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面临的,是无比迫切的当下

2016-05-17 06:49孙献涛
教育家 2016年13期
关键词:仁川宣言教育部

文/孙献涛



我们面临的,是无比迫切的当下

文/孙献涛

本期《教育家》打捞出了一个被忽视的国际论坛。2015年5月19日至21日,来自全球160个国家的教育高官在韩国仁川登陆,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其他六家国际组织协办的“世界教育论坛”。潘基文亲自与会,会后发表了《仁川宣言》,号召全人类通过更包容、更公平、更有效的教育,消除极端贫困,改变个体人生。

“世界教育论坛”每隔十五年才举办一次。本届论坛既拥有上帝视角——把解决全球性治理难题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教育上面;又具有悲悯情怀,督促各国政府做出承诺,确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除非每一个弱势者和残疾人都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否则任何教育目标都不能被视为实现。包括中国在内的160个国家的教育高官都在宣言上签了字,同意把这个严苛目标的实现日期,定在2030年。

2030年的教育什么样儿,现在还无法预估;但十五年之前的教育状况,是可以追溯的:2000年全球失学儿童比现在多7500万。仅从这一点上看,实现更深刻、更广泛的教育公平,是下一个“十五年规划”可以期待的愿景。

但是我们面临的,仍然是无比迫切的当下。“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要真正做到,何其艰难!十七年前张艺谋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推动了中国贫困地区儿童入学率的整体提高,放电影比发文件、开大会、搞运动更有疗效,这也算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出人间喜剧。但是在《仁川宣言》的更高标准之下,入学并不等于没有掉队。世行行长金墉特别提到,大多数教育系统,并没有为最贫穷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服务。迟至2015年,全球仍然有2.5亿儿童不能读写,而其中很多人都上过多年学。“微乎其微的学习效果,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无疑是个悲剧,严重背离了我们的庄严承诺。”金墉此话,更像是代表各国政府做出的检讨和自责。

当下中国,已经入学的6000万留守儿童,有多少正在掉队?如何解决?

《仁川宣言》是决心,也是路径,它建议消除在入学、参与和学习成果方面一切形式的排斥和边缘化、不均衡和不平等……

(作者系教育家杂志社社长)

简 介

钟秉林

留英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机械故障诊断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1994年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调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起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主要兼职:全国政协委员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暨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英国加迪夫大学名誉副校长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研究工作,涉及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大学人才培养与质量保障、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教师教育与高师院校改革、民办教育发展等领域。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和教育部、财政部、北京市等委托项目10余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教育资源分配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有《大学的走向》《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地图集》等专著7本。

猜你喜欢
仁川宣言教育部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杭州宣言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
仁川市场开发要向广州亚运取经
仁川登陆作战的计划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