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蒋梦麟:带领北大走出艰难(上)

2016-05-17 06:49周雪敏
教育家 2016年13期
关键词:蒋梦麟蔡元培教育

文/周雪敏



校长蒋梦麟:带领北大走出艰难(上)

文/周雪敏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拉开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 1911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出任校长。蔡奉行“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将北大建设成全国的学术思想中心之一。此后北大一直立于时代前沿,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风气之先。巍巍上庠,国运所系。一批批具有爱国和教育文化情怀的前辈学人,不畏艰难险阻,撑起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脊梁。这其中,有一位我们无法忽视的前辈师长——北大校长蒋梦麟。

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

一、蒋梦麟其人

过去几十年里,蒋梦麟不被关注。提及北大历史,人们只知道蔡元培。在早年出版的《北京大学校史》中,蒋梦麟一度被描绘成“国民党官僚”,不被当成教育家。蒋梦麟的学术著作《西潮》和《新潮》在大陆发行后,人们才发现他对中国现代教育的贡献。当代学术研究这样介绍蒋梦麟:“早期留美博士,专攻哲学、教育学,杜威学生;民国首任教育部长;追随蔡元培,代理北大校务最得力的助手,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7年,在位时间最长;西南联大创办的领导者之一”,从这些平实的言辞中即可窥见蒋校长的功业。

蒋梦麟(1886年-1964年),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1898年,蒋入绍兴中西学堂就读,时值蔡元培(翰林院编修)辞官归故里任学堂监督,故成为蔡元培弟子,此后蒋成为蔡的坚定追随者。1902年,蒋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因参加学潮被列入黑名单,故改名梦麟。1904年蒋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四年后赴美留学,先于1909年 2月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习农学,后转学教育。1912年蒋毕业后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教育学和哲学,1917年3月获博士学位归国,先后于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任编辑和《新教育》杂志任主编,协助孙中山制定实业计划;又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社部总书记,担任该社刊物《教育与职业》主编。

1919年初,北大学潮翻涌,北洋政府不满蔡元培。蔡救出被捕学生后,以不合作的态度欲辞职南归,汤尔和建议其以暂时休养为由作缓冲,由蒋梦麟代理北大校长,静观政府之变。蒋时任《新教育》杂志主编和江苏教育会理事,婉拒不得而临危受命。上任后蒋谨慎从事,面对“半年的欠款,六百饥饿的教职员,三千惹祸的学生”,告白曰:“我是蔡先生派来代捺印子的,一切仍由各位主持。” 9月,蔡元培返北大,蒋被聘为教育系教授并专任总务长,代理庶务。

不久,蔡元培赴欧洲考察,蒋梦麟再次代理校长一职。他重视中西结合,文理贯通,使得北大的教学科研平稳进展。1923年1月,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司法,北洋政府逮捕财政总长罗文干,蔡元培愤然辞职,蒋梦麟第三次代理北大校长。1926年,因被列入政府通缉逮捕的黑名单,蒋离京转赴上海杭州,后任浙江临时政治会议委员兼秘书长,继而任浙江大学校长。1928年,蒋梦麟接替蔡元培出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同年大学院改为教育部,蒋成为首任教育部长。蒋在部长任期内主持制定了《大学组织法》和相关大学规程,并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达成协议,获得对北大每年二十万元的赞助。蒋梦麟于1930年正式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此后十几年,他坚守元培先生余绪,抱定中兴北大之决心,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彼时北大科学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水准明显提高,由革命运动和学生活动的漩涡转向学术中心,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位居全国之首。

>>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四人合影

1937年时局紧迫,奉国民政府之令,蒋梦麟率北大南迁并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于长沙重组临时大学,后于昆明组建西南联大,于连天烽火中坚守并壮大队伍、培养学生、积蓄力量,创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可歌可泣的奇迹。1945年6月,蒋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10月他辞去教职,受命主持中美合作的“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1949年他去台湾后一直从事农业工作,不再问津教育。

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活泼泼底一个人;能改良社会的人”

二、蒋梦麟的教育思想

蒋梦麟早年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考过秀才,后赴美留学一去九年,师从杜威,深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蒋以论文《中国教育原理之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这种躬耕中西、两端精深的求学经历奠定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基础。

关于个性教育

1915年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一批“海归”学者推波助澜,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他们大力宣传引进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学说,批判传统的旧教育,就学制和课程进行深入探讨。受过两种不同教育,对中西教育有过深入比较的蒋梦麟,归国后的两年间也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参与社团,发表一系列教育文章,为新教育鼓与呼,成为这场运动的中坚。他认为,教育与时代不可分离,必须从新旧时代过渡的大背景下考虑教育问题:“教育家必先知学术思想之大势,与夫时代之精神,非此不能谈教育也”,“教育思想,必须与其所处时代之思想相共进行”。反之,教育对于时代也有两方面责任:“一方面为随时势而施教育,曰顺势是也,一方面为纠正时势而施教育,曰变俗是也”。

蒋梦麟认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人的解放运动,首先是个性的解放,表现于教育就是个性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是“学而优则仕”的政治附庸,虽“教人做圣贤,教人做良相”,却不能为“民众谋利益”。中国古代教育一直是牧民政治教育,统治者自命代天牧民,视民为群羊,培养唯命是从、无个性、无创造的顺民。而中西教育最大的区别正在于“个性主义”,正是个性主义造就了西方的文明。西方欧美近世文化的精神关键“一是科学之精神,近世西洋学术莫不具科学之精神,科学之精神云者,好求事实,使之证明真理是也”。二是“社会之自觉,西洋之文明,根乎希腊之个性主义。个性主义云者,发展个人固有之能力,不使外界所压迫,养成一活泼强健灵敏之个人是也。”

蒋批判当时的中国社会有四大缺点:一是人民知识之浅劣,二是人生之微贱,三是无建设的领袖人物,四是无积极的标准。蒋认为此缺点实为群治不进之基本问题,唯有教育才能根本改变这一现状:“欲图积极之进行,舍教育其莫由”。在当时风雨飘摇,破败不堪的中国,接受学校教育不是底层广大人民的权利。要实现教育救国、兴国,振兴民族,就必须普及平民教育,而实施个性主义教育,正是普及平民教育的基础。他倡导的个性主义是要使“个人享自由平等之机会,而不为政府社会家庭所抑制是也”,而非极端的个人主义。

蒋认为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活泼泼底一个人、能改良社会的人”,一是要培养活泼的个人,发展人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形成其自主自动的能力、完善道德和人格,要大力提倡个性教育,培养健全之人格,这是个性教育的核心。二是要培养能改良社会的人,所以要倡导平民主义,实施平民主义教育,主张加强公民政治训练,以养成平民政治之精神。只有以养成健全个人,创造进化社会为宗旨,方可实现教育救国和兴国。1919 年2月,蒋梦麟在《新教育》创刊号上发文,提出要以教育的方法“养成健全之个人”,指出平民教育要养成人独立不移的精神,养成精确明晰思考力,能活泼有个性,体力强健,爱国爱社会,同时具有改造社会的能力,能服务于生产。这些思想,在当时是鲜明的先进理念。蒋还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教育方针的轮廓:(1)发展个性以养成健全之人格。(2)注重美感教育体育以养成健全之个人。(3)注重科学以养成真实正当之知识。(4)注重职业陶冶以养成生计之观念。(5)注重公民训练以养成平民政治之精神,为服务国家及社会之基础。这一方针的特征是强调素质,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

蒋主张教育是培养人并改造社会的活动,是科学,但不是纯粹科学或基础科学,而属于实践应用型科学。他认为教育为全生之科学,目的在享受人生之完满幸满,或达到人类生活之丰富。教育为利群之科学,利群是达到全生目的的方法,即儒家所说:“明德新民”、“己欲立而立人”。教育为复杂之科学。教育以人生为主体,而人生不论个人或社会,均有繁杂的学科需加研究,它不能脱离其他科学而独立。

>>矗立在昆明西南联大原址的蒋梦麟塑像

蒋强调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遵循个人固有之特性而发展,在增进个人价值的同时,创造民主社会。因为人类的价值首先体现于人的价值的发挥和实现。“个人之价值存在于尔、我、他这天赋秉性这中,新教育之效力,即在尊重个人之价值。”“个人天性之发展,则其价值愈高。一社会之中,各个人之价值愈高,则文明之进步愈速。吾人若视教育为增进文明之方法,则当自从尊重个人始。”

蒋认为从个人而言,教育是目的;从社会而言,教育只是方法和手段,教育要兼顾社会发展的需要,“故全生者,教育之目的。利群者,达此目的之一方法也。”“离开社会不能谈教育,舍个人则更不能言教育。”“盖个人为教育之体,社会为教育之用,两者兼则体用备”。他注重个人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和结合。“由健全之个人,组织进化的社会。进化的社会,还在养成健全的个人。个人与社会,实为一有机体也”。

蒋提出各级各类教育应设立不同的标准,明确不同的教育目标:“小学为普及教育之机关,使国人具有常识”。“中学当以培养初级领袖人物为标准”。“大学者,为研究高等学科而设,其学生为将来增进文明之领袖。故当以思想自由为标准。三级学校,其标准虽有不同,其最后的目的之惟一,曰养成国家的人民。”对于教育制度与学校体制,他提出进行童子军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补习教育、大学教育与专门教育等六个部分、四个层次结构的设想和主张。

蒋梦麟还提出教育必须以高等学术为基础,认为不先讲学术,便没有大教育家出;无大教育家,便不能解决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他还主张学校“课程要中国化,教育要社会化”,使课程适合于中国社会的需要,适合于学生实际的生活。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同时要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这些观点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至今仍有指导价值。(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猜你喜欢
蒋梦麟蔡元培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蔡元培的气度
蒋梦麟人财两失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蒋梦麟软硬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