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2016-05-18 01:55刘康花汉阴县教学研究室陕西汉阴72510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交流历史情境

刘康花(汉阴县教学研究室 陕西汉阴 725100)

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刘康花(汉阴县教学研究室 陕西汉阴 725100)

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重要育人功能的人文学科。怎样才能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只有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核心,精心设计导语、创设历史情境、开展探究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自觉的积累知识、形成能力、获得体验、生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探究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6.076

历史学科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昭示着后人免踩前人的复辙;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蕴藏着人类的一切财富。” 也就是说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能给人智慧,使人明智,正确把握前进的道路和方向,而且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因库。龚自珍也曾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正因为如此, 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不仅中学六年均开设历史课程,而且对初、高中毕业生都要进行正规的历史学业测评考试。但遗憾的是由于长期推行重知识传授的传统应试教育,不仅历史教学未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而且已逐步成为排名前位的学生最不喜欢学习的课程,历史教学走到了很尴尬的境地。

从2005年开始,国家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标明确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的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新课程的导向标使广大一线历史教师教育理念开始有了转变,历史学科教学的形势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还不尽如人意:部分老师依然死守传统的知识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枯燥、乏味,在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业测评试卷面前又深感无能为力;还有些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还不到位,只一味追求课堂上的热闹,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好玩,可下课以后什么收获都没有。以上这两类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摆在每个从事历史教学或教研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人在此将近年来对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与广大同仁进行交流,以试抛砖引玉。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有效的课堂教学最基本的一个维度就是教师的“教”应该是能够促进学生“学”的“教”,对学生来说应该能够有较高的学习效率,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和较深刻的学习体验,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对你的课堂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那么如何才能创造这种理想的课堂氛围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课堂导语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初中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里最高效的学习时间在前20分钟里,因此在最短时间内找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的兴趣及参与动机是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上多用心思,导语力求做到新、巧、趣、快、实。如:我对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这一课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媒体呈现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电影《叶问》中叶问与日本武士对打片段,然后谈话引出抗日战争中日本对我国的侵略暴行及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在学生产生强烈爱国激情以及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的基础上,引出本课课题及本课学习目标,从而把情感充沛的学生带入到对明清时期,我们的先民抗击外来侵略的相关史实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

2.创设恰当的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神入历史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事实性、借鉴性、人文性、复杂性等特点,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学生很容易产生时空上的距离感,因而很难将自己的思维与情感投身其中,更不容易将自我及现实世界与历史建立某种联系,因而很难真正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更谈不上产生认识与情感的认同。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巧妙的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或提出富有感染力的情景问题,使学习者在相关场景中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不知不觉的全身心融入到历史情境中,不仅能加深感性体验,调动其探究历史的主动性,而且通过探讨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学生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又同时达到情中悟理,情理交融,知行统一的目的。

历史教学情境主要可以通过媒体图片、表格数据、影视剧视频片段、情景音乐、历史情景剧表演或角色体验、生动语言描述等手段予以创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有时可能需要两种以上的方式结合使用。如:在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就可通过反映我国建国以来在原子能、航空、生物科学、农业科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图片重现历史情境,同时通过反映新中国建立前后、建国初期与改革开放后、目前中国与世界等在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等方面实力对比的数据表格创设问题情境,再配合老师对邓稼先,袁农平等献身科学的事迹的生动语言描述,恰当的情景问题的设置,学生对科学家们的无限崇敬之情、对建国以来我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的自豪之情以及为进一步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便油然而生。再如。有老师在上世界史《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对战争所产生的影响时,通过设置情景问题“假如你是当时一个南方种植园的奴隶,知道这个宣言后你有什么打算?”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交流,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轻松地理解了此文献对扭转战局、加速北方军事胜利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3.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恰当的探究性问题。组织开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创设必要的前提条件。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自我认同、自我激励能力逐步生成的过程。正因为如此,现代教育改革把改变学生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作为教改的核心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本人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认为: 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式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较为理想的方式之一。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动、互助式学习。它以教学过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在非常融洽、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具有多边合作、民主和谐、平等交流、学生自我发展等特点。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科书,查找、搜集资料,自主探索、课内外的合作与交流、操作实践,不仅能够独立获取知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拓宽视野,而且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 ,形成探索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及健全的人格。如:在进行九年级上册第24课日本明治维新(华东师大版)教学时,可先在第23课结束后引导学生回忆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提出情境问题“弹丸小国的日本,何以能打败泱泱大国的清王朝?”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把学生分成八个组,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日本明治维新”一课,并通过网络或其它方式分别搜集反映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教育的相关史料(每个组负责一个方面)。上课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日本明治维新前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是怎样的?与当时的中国有何相似之处?2、日本是如何跻身于资本主义国家行列成为亚洲第一强国的(主要探究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3、明治初年的改革为什么会在日本取得成功?4、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借鉴?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各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从自己负责的一个方面解答以上问题。通过探究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与补充,学生不仅能掌握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而且能进一步理解在面对与当时中国相同的大背景下(腐朽的封建统治下的国门被迫打开,国家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日本通过倒幕运动为改革清除了阻力和障碍,同时他们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营造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环境,因而迅速崛起为亚洲第一强国,并跻身于欧洲列强,说明只有扫除了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阻力,学习先进,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

当然合作交流基础上的探究活动不是每节课都可以进行的,这要因教材的内容而定,有些内容不适合搞合作交流,或不具有探究意义的就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为交流而探究。另外设计问题的难度、提出问题的方式、回答问题的角度等都应适应学生心智发展水平,这是进行历史合作学习的客观基础,离开或超越这个基础,合作学习只能是流于形式,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保证。

一节历史课,无论学生兴趣多么浓厚,课堂气氛多么热烈,如果没有明确的三维目标做航标,这节课终究是无效或低效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解读其实质就是历史学习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过程,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见,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学习的核心目标,一节历史课的有效与否就要看核心目标是否达成。当然核心目标的达成是需要以一定的过程和恰当的方法为依托的,设计精彩的导语、创设恰当的感人的情境,开展合作交流及探究活动,无疑是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最佳呈现形式,当然它们也是教学思想的体现。这些活动与其他二维目标相结合,以具体的知识为依托,在提高能力、掌握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深刻的认识,这样的历史课堂才能给学生从思维到能力到知识以致认识上留下些东西,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当然有效只是课堂教学的最低要求,高效课堂才是我们广大从教人员的奋斗目标。我想如果在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核心,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开展探究合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上老师精彩准确的语言,饱满自然的激情,课堂节奏的合理调控,恰当的激励性评价,精美的板书等,一定会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高效课堂。

[1].《历史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交流历史情境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