132021)
为了确保打火机的安全,打火机必须进行一系列安全检验,通过ISO 9994体系认证,该体系对打火机外壳材料的耐高温、耐化学药品和抗冲击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正规的打火机生产厂家大多使用进口牌号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生产打火机外壳。
本文通过对进口牌号打火机专用SAN树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剖析,确定了其组成和性能,设计了打火机专用SAN树脂的生产配方和产品指标。结合目前工业化装置的实际运行工况建立了操作条件关系式,并在中试装置上进行验证。
丙烯腈(AN):工业级,吉林石化公司丙烯腈厂;苯乙烯(St):工业级,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甲苯(TLN):工业级,吉林石化公司有机合成厂;叔十二烷基硫醇(TDDM):工业级,韩国梨树化学公司。
Z005型万能材料试验机:美国Instron公司;mi2型熔体流动速率仪、6957型冲击强度仪、Ceast 9050型摆锤式悬臂梁冲击试验机、HDT 6 VICAT型维卡软化点测试仪:意大利Ceast公司;常温凝胶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淋洗剂为四氢呋喃;IR Prestige-21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日本岛津公司;Vario EL Ⅲ 型元素分析仪:德国elementar公司;UltraScan VIS型台式测色仪:美国HunterLab公司。
拉伸强度按ASTMD638进行测试;熔融指数按ASTMD1238进行测试;弯曲强度按ASTMD790进行测试;冲击强度按ASTMD256进行测试;维卡软化点按ASTMD1250进行测试;键合丙烯腈含量采用裂解色谱法进行测试:将样品固定于裂解炉,由载气携带注入气相色谱,色谱测试条件为:载气为N2,20 mL/min;燃气为H2,45 mL/min;助燃气为空气,450 mL/min;进样温度为210 ℃;柱温为110 ℃;检测器温度为210 ℃;裂解炉温度为600 ℃。
利用红外光谱(IR)、凝胶色谱(GPC)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进口专用料进行剖析,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该专用料是AN和St的共聚物,不包含第三单体,该树脂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为(6.0~7.0)×104,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为(13.0~15.0)×104,键合AN质量分数约为30.5%~31.5%。
表1 进口专用料的结构剖析
表2 进口专用料的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
1) 熔融指数测试条件为220 ℃,10 kg;2) 维卡软化温度测试条件为50N,50 ℃/h。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进口专用料的相对分子质量和键合AN质量分数均较高,分子链中强极性基团—CN的数量明显增加,分子链作用力增强,其各项力学性能都较高。较高的键合AN质量分数还能够显著提高SAN树脂耐化学溶剂的能力,增加打火机成品的安全性,但同时会导致透射率下降和黄色指数上升。
转化率/%图1 高于恒比点进料时的瞬时共聚物和平均共聚物中键合AN质量分数随聚合转化率的变化
F1迅速升高意味着分子链中生成了AN均聚物或均聚链段的倾向加大,这些均聚物或均聚链段会使树脂在定型过程中产生一定程度的结晶,对产品的光学性能,尤其透射率产生影响。进料配比中AN含量越高,转化率对产品光学性能的影响越明显。图1为高于恒比点进料时的瞬时共聚物和平均共聚物中键合AN质量分数随聚合转化率的变化。
为了避免光学性能劣化对制品外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生产专用料时,单体转化率应控制在70.0%~75.0%,转化率过低会使最终产品的键合AN含量达不到规定值,无法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根据共聚物转化率与瞬时未反应单体组成之间的关系[1]125,某一单体的转化率与未反应单体中该单体的组成F1之间的关系如式(1)所示。
(1)
(2)
采用60 ℃下AN和St的竞聚率r1=0.04,r2=0.4进行计算,得出混合单体中AN质量分数为38.0%~39.0%,当单体转化率为70%~75%时,共聚物中AN 的质量分数为30.0%~31.0%。
2.3.1 建立操作关系式
St和AN的热引发共聚通常认为是双分子引发机理[2],聚合过程中有2种链引发,4种链增长,3种链终止,影响共聚合反应速率的因素十分复杂。为了简化起见,可以用表观反应动力学常数和混合单体浓度统一表示链增长速率,如式(3)和式(4)所示。
(3)
Rp=kp[(ki)/kd]1/2[M]2=k[M]2
(4)
式中:Rp为链增长反应速率,mol/(L·s);kp为链增长速率常数,L/(mol·s);r1、r2分别为2种单体的竞聚率;f1、f2为未反应混合单体中2种单体的摩尔分数,%;k11、k22分别2种单体的自聚速率常数,L/(mol·s);[M]为混合单体浓度,mol/L;ki为链引发速率常数,L/(mol·s);kd为链终止速率常数,L/(mol·s);k为表观反应速率常数,L/(mol·s)。
由式(4)可以看出,在一定温度下,链增长速率常数只与混合单体浓度的平方成正比。
SAN树脂主流生产工艺是采用双釜串联连续聚合,通过改变进料组成中AN、St、TLN和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TDDM的加料量生产出不同牌号的SAN树脂。如果将2个反应釜看成是2个CSTR全混反应器,根据理想CSTR反应釜物料平衡计算式,第一、第二聚合釜出口混合单体转化率x1和x2如式(5)和式(6)所示[3]29。
[M0]kτ1=x1/(1-x1)2
(5)
[M0]kτ2=(x2-x1)/(1-x2)2
(6)
式中:[M0]为初始混合单体浓度,mol/L;x1和x2为第一、第二聚合釜出口单体转化率,%;τ1和τ2为物料在第一和第二反应釜内的停留时间,s;k为在反应温度下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L/(mol·s)。
自由基聚合反应,表观反应常数k遵循Arrhenius[1]79方程,见式(7)。
k=Ae-E/RT
(7)
式中:A为频率因子;T为反应温度,K;R为气体摩尔常数,8.305 66 J/(mol·K);E为反应表观活化能,kJ/mol。St和AN在25 ℃下的单体聚合表观活化能分别为72.4 kJ/mol和69.9 kJ/mol[1]70,工程计算上一般取两者的算术平均值作为2种单体共聚时的活化能[4],即为70.89 kJ/mol。
联立式(5)~式(7)可知,在已知频率因子A和表观活化能E的前提下,对于给定的初始单体浓度[M0]和每釜停留时间τ1、τ2,可以求出在一定反应温度下,每个聚合釜出口物料的转化率[3]32。
根据三星公司提供的工艺包中单体进料浓度[M0]、各釜停留时间τ1和τ2、各釜反应温度t1和t2以及各釜理论转化率x1和x2的数据,求得频率因子A=6.72×107,将A代入公式(6)和公式(7),得到式(8)和式(9)。
(8)
(9)
通过式(8)和式(9)能够定量地计算该工艺的聚合温度、每釜反应时间和每釜转化率之间的关系。
2.3.2 反应条件计算结果
结合吉林石化公司合成树脂厂现有几套SAN装置设备的实际情况,由式(8)和式(9)进行迭代试差法计算,得到的2种工艺条件如表3所示。在此基础上用吉林石化公司合成树脂厂ABS树脂研发中心的中试装置和该厂的生产装置开展验证实验。
表3 理论工艺控制参数
2.4.1 中试装置验证实验
吉林石化公司合成树脂厂ABS树脂研发中心新建了140 t/a ABS中试生产装置,SAN单元采用工业化装置完全相同的工艺流程,其聚合部分由2个体积为130 L、装有双螺带搅拌器的反应釜串联组成,通过控制反应釜内的未反应单体和溶剂的汽化量控制反应温度。
反应原料液配制时,将进料中AN在混合单体中的质量分数控制在38.5%~39.5%,加入一定量的TLN和少量的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TDDM,调整反应液的黏度和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中试实验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和转化率如表4所示,生产出SAN树脂的结构和性能如表5和表6所示。
表4 中试实验中反应温度和停留时间
从表4可以看出,反应液中AN在混合单体中质量分数为38.0%~39.0%时,当单体转化率为70%~75%时,聚合物中AN的质量分数达到31.0%~31.5%。这是由于在较高反应温度下,2种单体的竞聚率与60 ℃的有一定偏差所致[5-6]。
表5 中试产品与进口专用料组成与相对分子质量比较
1) 测试条件为220 ℃,10 kg。
表6 中试产品与进口专用料力学性能比较
1)测试条件为50 N,50 ℃/h。
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与专用料相比,中试产品的键合AN质量分数和熔融指数相差不大,各项性能指标中除了拉伸强度以外,其它均高于进口专用料。
通过分子结构和聚合反应条件设计,得出了能够生产出高键合丙烯腈低融指SAN树脂的反应条件,并利用连续反应釜进行了验证。当混合单体中AN质量分数为38.0%~39.0%、反应时间为2.25 h、反应温度为150~155 ℃时,可以生产出AN质量分数为31.0%~31.5%、熔融指数为15.0~18.0 g/10 min的产品,其各项性能指标与进口产品相当,可用于打火机生产。
参 考 文 献:
[1]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增强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0-147.
[2] 吴福生.SAN树脂工艺条件关系式的建立及应用[J].兰化科技,1997,15(6):73-76.
[3] 史子瑾.聚合反应工程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8.
[4] 张守汉.SAN装置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的改进[J].兰化科技,1994,12(4):235-280.
[5] TOBITA H,HAMIELEC A E.Kinetics of free-radical copolymerization:The pseudo-kinetic rate constant method[J].Polymer,1991,32(14):2641-2647.
[6] BALARAMAN K S,NADKARNI V M,MASHELKAR R A.San bulk copolymerization:some new insights in kinetics and microstructure[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86,41(5):1357-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