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典毅肖思韬(.中山市东升镇东升医院 中山 5844;.中山市东升镇社区服务中心 中山 5844)
中医综合治疗跟骨骨刺性跟痛症56例疗效观察
冯典毅1肖思韬2(1.中山市东升镇东升医院中山528414;2.中山市东升镇社区服务中心中山528414)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跟骨骨刺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至我院进行跟骨骨刺性跟痛症治疗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理疗+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理疗+针刺+骨科奄包进行治疗,观察30d后两组VA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评分降低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痊愈8例,痊愈率为28.57%,总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痊愈3例,痊愈率为10.71%,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跟骨骨刺性跟痛症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医综合治疗跟骨骨刺跟痛症疗效
骨刺,学名骨疣,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软骨磨损、破坏后骨组织自身修补、硬化、增生的结构,是骨骼正常的老化现象,跟骨是人体磨损比较严重的部位,跟骨骨刺引发的疼痛是许多中老年人的常见症状[1]。跟骨骨刺性疼痛目前临床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我院近年来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患者选择: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至我院进行跟骨骨刺性跟痛症治疗患者56例,所有患者无外伤史,X片检查确定诊断,足跟结节部位可见鸡嘴样骨刺生成。其中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49~83岁,平均年龄(62.28±10.33)岁,病程15d~5年,平均病程(1.47±1.03)年。左侧发病24例,右侧发病18例,双侧发病14例。按照来诊时间排序,序列号为单号为观察组,序列号为双号为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均无显著差异(P>0.05)。
排除标准[2]:①既往跟骨部位有严重外伤史的患者。②伴跟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内压增高症、跟骨下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③严重糖尿病、偏瘫、截瘫、骨髓空洞症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④皮肤溃疡、不明肿块或者出血倾向的患者。⑤足部急性损伤24h以内的患者。⑥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超短波电疗机(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理疗,30min/次,1次/d。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德州德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008)0.1g,1~2次/d,口服。
观察组:给予理疗、针刺、骨科奄包的中医综合治疗。理疗方案同对照组。针刺取患侧昆仑、照海、太溪、申脉、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平补平泻,留针30min,1次/d。骨科奄包,使用独活、川乌、路路通、红花、花椒、威灵仙、千年健、透骨草、伸筋草、防风、当归、桂枝、草乌、宽筋藤、鸡血藤、荆芥、麻黄17味中药各5g,打成粗粉,制成奄包加热至50℃~70℃,以患者可忍受为度热敷患处,30min/次,注意保暖,1次/d。
两组均连续治疗30d,观察疗效。
1.2.2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以及疗效。疼痛程度使用VAS评分,即划一条均分为10等分的直线,依次从0标记到10,0为无疼痛,10为疼痛无法忍受。让患者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疗效判定标准[3]:痊愈:VAS评分0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行走自如,随访6个月未复发。显效:VAS评分为1~2分,或者较治疗前降低超过2分,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随访2个月内未复发。有效:VAS评分降低,但较治疗前降低1~2分,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或者缓解明显,但停止治疗后不足2个月再次加重。无效:VAS评分未降低,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中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评分降低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2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痊愈8例,痊愈率为28.57%,总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痊愈3例,痊愈率为10.71%,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跟骨骨刺性跟痛症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是骨组织长期磨损后形成的局部病变,目前临床上治疗以保守为主,西医通常使用药物缓解疼痛,配合理疗进行治疗,疗效往往并不明显。从中医理论来看,该疾病是由于局部受到长期刺激导致的局部气滞血瘀,血液流动不畅引发的,因此治疗的时候应该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针刺和骨科奄包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式[4~5]。针刺选择的昆仑、照海、太溪、申脉、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分别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等穴位,巡行于足跟部位,刺激这些穴位能够促进血液流通,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6~7]。奄包是将药物加热后包裹热敷患处的治疗方法,独活、川乌、路路通、红花、花椒、威灵仙、千年健、透骨草、伸筋草、防风、当归、桂枝、草乌、宽筋藤、鸡血藤、荆芥、麻黄等药物均是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药物,打成粗粉以后,经过加热,使患处毛孔开放,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肉,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8]。经过本次试验研究发现,观察组VAS评分在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综合治疗有优势明显,疗效确切,应该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董喆,史晓林.外用威灵仙配合陈醋治疗跟骨骨刺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3,28(2):290-291.
[2]韩振宏.四妙汤加味外治足跟骨刺20例疗效分析[J].上海医药,2012,33(16):28-29.
[3]纪敏芳,张娜.中药外敷治疗跟骨骨刺9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8):6965.
[4]侯军杰,区作明.中医药治疗跟骨骨刺综合征56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6):53-54.
[5]张立军,靳嘉昌,龙长新.中医综合治疗跟骨骨刺性跟痛症6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6):56-57,64.
[6]邓青军.温针疗法治疗跟下型跟痛症26例疗效观察[J].青海医学杂志,2011,41(11):41.
[7]王宪伟.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跟骨骨刺100例[J].黑龙江中医药,2011,40(4):49-50.
[8]谢小玲,陈小英.综合治疗跟骨骨刺5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7):554.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6)04-01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