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肖颖
[摘要]对比法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对比项求同对比、求异对比、置换对比,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启动学习思维,深度挖掘文本的对比价值,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培养学生对比意识。
[关键词]设计对比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09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教学法属于个性知识呈现方法,与学生学习规律接轨,与新课改精神相吻合,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知推演。
一、求同对比,启动学生对比意识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将相反、相对的事物进行比较,或者是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对比法,有求同对比,也有求异对比。所谓求同对比,是通过对比找到同一类事物的相同点、相似点。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求同对比时,要体现对比的多元性,文体、结构、语言、写作特色等方面都可以展开求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形成清晰的“同类”感知。
在学习鲁迅的《雪》时,文本中多处景色描写都非常有特色。教师让学生将本文中的景物描写与《藤野先生》中的景物描写进行对比,感知两篇文章景物描写的相似之处。学生迅速展开对比阅读,并给出对比认知。有学生说:“这两篇文章虽然一篇是写景散文,一篇是记事散文,但两篇文章的景物描写有许多相似点。”有学生说:“这两篇课文中的自然景色描写有相似之处。《雪》中‘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藤野先生》中‘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这两处景色描写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描写极为生动形象。”
从学生对比中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求同对比是非常有成效的。教师之所以要让学生对这两篇课文进行对比,因为它们都是鲁迅的作品,其写作手法有更多的内质共性特征。学生大多对鲁迅作品的语言存在一些认知困惑,感觉他的作品语言比较生涩难懂,通过这样的语言应用对比,可以找到破解鲁迅作品语言解读难题的重要渠道。
二、求异对比,挖掘文本对比价值
求异对比是对比学法中最常用的操作方式。所谓求异对比,是对对比项不同点展开的学习感知行为。教师要对教材文本展开深度挖掘,探寻文本求异对比点,给学生做出示范引导,在对比内容选择、对比点切入方式、对比分析方法、结论归结等方面,给予学生到位的引导。语言表达、结构组织、开头结尾、点题形式、修辞运用等方面,都是求异对比的重要切入点。
语文阅读教学常常需要对文本展开多重探究分析,利用对比方法,能够开辟更多的阅读探索途径。教师在讲解《敬畏自然》第二自然段时,给出一组思考问题:这段文字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人们却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段话要表达作者什么观点?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和集体讨论,很快就给出了学习感知成果。有学生说:“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批评人们不是自觉敬畏自然,而是逆自然而行,破坏自然环境。这段话主要通过对比手法,告诫人们要敬畏自然,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做事。如人类活动对大气造成污染,导致极端气候出现,这就是不敬畏自然造成的恶果。”
求异对比能够促使学生建立清晰记忆,并形成对比意识。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对比阅读,学生在对比中形成阅读感知:人类和自然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我们应该敬畏自然。任何违背自然的行为,都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这种学习认知具有主动性,其学习成果自然是鲜活的、深刻的。
三、置换对比,提升教学对比品质
所谓置换法,是指用相似的内容置换原文内容,通过置换前后对比,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感知。特别是对文本词语、句子进行分析鉴赏时引入置换法,可以让学生直观感知置换效果,通过多元对比,形成深刻的思维认知。
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教师设计了一组词语置换训练任务,将括号内的词语删除,添加相同或相似词语,体会置换前后的表达效果:“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学生在讨论置换效果时,大多有深刻体会。有学生说:“将‘内行换成‘高手感觉还行,可和后面的重复了,将‘唱败改成‘打败,好像也行,但失去了‘唱的意味。”所以,无论怎么置换,都没有原文词语运用得更恰当。
语文课堂教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教师引入置换法是教学全新尝试,往往可以起到奇特的作用。汉语词汇浩如烟海,展开多重对比,可以提升词语应用贴切性,对塑造学生语文学习品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教法探索成为课堂教学新的增长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比法是经过实践验证的高效教法,教师要进行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对比教法,通过多重对比,开阔学生视野,赢得语文课堂教学主动权。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