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莹
2016年1月,料峭的寒风依然挡不住教授温暖如春的笑意,标志性的络腮胡,时尚的船形帽,还没有开口就让人没来由地觉得亲。面对《人生与伴侣》记者关于好家风好家训的采访,王鸿生教授很有感触地说,河南省委宣传部和你们杂志社一起发起的这个活动,非常及时而且有意义,好的家风和家训的传承确实很有必要。
我现在带博士,也经常接触一些年轻人,时间长了,我就发现这样一个反差,可以说,现在我们的家长都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对下一代的学习爱好都非常了解,可孩子们却对自己的父辈一无所知,更不用说上两代三代的家族的情况。
举个例子来说,年轻人能列出穿越剧中雍正的一众妃嫔,能侃侃而谈某朝某代的“那些事儿”,却对父辈的故事完全没有兴趣。你要想跟他们聊聊“我们年轻时候的那些事儿”,他们一准一脸的不耐烦。电视中以父辈青春为题材的知青剧虽然也走红荧屏,却在网络点播中远远不敌宫斗穿越剧。这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的常态。
很多年轻人说,对父辈的故事不感兴趣,是因为上一代人的生存哲学过时了,当下的年轻人有自己的生存焦虑,其中许多问题父辈不能理解,也给不出答案。而其实,代代相传的经验蕴含着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许多关于未来的方向感,恰恰存在于父辈的历史感之中。
所以,家风家训的传承就尤为重要。在古代,家族家谱的故事,可以说在孩子刚刚懂事时就要灌输给他们的,对于家族的历史,子弟们往往了如指掌,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慢慢都会形成自己对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所以,当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父辈的问题时,都会从自己的经验里找出轻松应对的办法。
包括在感情生活中,现代的年轻人往往向往那种速食的爱情,不了解父母为何因舒婷或者普希金的诗而牵手偕老,为何因一个热切的眼神而魂牵梦绕,那种热血沸腾投身国家建设的理想信念,在孩子眼里更显得“不可思议”。可以说,这就是文化的断层、传承的断代。
“忽视自身以及与自身最相关的东西,是信息爆炸时代很多人的通病。”王鸿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房子、车子、婚姻、家庭等话题,往往形成“横向包抄”之势,让年轻人疲于应对,以至于找不到方向,而方向感有时恰恰存在于父辈群像构成的纵向历史感之中。
父辈青春题材的编剧大多是父母的同辈,他们将自己的经历、对人生的感悟转化成文字和影像传递给后人。父辈一代人生命中的美好,正在被影视剧更多地发掘。换一种眼光对待父辈,年轻人就会有收获。
用当下眼光看父辈,你会以为他们的一生中所有的幸福和不幸,都是为了柴米油盐。其实是我们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其借“穿越”逃避现实,不如从父辈精神中找寻解决问题的灵感。或许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父辈的奋斗、对未来的寄托,都给出了指向。也许当我们更深地了解了父辈祖辈,看到了他们所看到的风景,我们才会从这些风景中,发现更多精神的滋养。只要读懂父辈,哪怕试着去读懂,就能体会到一代人的奉献以及社会的积极改变。家风的延续和传承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王鸿生教授还说,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传承到现在,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只有每个家庭把自己好的家风家训传承下来,整个社会的文明才有机会传播下去。中原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起到了非常卓越的作用,贡献也非常大。清代以后,文化中心往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一代发展,而在宋代以前,中原地区出的人才是非常多的,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个例子吧。1990年左右,当时南阳著名的作家乔典运在西峡邀请我们开个理论研讨会。一天傍晚,我和那些老作家一起在县城散步,夕阳洒在干净的街道上,显得非常安宁美好。这时我们发现,这个县城里的每家铺子、商店甚至住家,门口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有狂草也有工整的楷书,功底都很深厚,内容各不相同却寓意美好。当时我们都很欣喜,这个位于中原一隅的小小县城,竟对文化的传承保存得如此之好。而我们现在的春联,基本上都是印的,内容千篇一律,自己根本不写也不会考虑里面的内容。而其实,春节贴对联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是祝福、期许,蕴含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个传统,西方就没有对联,更没有书法艺术。当很多大城市里春联仅仅变成一种象征的时候,在这样的一个小县城,却得到了这么好的保存和传承,确实令人非常欣喜。
对于我来说,我自己看中的礼物,印象深的有三样:第一件,当年我在兰考插队,离开时,村里的大嫂给纳的鞋垫,我从1972年离开时用到现在,几十年了也没有用完,每次看见它,都会想起那时的岁月;第二件,母亲去世时给我做了两双线袜,非常厚,到现在天冷我熬夜时还会套上,非常暖和,仿佛还带着母亲的体温;第三件,是我的一个学生送给我的,穷人家的孩子,母亲想给老师带点东西表达一下心意,就亲手织了两双绒线的鞋子,在屋里穿的。我很珍惜,到现在也舍不得穿。现在的人走亲访友,都会从商店里买些茶叶、营养品之类的东西,可我觉得,这些看似昂贵的东西不如一双亲手纳的鞋垫来得更有诚意、更让人感动。因为,这里面的一针一线,有人的心血、灵魂和感情在里面,想起来就觉得很温暖。现在这种蕴含感情的东西越来越少。如今的年轻人觉得孤独、压抑,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跟我们传统文化中很多美好的东西越来越多地流失也有很大的关系。
汉民族是一个特别注重传统的民族,在中国,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史书,从《史记》开始,史传文化非常发达,很多地方也注重地方志的修撰。最近这么多年,许多家族也开始修家谱、祖志这种民间非常有营养有传承的文化,它不应该成为化石,而应该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只要这些东西做得足够好,我们的家风家训中一些好的东西就能够传承下去。
(王鸿生: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态度的承诺》《无神的庙宇》等作品。)
编辑/尤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