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黑色喜剧电影对西方经典的重塑

2016-05-17 12:15李留涛
电影文学 2016年9期

[摘要]近段时间,一股黑色喜剧的旋风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不断刮起。这些黑色喜剧在对西方经典潦草改编后就搬上了银幕,可谓是粗制滥造。本文拟通过类型读解、叙事分析和文化研究途径,来深入了解国产黑色喜剧电影所折射的本土社会文化现象以及它对于西方经典的重塑。这种融合了中西方特色的喜剧,从根本上来讲是将西方电影的讽刺幽默文化移植到批判中国社会文化症候上,最终成为创作者沟通主导意识形态、电影生产与受众消费心理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黑色喜剧电影;文化症候;主导意识

近几年来,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刮起了一阵黑色喜剧的旋风。这些黑色喜剧虽然产自本土,但只是在对西方经典潦草改编后就搬上了银幕,可谓是粗制滥造。它们的成功经验能否批量复制?已成为未来中国电影主流文化中的基本形态之一?

一、幽默文学的电影呈现

如今,如雨后春笋般上映的黑色喜剧中,人们多少可以在其中发现西方幽默文学的蛛丝马迹。不难发现,黑色喜剧具有幽默文学的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特点,暗讽与隐喻式黑色幽默的表述方式以及超自然、非现实的象征主义手法。仅仅由这些共同点就可以将黑色喜剧定义为幽默文学的一种子类型行为是否可取?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首先,电影与文学分属于不同的领域,相互之间虽有交叉却无主从关系。对此,电影人阿尔特曼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电影类型的定义不能完全取决于其所蕴含的文学类型,业内人士都能够认同的一点是,两者之间有着清晰明显的界限。例如,《疯狂的石头》和《落叶归根》就分属于同一电影形式的不同分支,虽都冠以“黑色喜剧”的名头,但从故事结构、取景手法、叙事特点等角度来讲,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国产黑色喜剧的手法,经总结后可归类为以下几种:一是颠覆常规的取景和构图方式,特点是人物行为动作诡谲无状,面部表情扭曲。这种手法在冯小刚的电影《手机》和《大腕》中都有所体现,前者使用的是诡异的摄影角度,而后者使用的是人物的疯狂行径方式来表现一种黑色的幽默感。二是对西方电影经典镜头的重演,意图唤起观众心中对于记忆桥段的情感,来为本部电影所用。使用这种手法的经典作品当数《疯狂的石头》,在故事架构上,导演完美地借鉴了曾经在好莱坞红极一时的作品《两杆大烟枪》;而在另一部国产喜剧《落叶归根》中,相当一部分搞怪镜头是《卖身契》的重演。三是通过架构出剧情矛盾使主人公身处两难处境的方式,来唤起观众的紧张情绪,提升对电影的关注度。如在《即日启程》中,衣饰滑稽的主角被挂在了铁钩上无法挪动,只能尴尬地站在那里任由人指指点点;再如《疯狂的石头》中企图逃跑却被卡在下水道中只能束手就擒的逃犯。电影中这些手法都在无形中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意味,企图用主角受难的方式来引起观众发笑。四是引导主角做出突破性格常规的扮相和行为。如《夜·店》中以面容憔悴支离、衣衫褴褛的丑角形象示人的净面小生;《疯狂的石头》中不再温文尔雅,变得脏话连篇、行为粗鄙的街头混混;还有《疯狂的赛车》中的黑道大哥,经常做出心狠手辣、滥杀无辜、违法乱纪之举,但偶尔冒出来的正义之词,超脱了身份,不禁令观众捧腹大笑。以上文章所分析的四种国产黑色幽默喜剧惯用手法,几乎可以以此为准则将所有喜剧分类,不难发现,在目前的国产黑色喜剧电影中,都多多少少有这些手法的影子。而这四种表现方式的成功运用,可以说是国内黑色幽默电影能够一直霸占主流电影营销市场的根本原因。

二、英雄形象的倒塌和重建

平叙至此,读者也许会有疑问,上述的一些黑色喜剧惯用手法,在传统的喜剧电影作品中也不难发现,那么,作为一部具有“黑色幽默”的喜剧电影,黑色喜剧又是如何展现出它与众不同之处的呢?

不同之处的第一点是它对于性的开放和暗讽的态度,几乎在电影中出现的所有关于性的镜头,都预示着一场混乱的开始,而且无须多想,混乱的开局必将导致失败的收场。如在《疯狂的石头》中就有对于性的大量描写,这些镜头虽数量较多却各有隐喻,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性关系,对性的欲望与贪求,在经历了一系列是是非非后,埋下的线索终于都指向了那块价值连城的翡翠。众人对于翡翠的争夺,实际上是对于自己性欲望的追寻,这部电影的黑色幽默暗讽的是人性中的阴暗。在影片结尾,两位曾经为了满足自己欲望的罪犯,在抛弃了欲望之后,终于实现了大逆转,成了最终赢家。

第二点,是黑色喜剧通常将一些软弱无能之辈作为主角,将英雄塑造成一个缩手缩脚,虽有英雄的能力与声望,却因为自己怯懦而无法成事的反常规英雄形象。当这样的英雄不得不面对“拯救世界”的重担时,那种活灵活现的无奈便跳脱了出来,乐趣横生。不仅如此,在故事的结构上,黑色喜剧也弱化了故事的逻辑连贯性与合理性,将电影重心放在了对于幽默情节的铺陈与渲染上,可以说,整部电影都是为黑色幽默气氛的营造而服务的。黑色喜剧中不但有对于性的讽刺,还包含了对于当前一些社会乱象的揭露与嘲讽,将社会中一些无法直言的乱象复制在电影中,极易唤起观众的联想,得到共鸣而忍俊不禁。这种手法在西方黑色幽默喜剧中使用得较为普遍,如好莱坞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从头至尾都充满了这种黑色幽默情调。而在剧中被反复提到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看起来平淡无奇,条理清楚,实际上却包含了士兵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所有人都困在其中,没有人能够逃过劫难。这些被过度夸张了的军规,实际上也是他们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合理制度的一个缩影,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由此及彼,联想起自己所遭受的不平等制度之苦,不禁哑然失笑,这也是这部黑色幽默喜剧独有的魅力。近年,随着国产黑色幽默喜剧的兴起,这种黑色幽默创作方式也被大量借用,它们通常以反映社会文化症候的方式来向观众传达一种黑色的幽默感,在具有西方先进表现手法的同时,更富有本土特色。如在电影《落叶归根》中,就有荒诞不经的情节出现。主人公为了完成客死他乡的朋友的遗愿,送他的尸身回归故里,却由于贫困,在一路上遇到了诸多艰难险阻。有一次,几天水米未进的主人公即将昏倒在路旁之时,偶然看见了对面一户人家正在办丧事,大摆筵席。在权衡是被饿死还是被发现后打死之后,主人公冒险进了这家,吃饱喝足后便昏睡在了饭厅。在半夜醒来后,却看见已经死去的老人,吓个半死。追溯缘由,原来这位老人是一位孤寡老人,担心自己死后后事无人操办,遂出此下策,在生前自己亲手操办自己的丧礼,让自己走得风风光光。尽管这个故事有一些荒诞不经,却有理有据,真实可信。电影用一种夸张的手法,反映出了当今社会孤苦老人死后无人善后,老人们不能放心离去的尴尬社会问题,嘲讽意味甚浓。

第三,与传统喜剧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黑色喜剧并不去拼凑出一个大团圆的完美结局,而是顺应剧情的发展,得到一个并不令观众满意的“黑色”结局。在很多国产黑色喜剧中,主人公荒诞而滑稽的一生通常以一种非正常死亡的方式画上句号,也印证了那句“他的一生都是一个笑话”的黑色幽默。国产黑色喜剧的这种表现手法,其根源在早期英国黑色幽默电影中都可以轻易找到,如英国经典喜剧电影《老妇杀手团》,就以主角们自寻死路的方式为影片画上了句点。在西方许多经典黑色喜剧中,“自杀是通往天国的阶梯,主动选择了死亡便没有了痛苦”的黑色幽默观被一再地申述,电影通常以主人公自杀作为结局。电影《陆军野战医院》中“自杀”一类的消极字眼频频出现,甚至主题曲的歌词都有蛊惑观众选择自杀的味道,与整部电影的晦暗氛围相比,结局已经稍显幽默。对于《陆军野战医院》中未能完全表现的负面情绪,在电影《发条橙》中得以延续,这部电影不但有贯穿全篇的黑色幽默,更是大胆地以主人公绝望自杀而结局,格调阴鸷却有一种别样的幽默感。在这种手法上,国产电影并没有全盘照抄,而是批判性地继承了这一手法,即继承了西方电影的死亡观,但主角却只是游走在死亡的边缘,并不是实质性地走向死亡。这一点在宁式黑色喜剧中都有所体现,如《疯狂的赛车》中,在反派与正派人物同时面临死亡的境况时,正面人物能够逃出生天,而反面人物却猝不及防地死去。这种结局多数观众不是十分乐意见到,但这也许是电影对于导演人生无常生死观的一种诠释。

纵观当下的国产黑色喜剧,与西方黑色幽默文化相比,还不够深刻。国人受到传统道德价值观与文化语境的影响,对于黑色喜剧中重塑的反常规英雄形象尚不能完全接受,各据一方,褒贬不一。电影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只能将这种所谓的英雄边缘化,而不能像西方电影中那样英雄逆袭,万众敬仰。这种国情从某一方面来讲,限制了国产黑色幽默喜剧的发展。限制国产喜剧发展的因素,除却群众基础不同外,更有国家相关机构对于上映电影的审查标准。在这两大枷锁的严格控制下,电影剧本的创作者无法获得完全的自由,无法将心中一些想法奇特却有违纲常的线索埋入电影中,使得电影缺少了相当的吸引力。当下的中国黑色喜剧,通常是通过重塑英雄形象,推动剧情前进,将影片引向一个圆满的结局,以迎合中国观众的心理。所以,在《夜·店》中打劫超市引发一连串趣事的劫匪,出人意料地与超市的老板娘结为夫妻,虽然号称黑色喜剧,却仍没有跳出符合中国式喜剧的结局。从这一点来看,黑色喜剧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很有必要重新来看待。

三、黑色喜剧的社会“政治”

黑色喜剧在中国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又该如何去看待它存在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作为西方土生土长的一种政治批判行为,又是如何移植进中国的?人们又该怎样看待这种“外来文化”在国内的生存环境?在本文的最后一小节,笔者将从剖析国内电影文化生存环境的角度,来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要从根本上解答这些问题,首先人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黑色喜剧在西方首先出现在政界,政界人士用这种方式打击对手。二战期间,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黑色幽默被西方作为一种文化侵略手段输入国内,并迅速在本土生根发芽,成为一种主流的艺术形式。然而,不为人所知的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出现了本土化“黑色幽默”的萌芽,但由于当时的群众基础与国家电影审核标准等因素的限制,黑色幽默喜剧一直未能获得观众的接受和认可。如1986年上映的《黑炮事件》可谓开本土黑色幽默喜剧之先河,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这部作品,仍为其对表现技法的成熟运用与故事架构的完整连续而惊诧不已。在《黑炮事件》打响了本土黑色幽默的第一枪后,王朔的作品也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呈现在大众面前。而一直以来,王朔的文章就以反映社会现实,剖析社会乱象的黑色幽默著称。这一系列作品上映,却受到了冷遇,一直未能进入到主流视线中。时至今日,人们重新看待这几部作品,分析其在当时被抑制发展的原因,可以大胆地猜测,或许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中国缺乏使这类较为超前的电影发展的社会“政治”与人文环境,并且《黑炮事件》等电影被创作时,黑色幽默尚处在由一种政治批判工具向娱乐消费商品转型的阶段,黑色幽默电影仍被当成一种教化民众的工具,意图向民众灌输编剧的一些思想,并不具有太多的娱乐属性。在随后的几十年,经过冯小刚等诸多优秀导演的不懈努力,黑色幽默喜剧终于转型成功,成为单纯流通于市场的娱乐消费商品。

四、结语

黑色喜剧看似偏离常规,但它的价值正是来自于导演对人生无奈之事的刻画、解读和评判。与传统的喜剧不同,黑色喜剧常常触及社会上的一些敏感问题,是采用暗讽的方式来与社会落后现象做斗争的一种商品。观众能够在观影过程中感同身受,这个“感”来源于自身现实中的经历,所以能够对电影中抛出的幽默无法置身事外,理解得更为深刻,更容易达到幽默的目的。黑色幽默喜剧所承担的价值导向既是服从大众、调节情绪的最佳方式,也是导演自身能力和社会使命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陈鸿秀.“黑色幽默”与中国大陆喜剧电影——兼论“黑色幽默”片与“黑色喜剧”片的异同[J].青海社会科学,2012(02).

[2]裴运红.论黑色喜剧作为一种电影类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2).

[3]陈捷.宁浩的类型与意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2).

[4]许乐.黑色电影的两种形态[J].当代电影,2015(04).

[5]张啸宇.丹尼·博伊尔黑色喜剧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5(23).

[作者简介]李留涛(1978—),男,河南商丘人,硕士,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