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下的问与答

2016-05-19 10:37陆嘉庆�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异构教材课文

陆嘉庆�オ�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授课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同,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对教材的处理角度的不同等情况,都会使得同样的教材,创设出不同的课堂情境,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设计好“问”与“答”的同课异构课堂,在教师有了目的性、启发性、人文性的“问”,学生有了思考性、归纳性、生成性的“答”的基础上,让师生发挥最大的功效,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高效的课堂,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同课异构问答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06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授课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同,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对教材的处理角度的不同等情况,都会使得同样的教材,创设出不同的课堂情境,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但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其实都是围绕着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来开展教学,只是先后的顺序不同,问的方式和答的效果不同罢了。

一、同课异构下问与答之异同

笔者曾经上过一篇八年级的课文《喂——出来》,分别是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合作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讲授,达到的效果各有千秋。

1.传统课堂的启发式问答。在传统授课的时候,因为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所以在设置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设置怎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而学生的理解层次是否能达到想要的目的,即学生是否能回答到要点上来。当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文本,笔者特意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文中能收纳一切的“黑洞”,可否用“坑”来替代呢?为了能更快速更完整地达到教学目的,笔者采用了层层推入的启发式提问来引导,先是引导学生找出“洞”和“坑”的区别,特别强调坑是已知的,而洞是未知的。接下来抛出疑惑:作者为什么不用“坑”?可否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细节来解释?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最终在教师的启发下都会统一到结尾出现的“叫声”和“石头”这两个细节上,因为这两者都能让人联想到是从洞里出来的,而不是从坑里来的,所以不能用“坑”,用“洞”更贴切。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关注结尾出现的“叫声”,巧妙地点到结尾的作用。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很好地完成了一堂“问”与“答”直面交手的课堂教学。

2.合作课堂的自助式问答。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传统课堂中常常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思路常常会围绕着教师发散,但是有时会有弊端,就是教师在等待学生的思路跟自己一致的时候,往往会按捺不住而急于给学生答案,或者直接出现给了答案之后用“是不是”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的答浮于表面。所以,合作课堂用它的另外一种模式来改变教师的急躁。同样是教学《喂——出来》,教师课堂上的问提前出现在导学案里,怎样设计问题成了教师授课前的重点工作,问题设计得好,设计到位,学生就可以从解答问题中了解全篇课文,掌握教师想要学生掌握的要点,甚至还能从中学会归纳结论,归纳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笔者在第二课时中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面对这个洞,作者写了哪些人物?他们都有哪些做法?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圈出关键词,并进行概括。然后思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对于他们的言行,你又有什么感想呢?或是他们给了你什么启示呢?你能与大家分享你把握得最好的那些人物吗?这样设计问题是为了达到让学生通过人物描写来了解人物性格的目标,从而明白作者设计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因为教师已经在设置问题的时候,给学生铺好了路,搭好了桥,所以学生可以根据教师问中的小提示,展开自己的思路去寻找答案。

二、同课异构下问与答之关键

如何更好地掌握“问”这一法宝,来得到有效果的“答”呢?

1.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明确目的性。学生要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这是教师设计“问”时最先要考虑的,不一定要按照教材来设计问题,而是按照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即问题要围绕中心来问,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文章内容,又能不偏离中心,最关键的是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会有所收获。当然,这个目的性的问题不要太多,一节课有一个关键问题就好,设计太多问题,学生会分不清主次,把握不住轻重,从而偏离了目标,所以设计有目的性的“问”的时候要有的放矢。

2.课堂教学要有启发性地提问题。这个可以在师生之间,也可以在生生之间,可以是面对面地提问题,也可以是“纸上谈兵”地抛出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启发学生,学生之间通过询问来启发,搭桥方式、要点指导、举例示范等形式都可以作为“问”出现的形式。不过这种启发式提问,要避免提问太容易的问题,或者是书上直接就有的内容,这样会让学生不去深入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翻书本来找答案,更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共鸣,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答”。

3.教师的问中多一点人文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可以多出现一些譬如“你想说”“你喜欢”“你愿意”“你可以”“你认为”等词语,目的是让学生有“答”的欲望,要求不能跟别人雷同,或者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这样学生习惯中的依赖性和随众性就会逐步消失,取代的就是自己动脑去思考问题了。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异构教材课文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教材精读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深度揭示小数本质的课堂教学——四位名师《小数的意义》同课异构的分析与启示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