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勤
【摘要】 目的 探讨抗凝疗法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5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抗凝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2/55), 对照组为69.1%(38/5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血液粘稠度各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凝疗法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临床疗效显著, 能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 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 抗凝疗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粘稠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32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老年人群为该病多发人群,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当前>40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占1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临床表现出咳痰、咳嗽、喘憋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2]。基于此, 本研究以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抗凝疗法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5例。治疗组中, 男30例, 女25例;年龄45~80岁, 平均年龄(62.2±6.6)岁;合并糖尿病8例, 合并高血压22例,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25例。对照组中, 男28例, 女27例;年龄45~80岁, 平均年龄(62.4±6.5)岁;合并糖尿病10例, 合并高血压22例,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内容包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物进行治疗;帮助患者祛痰, 以确保呼吸道通畅等。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抗凝疗法: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静脉注射, 每6小时1次, 5000 U/次, 持续用药5 d。
1. 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液粘稠度各指标, 包括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
1. 4 疗效评定标准[3] 痊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意识转清, 经临床检查显示肺部干湿啰音消失;病情好转: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意识转清, 经临床检查显示肺部干湿啰音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临床体征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病情好转)/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痊愈38例, 病情好转14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痊愈20例, 病情好转18例, 无效17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9.1%,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粘稠度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标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 治疗组血液粘稠度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呼吸道疾病, 主要是因患者本身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肺内气道阻塞导致[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着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反复发作等特点, 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 或治疗方法不当, 都易导致患者病情出现进行性发展, 致使其出现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出现肺动脉高压, 导致患者心力衰竭[5]。当前, 临床上多采用常规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主要包括吸氧、祛痰、抗炎、支气管扩张、低氧血症纠正、维持水电和酸碱平衡等[6]。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液长期高凝, 致使其肺部出现微小血栓, 能进一步影响肺动脉高压。另外, 部分患者在发病中还会出现感染、缺氧、肺功能受损等, 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致使患者全血粘度提升, 导致血液流变性出现变化。而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缺氧, 会致使其肝肾功能受损, 导致血浆中清除凝血因子的细胞数量不断减少, 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所以, 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程中, 必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抗凝疗法, 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 清除自由基, 提升其细胞新陈代谢能力, 从而降低患者血液粘稠度, 修复受损器官, 改善临床症状, 提升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治疗组实施常规治疗辅以抗凝疗法, 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2/55),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9.1%(38/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抗凝疗法能有效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此外,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血液粘稠度各指标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过程中, 实施常规治疗联合抗凝疗法, 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 促使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 抗凝疗法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 能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雪珍, 王清兰. 抗凝疗法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34):32-33.
[2] 刘伟春, 孙嵘, 胡国萍,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8):1363-1365.
[3] 周清林. 抗凝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17):2328-2329.
[4] 冯二香.抗凝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中国医疗前沿, 2012, 7(13):33-34.
[5] 周巨彬.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体会.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5):1100-1101.
[6] 施小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凝干预的临床研究. 中国综合临床, 2011, 27(10):1046.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