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传导机制

2016-05-19 03:34:16毕克新
学术交流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导机制制造业

毕克新,申 楠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



经济学研究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传导机制

毕克新,申楠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

[摘要]作为实现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必要条件,产业绿色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基于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揭示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传导机制。提出了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两种传导方向,即知识溢出的垂直传导和知识溢出的水平传导;归纳总结出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三种主要的知识溢出的传导路径,包括基于绿色R&D合作的知识溢出、基于绿色技术转化的知识溢出,以及基于绿色产品流动的知识溢出;提出了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传导过程一般都涉及的绿色知识的搜寻与获取、绿色知识的内化和绿色知识的应用三个阶段。由此初步形成了研究产业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传导机制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传导机制;制造业

一、引言

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加强,我国正逐渐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并已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第四个制造业大国。但是我国制造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仍主要以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粗放型增长模式为主,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其能耗约占到全国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30%,单位产值产生的污染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大量废气、废水、固体废物随意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不仅加剧了我国资源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不良态势,也与我国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差甚远。

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推动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运行的重要资源和要素之一。绿色创新系统的运行被越来越多地理解为有关清洁生产、循环制造、末端处理工艺等新知识在系统内的产生、应用和扩散的过程。因此知识溢出是绿色创新产生效应并推动创新系统运行的重要链条,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研究的“系统范式”也必将高度关注知识在创新系统中各个创新机构和要素之间的流动,这是实现装备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所在。

创新的本质就是知识的产生,而知识的应用过程则会产生知识溢出。知识溢出过程是一种“学习”活动,通过有目的、主动的学习获得知识的应用或是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现有知识相融合开发出新知识的活动。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在创新过程中,会带来绿色知识的知识溢出,即这类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知识体系在创新系统中通过主体间的创新合作、创新扩散等行为而产生溢出。知识溢出包括组织内部的知识溢出、组织间的知识溢出、个人与组织间的知识溢出、个人与个人间的知识溢出等,而本文主要研究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内创新主体间的知识溢出行为。

现有对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研究普遍认为创新系统中知识溢出行为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例如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信息技术、信任程度、学习意图、知识属性和学习能力等都是影响创新系统中知识充分流动并产生溢出效应的重要推动力量[1-2]。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溢出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溢出效应、知识溢出对创新系统创新增长的影响等。

对创新系统中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中,弗里曼(1991)认为在于创新系统内部存在知识溢出效应,该效应的存在是促进创新系统中创新网络发展和系统的经济增长最根本动力,是系统中创新产出和生产率提高的源泉[3]。学者们建立了多种模型介绍了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溢出效应。例如Romer在1986年提出了著名的知识溢出AK模型[4]。韩伯棠等(2005)提出了对M.C.J.Caniels和Max Keilbach知识溢出模型的改进,构建了以区域空间知识溢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型[5]。

在知识溢出对创新系统创新增长影响的研究中,知识溢出被认为是形成企业集群的主要原因。张昕、李廉水(2007)以我国医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研究了专业化溢出、多样化溢出和空间溢出等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6]。王梓蓉(2011)认为知识溢出是创新主体之间跨边界的知识扩散、传播和转移,属于某种非自愿性知识外溢,具有空间局限性[7]。

综上分析,国内外学者在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研究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型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但是对行业层面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研究则较为少见,针对绿色创新系统的研究尚未出现,更未形成一个针对绿色创新系统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因此,旨在揭示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中知识溢出的传导机制,本文从知识溢出传导方向、传导路径以及传导阶段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二、绿色知识的正外部性

1.区别于一般知识的绿色知识正外部性的内涵。绿色知识外部性是外部性在知识经济领域的一个特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外部性”的概念最初由Alfred Marshall和Arthur Cecil Pigou于20世纪初提出,是指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影响到其他人或者公共的利益,而行为人却没有因此作出赔偿或得到补偿。即只要某人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某些要素被另一个人控制,就表明经济中存在着外部性。因此,绿色知识的外部性被界定为:绿色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主体的福利函数所包含的绿色知识贡献中包含了其他创新主体的绿色知识贡献行为,而该创新主体却并没有向其他创新主体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那么就可以认定绿色知识具有外部性。

依据外部性的概念,通常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或消费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而负外部性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主体又没有为此承担成本[8]。

绿色知识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正外部性方面。即由于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中的创新主体在生产出绿色知识后,不能排除被他人无限次地再现或复制,并且绿色知识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大于企业或个人的私人收益,而社会成员并不会因此而向绿色知识的生产者或消费者支付一定的报酬。因此,绿色知识具有正外部性[9],具体包括对生态环境的正外部性,对市场的正外部性,以及对创新系统的正外部性。

2.绿色知识的正外部性与绿色创新系统的知识溢出。知识的溢出效应具有地理特征,同时在创新系统的集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相关企业和其他机构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集中,则可通过知识溢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而知识的正外部性则促进了知识的溢出。

现有对于知识外部性与知识溢出的研究,可从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进行分析。MAR外部性[10]和Porter外部性[11]都认为最重要的知识外溢发生在产业内,而Jacobs外部性强调知识外溢发生在不同产业的企业集聚中,这种外部性来自于行业间的差异性(Differentiation)、互补性(Complementarities)[12, 13]。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制造业产业中绿色创新系统的知识溢出,因此,既有产业内不同制造业企业间发生的绿色知识外溢,也有不同行业或机构(如制造业企业、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之间的绿色知识外溢,因此可同时应用以上三种理论进行分析。

三、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传导方向

基于绿色知识正外部性理论,绿色知识溢出在绿色创新系统不同主体间的传导方向通常可以表示为由制造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之间的知识传导,也可以表现为制造企业A—制造企业B、高校和科研院所A—高校和科研院所B之间的绿色知识传导。按照绿色知识溢出的传导方向划分,前者的知识溢出传导为垂直传导,而后者则为水平传导。

1.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水平传导。知识溢出的水平传导主要指在同层次的知识生产者或同性质的制造企业或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环境管制力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制造企业特别是“三高”制造企业,成为绿色知识创造的主体。在绿色创新系统、绿色知识溢出中,制造企业内部和制造企业间的传导成为主导。

(1)制造企业内部绿色知识溢出的水平传导。由于制造企业内部绿色知识生产者是员工个体,因此知识溢出也来自于员工。这些员工或者是生产部门的制造员工、或者是销售部门的销售员工、或者是技术部门的研发员工,他们对绿色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有效促进了制造企业有关绿色技术创新领域知识存量的增加。但由于员工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得员工之间对于绿色知识的认识与拥有存在差异,例如技术部门的研发员工通常拥有更多有关绿色产品、绿色工艺的研发知识,而生产部门的制造员工其绿色知识更多来源于生产实践中的“干中学”,例如如何生产才能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而销售部门的销售员工所拥有的绿色知识往往来自于市场,即消费者对于环保的认识是否促进了绿色产品的销售。因此,这些差异使得员工之间存在绿色知识溢出的水平传导。

通常,制造企业内部绿色知识溢出的水平传导包括了隐性知识的水平传导和显性知识的水平传导。制造企业员工拥有的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由于不可言传的特性只能通过“干中学”“用中学”模式在企业内实现知识的水平传导。但在通常情况下,“干中学”“用中学”模式传导隐性知识的效率较低,只能在绿色技术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获得创新经验。而显性知识则主要通过制造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团队学习、信息互动等方式进行,水平传导的效率较高。因此,制造企业内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实现知识溢出水平传导的关键,也是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实施的重要因素。

(2)制造企业之间绿色知识溢出的水平传导。制造企业之间知识溢出的水平传导也是企业进行知识存量累积的一种重要方式。同行企业之间通过相互竞争与相互学习带动了知识溢出的水平传导,促进知识存量的增加,并进而推动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当绿色创新系统中某一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了新产品或新工艺等知识,从而成为新知识的溢出源和供给者,而其他同质企业就会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这些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技术,从而产生了制造企业之间知识溢出的水平传导。

2.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垂直传导。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垂直传导,是指不同性质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

(1)制造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绿色知识溢出的垂直传导。在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系统中,制造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有关绿色技术创新的合作通常不是市场竞争关系,而是基于创新性知识的供求关系,即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会基于交易成本和技术知识互补原则,形成围绕绿色技术创新的合作[14]。在这样的合作关系中,创新主体本身即是知识溢出的主体,也是知识接受与学习的主体。基于这些成员间技术供求关系的特征,现认为制造企业是创新性知识的需求方,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为创新性知识的供给方,供需双方通过不同阶段绿色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联合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例如制造企业通常在此过程中投入资金,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制造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也带动了知识在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垂直传导。在此过程中,制造企业可能会通过人才流动等方式从科研机构获取新兴知识,这一过程带来了知识溢出的垂直传导。

(2)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绿色知识溢出的垂直传导。知识传导是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重要活动。制造企业通过让供应商、销售商等参与绿色技术创新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不仅能够分担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也有利于迅速消除供应链组建初期节点企业之间在知识和技术相融性或一致性方面的壁垒,增强供应链的同步性、互补性和黏合力,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15]。

在这一传导中,制造企业可以从上游供应商的紧密联系获得有关新零件与新材料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绿色技术创新中;而对于供应商而言,通过知识溢出的垂直传导,可为制造商提供其所需要的零件和原料,并根据新需求改进零件和原料的质量。此外,下游销售商通过与市场中消费者的直接接触可以获得市场需求知识,并与制造企业之间的交流带动了知识溢出的垂直传导,进而促使制造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因此,制造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等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不自觉地促进了知识溢出的垂直传导。

四、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传导路径

在创新系统中,知识溢出的传导路径通常表示知识从存量较高的供给者借助何种方式流向存量较低的知识需求者。显然,绿色创新系统的绿色知识溢出也遵循这一规律。作为新兴技术知识,相较于一般知识,绿色知识往往是多个领域知识的组合,因此其创造、溢出和传导过程涉及更多的主体要素。本文认为绿色创新系统中知识溢出主要包括这三种传导路径(如图所示)。

图 知识溢出传导路径图

1.基于绿色R&D合作的知识溢出。绿色创新系统中各主体会通过绿色技术的研发合作产生相互关联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研发合作不仅会带来创新性知识或产品,实现合作预期的目标,而且由于是有不同生产环节、质量要求、产品用途等不同背景的企业人员参与,因而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交流,带来知识溢出的发生[16]。正如Michael和Grit(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研发合作是企业获得合作另一方的知识溢出的途径之一。

绿色创新系统中各主体之间基于绿色R&D合作而进行的知识溢出是由三条基本路径完成的:一是由制造企业到产学研绿色R&D合作团队的知识溢出路径(路径I);二是由产学研绿色R&D合作团队到制造企业的知识创新路径(路径II);三是由知识应用到制造企业绿色R&D合作团队的知识创新路径(路径III)。每条路径中都包含了新知识的产生和溢出,并带来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过程的循环[17]。

(1)知识溢出的传导路径I:由制造企业到绿色R&D合作团队的知识溢出。研发合作进行前期,制造企业1成员携带内化于自身的、与绿色技术创新研发合作项目有关的知识参与到绿色创新系统中其他主体的研发合作中,经过与绿色R&D合作团队中成员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讨论,将制造企业有关项目的知识连同企业文化(如观念、思维方式、组织惯例等)引入到绿色R&D合作团队的知识创新平台中去,这一过程就完成了由制造企业到研发合作团队的知识溢出。研发合作团队会将这些知识内化于自身并带入项目的研发合作中,且在完成知识螺旋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

(2)知识溢出的传导路径II:由绿色R&D合作团队到制造企业的知识溢出。在这一路径中,绿色R&D合作团队通过知识螺旋过程产生一系列有关绿色创新的新知识,而绿色R&D合作团队中制造企业的员工首先会直接掌握这些新知识中的组合化显性知识,并将其反馈带回制造企业内部,将其应用与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时间中。此外,这些员工还会进一步通过与研发团队成员的接触,以“干中学”的方式了解有关绿色创新的隐性知识,并在其退出研发团队返回制造企业进行实际研发或生产过程中,以“用中学”或“手把手”的方式将隐性知识也内化到制造企业中。通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溢出,完成制造企业层面的知识螺旋过程,进而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促进新的绿色技术或绿色产品。

(3)知识溢出的传导路径III:由知识应用到制造企业和绿色R&D合作团队的知识溢出。知识应用是指由知识溢出路径II产生的新知识在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的应用过程和效果。由于这些知识在应用到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开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适用性障碍和与预期不符的情况,因此会以信息的形式反馈到绿色R&D合作团队和制造企业中,并推动绿色R&D合作团队和制造企业通过调整、纠正、改进等方式进一步进行绿色创新的研发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又会重新产生新的绿色创新知识,这些知识又会重复路径I和路径II,溢出到绿色R&D合作团队和制造企业,如此周而复始,新技术和产品不断产生,新的反馈信息不断出现,研发合作团队和制造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也随之不断进行、无限循环。

2.基于绿色技术转化的知识溢出。绿色技术转化主要是指将经过绿色创新阶段后所获得的新技术或新工艺进行商品化及应用化,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在绿色创新系统内部,创新主体之间不仅包括研发合作,还包括将绿色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在这种转化过程中,随着内涵知识的新绿色技术的转移,也会带来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中介机构之间的知识溢出。基于绿色技术转化的知识溢出途径包括:

(1)以绿色技术许可传导路径为主的知识溢出。在绿色创新系统中,绿色技术许可是绿色技术持有者(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与接收者(制造企业)之间签订的一种特定的绿色技术的权属契约[18]。由于绿色技术包含了大量的知识资源,因此对绿色技术的许可已成为知识溢出的有效途径。

通过绿色技术许可,技术使用者或技术使用者集体(如专利技术联盟等) 不仅可从技术所有者那里直接获取和使用所需的绿色技术及其所包含的显性绿色知识,而且通常在技术许可中还包括技术培训配套服务,这使得绿色技术使用者能够通过培训进一步掌握技术所有者的隐性知识——研发能力和经验来培训本单位的技术研发人员,以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2)以绿色技术创业为传导路径的知识溢出。绿色技术创业一方面既包括制造企业领域的创业行为,指那些制造企业内部员工离开原所在企业,并利用绿色技术专利或工艺进行成立新公司的行为,也指合伙性质的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合伙人的解散,从而利用绿色技术进行新创企业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包括高等院校或研发机构的人员新创办的企业等。在绿色技术创业过程中,运用绿色技术进行企业的营运、产品的制造等业务本身就包含了知识溢出,而且由于新创企业通常与原企业或原机构在人员、技术、生产、客户等多个环节保持着紧密联系,因此也会带来知识溢出效应。

(3)以绿色技术服务传导路径为主的知识溢出。绿色技术服务是技术市场的主要经营方式和范围,主要通过拥有绿色技术的被委托方(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为委托方(制造企业)解决某一特定技术问题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进行绿色产品的设计论证、绿色技术的分析、绿色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以及提供绿色技术信息、改进绿色工艺流程、进行绿色技术诊断等服务,从而将绿色技术进行生产化应用。

委托方与被委托方之间建立的绿色技术服务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型劳务关系,在这种服务中,被委托方掌握专门的绿色技术知识,在为受托方提供绿色技术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演示、培训、互动交流等方式,将这些知识溢出到委托方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等部门以及员工,这种溢出也使得制造企业在原有知识库中增加了新知识的积累,而对新溢出知识的吸收则取决于制造企业的接受能力。

3.基于绿色产品流动的知识溢出。(1)绿色产品采购带来的知识溢出。绿色产品采购通常包括制造企业从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零配件或采购委托其他企业加工的配件或材料。这些直接采购的绿色产品原材料或零配件、或者委托加工的配件或材料都包含有绿色产品设计知识、制造知识等,例如制造企业在绿色产品设计阶段,就确定了产品使用何种原材料和零配件的知识体系,并在采购原材料和零配件过程中不断利用这些知识体系识别和量化产品设计、材料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原材料和零配件选择性的采购。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企业采购人员与供应商、委托加工商之间的知识交流、信息传递,带来知识溢出行为。企业间绿色产品采购的交互过程和“非贸易依赖性(Storper,1995)”使得绿色创新系统内形成独特的创新环境,并促进企业间的知识溢出,产生累积性的学习过程,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竟争力。(2)绿色产品销售带来的知识溢出。绿色产品销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交换使交易双方(制造企业与零售商、制造企业与消费者等)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金、资源或消费品,而能够顺利交换的前提是制造企业和零售商或消费者必须了解关于对方的信息:制造企业必须了解购买者的需求才能使自己所生产的绿色产品符合市场需要,而购买者也必须了解制造企业所提供的绿色产品的信息、知识,并进行比较和判断,才能作出是否购买的决定。

从知识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整个绿色产品销售环境是一个不对称的信息场,其中主体包括不仅包含交易双方中的制造企业与零售商、制造企业与消费者,而且还包括制造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通常,制造企业与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交易的进行。而信息的“对称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政府管制,要求绿色产品质量认证、绿色产品成分说明、能耗的降低功效等;二是制造企业销售过程中的知识溢出,例如制造企业在绿色产品开发前所做的市场调研、在绿色产品开发阶段的测试和试销、在绿色产品营销推广中的广告宣传与使用功效介绍等,这些都会通过有关绿色产品设计制造、绿色产品构造、绿色产品使用等一系列知识的外溢,降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促进绿色产品的销售行为。同样,在绿色产品销售中还存在制造企业与与竞争者以及与合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企业内部员工间的交流、企业与政府的交流,这些交流都会带来知识的溢出行为。

五、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传导阶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绿色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溢出存在于制造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与中介机构之中。随着绿色创新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包含的知识流会通过绿色R&D合作、绿色技术转化、绿色产品流动等途径并经过搜寻与获取、内化、应用和创新阶段得到全面溢出,并最终提升绿色创新系统中各主体的知识存量。

1.传导阶段I:绿色知识的搜寻与获取。这里的知识获取是针对制造企业对在绿色技术创新中发现并经过审查对企业有用的技术创新知识所采取的行动。通常采用技术购买、技术许可、组织内交流等方式获取。通常为制造企业(知识需求者)通过判断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知识需求和自身拥有的资源缺口,识别出其他制造企业(知识供给者)中所拥有的对绿色技术创新有价值的创新知识。知识发现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从企业网站、数据库中识别出有效的、潜在的知识而实现。该阶段涉及进行知识传导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以及获取相关信息的所有活动。

2.传导阶段II:绿色知识的内化。制造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获取到知识后,接下来的就是在企业内部的消化吸收,即绿色知识的内化,从而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断创新。知识内化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内部不断学习的过程。绿色技术创新中参与跨组织学习的企业不仅需要把从网络这个“激发器”中获得的新知识内化,还要完成知识从个体知识到群体知识的上升。

绿色知识的内化主要是基于对知识的编码。编码化是将组织中隐性的绿色知识显性化表达,加强绿色知识的转移和应用。制造企业中的各部门以及员工可以视作为一个编码的机器,通过书面或语言的方式,对这些绿色知识进行了显性化的编码,促进了绿色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扩散,使得对于绿色知识的认知和协调变得更有效率。

3.传导阶段III:绿色知识的应用。在经历绿色知识的内化后,进入第三个传导阶段,即绿色知识的应用。对绿色知识的应用是实现制造企业绿色化的关键,不仅为企业应对环境管制提供技术支持,而且有利于激发组织内创新主体的绿色创新活动。

这种应用主要通过制造企业内部的学习沟通、制造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等手段,将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制造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对绿色产品的研发、绿色工艺的设计、绿色设备的使用等进行实际指导,使企业内部的绿色知识使用者更加熟练,并提升企业整体的绿色创新效率。

六、结论

基于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本文在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传导机制这一概念下提出了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传导方向、传导路径和传导阶段,为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流动研究提供了一个产业层面,面向行业间以及同一行业内企业间知识流动的新视角。

研究发现,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中涉及知识溢出方、吸收方、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绿色知识溢出的传导现象,涉及垂直传导和水平传导两种传导方向。其中,在同层次的知识生产者或同性质的制造企业或研究机构之间产生的知识流动被视为是知识溢出的水平传导;而不同性质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则被视为是知识溢出的垂直传导。从知识存量较高的供给者向存量较低的知识需求者知识流动形成了知识溢出的传导路径,本文归纳总结出三种主要的知识溢出的传导路径,包括基于绿色R&D合作的知识溢出、基于绿色技术转化的知识溢出,以及基于绿色产品流动的知识溢出。无论是以上哪种传导路径,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传导过程一般都涉及绿色知识的搜寻与获取、绿色知识的内化和绿色知识的应用三个阶段。

由此,本文也初步形成了研究产业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传导机制的分析框架,即首先明确创新系统内知识溢出的传导方向,其次判别在该传导方向绿色知识的传导路径,最后通过分析特定传导路径下不同传导阶段的知识溢出效应,揭示产业绿色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过程和效应,及其对产业绿色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主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孟庆伟,刘铁忠. 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流动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 (1): 85-89.

[2]张成考,吴价宝,纪延光. 虚拟企业中知识流动与组织间学习的研究 [J]. 中国管理科学, 2006, (2): 129-135.

[3]Audretsch D F.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3): 630-640.

[4]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1002-1037.

[5]朱美光,韩伯棠. 空间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10): 18-20.

[6]张昕,李廉水. 制造业聚集、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绩效 [J]. 数理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8): 35-43.

[7]王梓蓉. 基于产业聚集的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增长研究 [D].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1.

[8]周茜. 行业特征、知识外部性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市场结构因素与行业内专利竞赛的实证研究 [D]. 广州:暨南大学, 2012:198.

[9]何英,黄瑞华. 论知识外部性引发的知识产权风险 [J]. 科学学研究, 2006, 24(5): 742-746.

[10]Javorcik, Beata Smarzynska,Shang-Jin Wei. Pollution have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irty secret or popular myth?[J]. Contributions in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 2004, 3(2).

[11]Porter M E. The Compete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73-93.

[12]Jacobs J. Cities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Principles of Economic Life[M]. NewYork: Random House, 1984:87.

[13]Jacobs J. The Economy of Cities[M]. NewYork: Random House, 1970:78.

[14]傅利平,周小明,罗月丰. 知识溢出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耦合机制研究 [J]. 科学学研究, 2013, 31(10):7.

[15]王娟茹,赵嵩正. 基于溢出效应的供应链知识转移 [J]. 工业工程, 2007, 10(5):8.

[16]张国亭. 产业集群内部知识溢出途径与平衡机制研究 [J]. 理论学刊, 2010,(8):5.

[17]李伟保,于渤. 基于层间知识传递的企业研发合作知识创新机理[C]. 2013年第十届中国技术管理(MOT)学术年会, 2013, 89-94.

[18]黄志启,张光辉. 论创新扩散和知识溢出的测量指示器——专利引用、技术许可和出版引证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2):6.

〔责任编辑:刘阳〕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4-0122-07

[作者简介]毕克新(196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技术创新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环境规制工具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基于时空分异视角”(71202037);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知识共享与溢出机制:理论建模及仿真研究”(G201210);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组织模式及价值增值机制研究”(QC2012C067)

[收稿日期]2015-10-09

猜你喜欢
传导机制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广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4:42:44
新时期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再思考及对策研究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
我国食品类PPI和CPI的传导机制研究
商(2016年7期)2016-04-20 18:46:32
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
商(2016年3期)2016-03-11 12:13:31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专用汽车(2016年1期)2016-03-01 04:12:59
卢布暴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
求是学刊(2015年4期)2015-07-30 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