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燕
[摘 要]初中语文语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桥梁。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语言学习对于学科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然, 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教学。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言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1.课堂评价中教学语言的运用不合理
课堂评价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的评断。教师能够通过课堂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完成教学目标。而现在,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评价方法都一样,并且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不重视语言的使用,尤其是对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能完全令教师满意,而教师往往会采取批评的方法,否定学生。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打击,自尊心被严重伤害,不仅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令其对语文课程产生反感,还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学语言有着明显命令式的现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为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教师总是在用命令的语气在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牢牢地掌握着课堂主动权,强迫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被忽视。而在新时期的教学模式中,强调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这种教学语言明显地与新的教学模式相悖。命令式的教学语言不仅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还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得学生思想呆板、学习中过于依赖教师。
3.教学语言对话与提问缺乏实效性
随着新的教学模式的普及,许多教师已经逐渐地意识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然而,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又走入了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教师认为课堂交流就是教师来提问,学生来回答。这种片面的交流方式使得教师依旧是整个课堂中的主导者,学生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学习需求去进行平等的交流,并且当教师的提问过多时,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还会使学生担心自己回答不出问题而不敢积极表现。造成了在课堂上,学习好的学生往往越来越积极,而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就越来越不敢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二、改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策略
1.转变语文课堂上教师语言观念
一是要将语言由命令式转变为商讨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而转移,这时,为了体现学生的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就应当适当地放松自己手中的绝对权力,而是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之上,避免强制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将课堂中的发言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来。在教学语言的转变方面,教师应当摒弃原本命令式的口吻,而是要用商讨式的话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如此一来,学生才愿意交流,才敢于主动交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要将语言由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从目前的初中教育现状来看,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最终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中,考试分数依旧占据着绝对的地位,为了能够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教师只能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教授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让学生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忽略的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观念,避免使用灌输式的语言来进行教育,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完全决定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是要将语言由评判式转变为建议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进行非常直接的评断,而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应当是按照学习成绩一刀切,而是应当看到学生的优势,并且能够在学生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在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给予恰当的建议帮助其解决问题。
2.提高语文教师的自我修养
一是要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语文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明明自己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很透彻,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也很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知如何传达给学生。这就是教师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表现。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丰富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二是要注意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共同的问题。其一,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教师知识能力的直接表现,普通话不标准,将严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其二,部分教师对于专业术语运用不到位,在教学中只是在复述教材中的内容,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造成了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解可有可无的情况。其三,教师讲课缺乏激情,一直采用同一种语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
3.提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构成。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其一为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首先要对应当如何教学、教学内容是什么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避免思路不清而造成课堂教学混乱; 其二为灵活应变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不同,教师要学会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才能保证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中去。其三为语言驾驭能力,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有说服力而又不至于完全牵制学生,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其四为清晰的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将语言作为一种基本工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是提升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良好的态度、督促自己不断地学习。其次,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灵活思维,并且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强化语言功底。再次,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找出教学中语言运用不恰当之处,并且积极地改正。最后,要多为自己争取锻炼的机会,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全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晓光.情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言语表达[J].教育教学论坛,2011(8).
[2]朱爱华.试论教学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