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灵(深圳市龙岗区第六人民医院 深圳 518000)
旋覆代赭汤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分析
张天灵(深圳市龙岗区第六人民医院深圳518000)
摘要: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1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收治的18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的西药方案(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兰索拉唑肠溶片)治疗,研究组基于传统西药治疗加入中药方剂(旋覆代赭汤)治疗,半个月后观察并统计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总体有效率为97.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覆代赭汤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优于只采用传统西药,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旋覆代赭汤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治疗效果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因此,反流性食管炎通常是反流的胆汁和胃酸共同作用于食管黏膜的结果,而在胆汁引起食管损伤前,必存在幽门和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反流性食管炎迁延不愈[1]。目前针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方法是采用西药联合用药(曲美布汀、兰索拉唑),但此法效果欠佳。本研究讨论传统西药联合中药汤剂(旋覆代赭汤)对反流性食管炎进行治疗,观察其效果,现将本次研究的详细内容阐述如下:
1.1临床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1月1日~2015年10 月31日收治的18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92例,男性54例,女性38例,年龄最大者68岁,年龄最小者19岁,平均年龄(41.5±2.5)岁;对照组90例,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龄最大者66岁,年龄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40±1.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学历、既往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选取标准:所有患者为诊断明确的反流性食管炎,具体诊断标准为:①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呕吐、嗳气等;②胃镜下观察可见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胃黏膜充血水肿,部分患者还可在幽门部观察到糜烂;③患者的症状通常在进食后加重。若有以下情况的患者需加以排除:①既往多病者;②年老体弱者;③患有其他传染疾病者;④有心脑血管等其他系统疾病者;⑤对曲美布汀、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有过敏史者[2]。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西药治疗,兰索拉唑肠溶片,1次/d,30mg/次餐前服用;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3次/d,0.1g/次,餐前服用。
研究组加服中药方剂(旋覆代赭汤)。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过程中,应遵守和胃降逆、益气化痰的原则,故在有兼病的情况下进行加减药物时应注意降逆、和胃、利胆的药性。旋覆代赭汤的药物组成和用量为:旋覆花15g,代赭石20g(先煎),人参6g(另煎),法半夏10g,生姜12g,大枣15g,炙甘草5g,风寒束肺者,加桂枝、杏仁;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菊花、桔梗;痰湿蕴肺者,加陈皮、茯苓、紫苏子;肺脾两虚者,加炙黄芪、五味子,伴有胆囊炎、胆结石者,加广金钱草、海金沙、茵陈;伴有尿频、尿急、尿黄者,加茵陈、虎杖、川木通。上述所有药物每天一剂,水煎温服,2次/d[3]。
1.3.2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半个月以后复查,通过胃镜、食管滴酸试验、组织活检等方式观察治疗情况,同时采用B超观察胆囊、肝脏等的疾病情况,在出院后,随访患者三个月及六个月后的预后与复发情况。具体评价上述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的标准如下: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标准为:①痊愈:患者接受治疗前的胃胀、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消失,胃镜下破损黏膜愈合,黏膜颜色恢复正常,B超下肝、胆均未见异常;②显效:治疗半个月后,患者的胃胀、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胃镜下破损黏膜创面明显缩小,颜色大部分恢复正常,B超下肝、胆未见明显异常;③有效:患者接受治疗之前的症状得到部分改善,胃镜下可见患者的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得到明显改善,食欲增加;④无效:患者的接受治疗前与接受治疗后比较,胃胀、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下见患者的破损黏膜无改善,炎症反应基本不消失。通过以上分析方法对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分别计算两组总体有效率,总有效率=(患者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4]。
1.3.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效果统计数据如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数据统计表
2.2不良反应:研究组中出现一例剧烈呕吐,经对症治疗,症状消失,其余未见不良反应。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主要临床症状为胃胀、反酸、烧心、嗳气,在饭后可明显加重。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在胃、十二指肠收缩的推动作用下,胃酸、胆汁、胰液等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强酸性物质持续刺激胃和食管黏膜,致使黏膜发生损伤,引起炎症、溃疡等。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在中医文献中,并无明确的关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特点,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吐酸”、“噎膈”等范畴。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导致胃失和降、浊气上逆,病位在食管,与肝、脾、胃相关。近年来,有中医学家指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机在于脾胃,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受到影响,使肝胆之气淤积,故而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口苦等症状。故在中医中,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以和胃降逆、益气化痰为主要原则。而在目前的临床中,常采用促胃动力药、质子泵抑制剂联合用药的方案,但是此方案由于根本病因没有得到根除,难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5]。
在本研究中,采用《伤寒论》中名方旋覆代赭汤,为理气剂,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效[6],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除噫为君,代赭石重镇降逆、止呕除呃为臣,助旋覆花降逆化痰而止呕噫。佐以法半夏、生姜降逆化痰、和胃止呕,人参、大枣益气补中以疗胃虚,使以炙甘草补中和药。诸药相合,标本兼顾,以奏降逆和胃、益气化痰之功,使胃气复,气逆平,则痞满、嗳气、呕呃自除。因汤剂的灵活性,可根据临床表现,可随症加减。本研究表明,研究组以传统西药为基础,加上中药的调理,总体有效率为97.8%,效果明显优于只采用传统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的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较少。
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亚洲地区发病率低。这种地域性差异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但近二十年全球的发病率都有上升趋势。中老年人、肥胖、吸烟、饮酒及精神压力大者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病因包括:①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下端括约肌是在食管与胃交界线之上3~5cm范围内的高压区。该处静息压为15~30mmHg,构成一个压力屏障,起着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生理作用。正常人腹内压增加能通过迷走神经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收缩反射,使食管下端括约肌压成倍增加以防食物反流。食管下端括约肌压过低和腹内压增加时不能引起有力的食管下端括约肌收缩反应者,则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②食管酸廓清功能的障碍。正常食管酸廓清功能包括食管排空和唾液中和两部分。当酸性胃内容物反流时,只需1~2次(10~15s)食管继发性蠕动即可排空几乎所有的反流物。残留于食管黏膜陷窝内的少量酸液则可被唾液(正常人每小时有1000~1500mL,pH为6~8的唾液经食管入胃)中和。食管酸廓清的功能在于减少食管黏膜浸泡于胃酸中的时限,故有防止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若此功能障碍,则酸性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炎症的发生。③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当防御屏障受损伤时,即使在正常反流情况下也可致食管炎。研究发现,食管上皮细胞增生和修复能力的削弱是反流性食管炎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④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等。
综上所述,采用旋覆代赭汤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方案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剑.中西药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8):31-32.
[2]郑秀英.中西药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189.
[3]王滨,孙天燕,王晓宇,等.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研究与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1):96-97.
[4]张颖丽.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7):1197-1198.
[5]徐春凤,刘子达.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5):906-907.
[6]张永明,张海萍.五子五花汤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6):70.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6)04-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