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摘 要]本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探究分析,阐述了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促进美术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美术 ; 中小学 ; 教育
美术是象征着人类的文明艺术,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开展好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非常有必要;传统的初中美术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忽视了学生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改革势在必行,人们必须改变以前的老思想,旧观念,要加大改革的力度,促使中小学美术更好发展。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里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美术教育实质上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让学生能够使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鉴别真伪、分辨善恶、判断美丑,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形式个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注重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切实加强了审美教育和艺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塑造完美人格。
2.美术教育中的知识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学习。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不孤立。美术教育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包括创造美和发现美两个基本方面。而美术教育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有一个很好的观察力不仅对美术学习有益,对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物理等的学科都有非常好的帮助,美术教育是锻炼观察力的最好方法,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美术形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3.美术教育有利于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美术教育,从幼儿园的涂鸦开始,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小画家,而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画画本身与孩子心灵靠得很近,易引起孩子兴趣,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和高尚人格的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近些年,传统文化艺术正日趋受到重视。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认同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让学生多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并且深深地喜欢上它们,有意识地保护、继承它,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再创造。这样通过对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视教育,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提高审美的同时,也提高了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
1.导入方法新鲜多变。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2.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些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3.媒体语言形象具体。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三、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
1.注重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中小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每一门类的创作都必然是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技能、技巧。技能是创造力的主要行为能力要素,技巧是对材料进行艺术形式的加工时的技能和巧思.其本身就带有美的属性和特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双手的灵敏性、准确性和协调性。学生只有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增加创作实践的机会。例如,中学美术教学欣赏应该容入技能、技巧训练。学生如果有了技能、技巧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技能、技巧实践的外力,又如在教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教师在授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在学生动手过程中穿插欣赏,以欣赏促进技能、技巧训练,通过欣赏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技巧的不足,同时技能、技巧训练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美术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先动手这样的互动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方向。
2.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小学生具有的普遍特点便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符合这种心理趋势发展的情感教育才是好的情感教育。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美好丰富的实践活动,来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在了解中学习,在学习中情感得到升华。例如,在学习绘画建筑物时,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观看各类建筑物,让他们能够深切体会到每种建筑物的特色和蕴含的人文价值,课后,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观后感受来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建筑物,然后绘制出来或者是做出模型,文字表达的方式也是提倡的。
3.对不同的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以门类、画种作为教学脉络,比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是老师教学生怎么画,而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是老师教学生应该怎么去画。美术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学生学习也是存在个别差异的,这很正常,也符合教学的规律。个性化教育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对象啦,它是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得到了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自学、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自我识别、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要死搬硬套地强烈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去学习和采纳;对学习的内容也不要单一化,让学生自由发挥比较好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育的认识也在提高,教师应该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重教学创新,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这是今后美术教学的教育方向,才能促进美术教学走向更高的水平,不断地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同时,只有认真抓好美术教育建设,才有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状况,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程葆宏,试论美术课程改革与美术教学改革[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冯厚春,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研究与思考[J].教学探索,2013.
[4]赵艳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习主人.江苏教育研究.2012(4).
[5]赵丽,浅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