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开启了美国现代戏剧教育,图为奥尼尔代表作《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演出剧照
董健:生于1936年,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戏剧历史与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评论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历史与理论。主要论著有《戏剧与时代》《田汉传》《文学与历史》《陈白尘创作历程论》《跬步斋读思录》及续集,主编有《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当代戏剧史稿》《现代戏剧总目提要》《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等。其中《中国现代戏剧史稿》曾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马俊山:1956年生于河北沽源,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戏剧及现当代文艺思潮,著作有《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曹禺:历史的突进与回旋》《走出现代文学的 “神话”》等。
布罗凯特认为,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就是在这种“学校剧”和民间戏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图为哈姆雷特剧照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洪深留美时曾与其同班
中国上古时代的学校教育有六门课: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中国古代的“乐”包含着诗、歌、舞三项内容,是一种歌舞剧型的表演艺术。这是中国最早的戏剧教育。后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戏曲沦为“小道”,被鄙弃不齿,戏剧艺术与教育脱节,二者重新接轨则是现代的事了。古希腊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门有助于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的“自由人的艺术”(liberal arts,中文通译作“文科”)和一些实用学科如物理、医学之类。文科的内容很庞杂,并不像我们今天理解的那么单纯。古希腊人把它作为“全面教育”(enkylia paedeia,英文“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一词即出于此)的基础。后来罗马演说家西塞罗从拉丁文中为其找到了一个同义词humanitas,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人文学科”(英文humanities)。戏剧在古希腊属于语言艺术,作为教学内容多分布在语法、修辞等学科里,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许多例证即取自戏剧作品,而其《诗学》也是以语言动作为核心展开论述的。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几乎全被教会所垄断,内容以神学研究、道德训戒和内心修养为主,戏剧是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的。文艺复兴重提古希腊的“人文”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于是文学、艺术(建筑、音乐、表演等)、体育、历史、哲学与法学、医学等应用学科一起,成为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通才教育,并不分科分专业。在学校里,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研究任何问题,读希腊罗马的古典戏剧,写作并上演他们自己的仿制品。文艺复兴戏剧的诞生,与这种人文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布罗凯特认为,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就是在这种“学校剧”和民间戏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仿古典剧的剧本虽然经常在各大学写成并排演,却也可以轻易移到公共舞台上演。”当人们重新把戏剧与教育联系起来的时候,那种视“戏子”为“流氓无赖”、以戏剧为单纯娱乐的观念才发生了根本转变。
恩格斯谈到文艺复兴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那时的英雄们还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分工所具有的限制人的、使人片面化的影响,在他们的后继者那里我们是常常看到的。”布克哈特也曾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描写过这种“完美的个人”:一个地方长官、大臣或外交家,可能同时是博物学家或地理学家,还是古希腊戏剧的翻译家,经常参加演戏或者指导排演。
1922年,尤金奥尼尔的《毛猿》上演
然而,19世纪以来,科学分化,知识膨胀,社会生活科层化,使人的统一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像马尔库塞说的那样,变成了“单面人”、“机械人”。这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情形似乎更加严重。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表现,就是学科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而且壁垒森严,学生在成为专门人才的道路上,失掉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人文素质(对人的关怀和理解、对完美个性的追求、集体意识、想象和审美能力)的失落,已经成为工业文明时代人的一种严重缺陷。
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开始,人的片面发展就不断遭到各种质疑和批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欧美的一些著名大学纷纷把人文教育和各种文艺活动纳入教学体系,作为必要的补救办法。英国牛津大学的人文课程(liberal humanities)即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人文学科为教学研究对象,美国哈佛大学生也为学生开设了大量人文和艺术类课程,并且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才能获得学位。除了专科学院(college)以外,美国大学在本科阶段注重的是通才教育,并不强调专门化,往往是学了好几年后才能确定专业,这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设计提供了较大选择空间。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洪深留美时,就是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烧瓷专业,因热衷于戏剧,所以未及毕业便转到哈佛大学,师从贝克教授学戏剧,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同班,最后拿的是戏剧学硕士学位。据介绍,在美国三千余所大学中,多半设有戏剧系。在戏剧系听课学习的学生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本专业的,绝大多数为其他专业的选修生。他们选修戏剧课程,并非出于狭窄的专业或职业需要,而是为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也许这是一个更加远大而持久的目标。
洪堡创立的德国柏林大学也以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而著称于世。洪堡认为,大学与职业培训学校或专科学院不同,它应该是一个超功利的、不带任何具体目的的一般教育机构。它向社会提供的不是有实际知识的专门人才,而是具有优秀品质和完满人性的人。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时的办学思想,即深受柏林大学教育理念的影响。但是大学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技术化仍然是近200年的普遍现象,就连最具个性和文化魅力的文学艺术教育,也变成了纯粹的职业培训。针对这种现象,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1944年写道:
有一个时期,技术教育在许多情况之下阻止了人们明智地去熟悉与利用过去伟大的人文主义的产物。这时候我们发现,“古典作品”的阅读和研究被孤立起来了,并把它置于与其他一切东西尖锐对立的地位。在一个民主社会里,保证文学院(即school of liberal arts——引者)发挥其应用的功能的问题就是使现在社会所必需的技术科目具有一个人文的方向。
一九四二年秋,洪深(左三)和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生合影
1915年周恩来(左二)在南开新剧团演出《仇大娘》的剧照
春柳社1907年2月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李叔同(左)饰玛格丽特
1947年,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一些学生正排演话剧
虽然杜威讨论的是文学院的性质和地位问题,但他指出了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上下位关系,是非常深刻的。
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里,明确将美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但在实践当中,人们对美育的理解还是民国以来就形成的音乐加美术的结构,这显然是很片面的。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艺术教育第一次被写进联邦法律。“这个法律宣称,对于教育来说,艺术作为核心课程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学和政治学、地理、科学、外语同样重要。”该法案规定,舞蹈、音乐、戏剧、美术是全美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美国为什么要做出这种法律规定?随后公布的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道出了它的缘由:“我们有一千个理由相信,艺术是人类之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将带领我们走向人文的圆满。我们承认它的价值,是因为我们依此而行。”
校园戏剧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它是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伴随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国家现代化的水平。
中国的校园戏剧,同样也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早期称作“学生演剧”或“学生剧”“学校剧”。其源头可以上溯至清末上海圣约翰书院的学生演剧活动,然后逐渐扩展到一些中国人办的大中学校,如南洋公学等,并迅速蔓延到苏、杭、穗、港地区。剧团是校园戏剧的载体。中国本土第一个正式的学校剧团,是1914年成立的南开新剧团,所以中国校园戏剧的历史应从此算起。或问:为何不从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公演《茶花女》选场算起呢?答案是:春柳社的成员是留学生,它的活动地点在国外。回到上海以后,春柳社变成了职业剧团,其成员的身份也不再是学生,而是职业演员了。我们所说的校园戏剧,是基于本土校园的戏剧。所以春柳社不能算作中国的第一个学校剧团。
从历史上看,中国校园戏剧大体经过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
一是从南开新剧团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的二十多年,这是校园戏剧生长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时代的一次次激变,为它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各大中学校学生纷纷组织剧团,不仅在校内演,有时还到校外,在市民社会中演出,发动群众,锻炼自己。从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政治和戏剧人才,如周恩来、曹禺、李健吾、舒绣文、赵丹、马彦祥、朱端钧、凤子等。
南开学校新剧团主要演员合影(左二为周恩来)
英国大学里的戏剧表演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道出了它的缘由:“我们有一千个理由相信,艺术是人类之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将带领我们走向人文的圆满。我们承认它的价值,是因为我们依此而行。”
第二期从抗战爆发到80年代末,约50年。
第三期大约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校园戏剧在沉寂多年之后进入又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突出标志是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大学剧团,上演了大量中外剧目。
当代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大不相同,戏剧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异。总体上来看,美国大中小学的戏剧教育和校园戏剧都很发达,中国则只有大学校园戏剧,而且是在近几年才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由国家艺术教育联席会议主持制定,含舞蹈、音乐、戏剧、美术(视觉艺术)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初、中、高三挡,每档四级,各档各级都规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应知应会的详细标准,但并不要求采用统一的教科书和教学方法。这个标准的特点是:一、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从古到今,各种文化背景的艺术现象,因而也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充分注意到各艺术门类的内在联系,四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戏剧因具有综合性而被置于重要地位;三、目标明确,注重能力,循序渐进,可操作性强;四、通用性强,“面向全体学生”。该标准的制定者认为,“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以便领会和解读这个充满了意象和符号的世界”。在这项法律的推动下,目前美国的大中小学一般都开设有戏剧课程,戏剧知识已经被纳入新一代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大学戏剧系的毕业生多数也都去当中小学戏剧教师了。
美国大学学生排练话剧的场景,美国戏剧教育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
美国的戏剧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教育或素质教育都是如此。我们不妨看看该标准的有关规定。其中,最低一级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会想象并准确地描述各种人物、人物关系及其生活环境;能用不同的形体动作和音高、语调、节拍摹拟各种人物;根据个人经验、想象、见闻等设想有一伙人聚集在一起,并将其排成课堂剧。第十二级即最高级的教学内容有两项:一是分析评论各种正规或不正规的戏剧、影视、电子作品;二是分析各种戏剧、影视、电子作品的人物,理解作品的内容。本级应知应会的标准分熟练和高级两个档次。
熟练级要求学生起码达到:1.结合个人、国家、国际的现实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各种作品和演出的社会意义;2.通过剖析戏剧文本和戏剧现象,比较艺术家主观意图与自己审美感觉的异同,确立个人批评标准;3.结合作品内容,分析和评论表演,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4.建设性地评估在正规或非正规创作中,艺术家及其合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艺术选择;5.比较相似的主题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创作中是如何处理的,探讨戏剧艺术如何表现人类的共同理念;6.比较和判别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中的生活、创作,以及戏剧表演艺术的影响;7.判别美国戏剧和音乐剧的历史文化渊源;8.分析文化经验对戏剧创作的影响。高级要求学生能够:1.从非传统的戏剧演出中发现其人性意义;2.分析比较对同一戏剧文本和演出的不同评论;3.用适当的美学概念评论戏剧作品,如古希腊戏剧的精神气质,古典主义戏剧中时间和地点的统一,莎剧的浪漫形态,以及印度、日本戏剧等……
这些要求到底落实到什么程度、效果如何、遇到过哪些问题,目前我们还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它反映了美国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无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还是对中国的戏剧教育,美国的做法都有一定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