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建++吕雄++沈自力
【摘要】 目的 探讨撬拨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 按照随机、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效果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仿, 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术后并发症少,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跟骨骨折;Sanders Ⅱ型;撬拨复位内固定;效果
跟骨骨折大多属于关节内骨折, 是足部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研究统计约占跗骨骨折的60%~65%[1]。跟骨由于局部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且软组织结构较少, 伤后恢复起来难度较大, 其中20%~3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2]。既往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但是常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 有学者认识到将撬拨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治疗跟骨骨折创伤相对较小, 但是关于此类的报道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比较撬拨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方式提供选择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骨科收治的76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 经跟骨X线确诊为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 排除开放性骨折以及合并其他部位神经血管损伤及骨折。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8例。对照组男26例, 女12例;年龄26~72岁, 平均年龄(57.5±4.9)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26例, 高处坠落伤8例, 重物砸伤4例。观察组男27例, 女11例;年龄27~73岁, 平均年龄(56.9±5.4)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25例, 高处坠落伤7例, 重物砸伤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石膏临时外固定, 给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 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腰麻满意后于患足跟腱外踝上方4 cm至第5趾骨基底部切开暴露跟骨, 切口为“L”型, 深度直达跟骨, 注意避免损伤腓肠神经及腓骨肌腱。采用骨膜分离器将凹陷的关节面撬起并挤压跟骨至解剖复位。观察组采用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 即腰麻满意后于患足跟腱止点外侧插入克氏针, 角度为20°, 在X线透视下翘起跟骨后关节面并在一侧挤压辅助复位。待复查影像学提示愈合后将克氏针拔除。所有患者术后均冲洗伤口并进行逐层缝合, 留置引流管后包扎手术切口。
1. 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②术后进行随访, 比较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差异。
1. 4 疗效评定标准[3] 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来判断。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优:Maryland评分>90分;良:Maryland评分为76~90分;可:Maryland评分为61~75分;差:Maryland评分≤60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发生术后切口感染3例、足跟部疼痛2例、皮肤坏死1例和腓肠神经损伤1例, 总发生率为18.4%(7/38);观察组发生术后切口感染1例、足跟部疼痛1例和皮肤坏死1例, 总发生率为7.9%(3/38),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跟骨骨折好发于中年患者, 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骨折后常造成创伤性骨关节炎和外伤性平底足的发生,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跟骨周围支撑软组织较少, 且属于松质骨, 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常造成局部较大的损伤, 不利于术后恢复, 手术效果常不满意且术后并发症较多。研究[4]显示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会导致术后感染、切口难以愈合以及局部皮肤坏死的几率明显增加。而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则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使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减少, 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明显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相仿。而在术后并发症方面, 撬拨复位内固定组也大大减少。与国内刘栋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
作者的经验认为在实施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把握手术时间并充分完善术前准备, 术前应仔细阅片充分了解骨折类型和部位;②撬拨复位内固定的关键在于正确复位, 需要依赖C臂透视下准确复位;③术后应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可有效避免术后畸形的发生。
综上所述, 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效果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仿, 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术后并发症少,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玉喜, 刘年喜, 牛智慧, 等.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实用骨科杂志, 2014, 20(6):806-808.
[2]熊浩, 刘伟, 林伟文, 等.撬拨和切开复位后植入物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疗效比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26):4919-4925.
[3]沈芳琴.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临床对比研究.中外医疗, 2015, 34(28):117-118.
[4]吴子晏, 刘洋, 王河忠.撬拨复位外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分析.实用骨科杂志, 2012, 18(10):901-902.
[5]刘栋, 华俊, 孙永明, 等.撬拔复位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 21(10): 1450-1452.
[收稿日期: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