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质增效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国家发展的动力也在经历着调整、变革和转换。然而,由于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当前中国发展面临旧动力减弱和新动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在如此重要的发展节点上,中国发展的动力构成是怎样的?期间有哪些新的动力正在形成?又有哪些旧的动力正在减弱?是否存在影响新动力充分发挥作用的因素……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促进各级各地更好地整合各种动力,全面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各地乃至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于2015年8月3日至8月19日组织实施了“当前中国发展动力及其构成”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发布、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以及纸质问卷发放,共有5971人参与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466份,有效回收率94.4%。主要调查发现如下:
推动中国发展的既有动力中,政府投资在当前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最突出
步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发展主线。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投资、居民消费、产业发展等前述既有动力,在推动当前国家发展方面作用如何?为此,我们设置了“居民消费”“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市场体系的构建”8个独立的选项,以此询问受访者其中哪些因素是支撑中国过去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动力,并请受访者按照这些动力在当前的作用由高到低依次做出选择。调查发现:首先,仅从各选项选择人数上看,8个选项的选择比例均在50%以上;其次,从排序上看,“政府投资”(5.06分)、“居民消费”(4.40分)、“产业发展”(4.26分)分列前三位。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成为核心,而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向“服务型”,将更多领域向社会和民间资本开放,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转变,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正因此,社会和民间资本在推动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空前的重视,一些专家学者甚至认为其将取代政府投资,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关键动力。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专家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当前的基础设施水平还相对落后,广大农村地区对政府投资还有非常大的需求,而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又对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大趋势,但仍仅限于部分“准公共品”,对于诸如教育、医疗等一些排他性和竞争性都十分有限的公共品,仍是主要由政府部门来承担供给责任。可以推定,这应是受访者对政府投资在推动当前国家发展方面给予高度肯定的主要原因。
推动中国发展的新动力中,“互联网+”发挥的作用最充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紧抓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互联网+”等新思想新观点新主张,这一系列思想和主张,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得到深化,社会民生建设系统推进。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一带一路”“互联网+”“新型城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区域一体化”“扩大内需”“混合所有制改革”“社会民生建设”9个独立的选项,询问受访者其中哪些因素是支撑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并请他们按照这些动力在当前所发挥作用的充分程度由高到低依次做出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首先,仅从各选项选择人数上看,9个选项的选择比例均在50%以上;其次,从排序上看,在受访者看来,“互联网+”(5.52分)、“新型城镇化”(4.93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4.82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4.46分)、“一带一路”(4.26分)五个国家发展的新动力,在当前发挥的作用更为充分,相比之下,“区域一体化”( 4.19分)、“扩大内需”(3.96分)、“混合所有制改革”(3.58分)、“社会民生建设”(3.57分)等在当前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见图1)。
这里应明确的一点是,这些新的动力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充分程度,与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进程,以及系列思想主张被提出和付诸实践的先后顺序不无关系。
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不高,成为国家发展新动力在当前更好发挥作用的关键制约
除前述提到的“提出和付诸实践的先后顺序”等客观因素外,是否还存在着影响国家发展新动力更好发挥自身作用的现实因素?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如下问题请受访者回答:“是否存在下列因素,影响了国家发展新动力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如果存在,请按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者看来,“相关体制和机制建设滞后”(5.21分)、“政策、制度的执行效率不高”(5.02分)、“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不高”(4.14分)是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相比之下,“政府职能转型不彻底、不到位”(3.92分)、“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3.81分)、“有关发展规划的制定不科学”(3.76分)、“人才队伍的建设跟不上”(3.59分)、“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的发展差距”( 2.96分)对这些新动力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程度的影响较小。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当前,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不高,成为中国发展新动力在当前更好发挥作用的最大制约。尽管在受访者看来,“相关体制和机制的建设滞后”和“政策、制度的执行效率不高”比“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不高”对国家发展新动力发挥作用的制约更大,但应该说,其背后更多反映出的是干部当前干事创业热情不高这一问题。
超六成受访者认为,与之前相比,当前推动中国发展的动力在整体上提高了
近两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一些国外媒体又开始频繁唱衰中国,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经济将出现“断崖式下跌”等一些危言耸听的言论不时在网络上出现,有些甚至在国内引发广泛争论。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调查显示,这些唱衰中国的声音,并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公众对于中国经济的理性预期。问及“与之前相比,当前推动中国发展的动力在整体上经历了什么变化”这一问题:60.59%的人认为“提高了”,另有13.43%的人认为“没变化”,相比之下,仅有25.98%的人认为“降低了”。这也在事实上印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推动国家发展制定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给广大民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提升了广大民众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不断地科技创新、持续地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动力能够形成的最重要源泉
调查表明,在不同时期,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往往是不同的。那么,对于促进发展动力形成的因素而言,是否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其中是否有一些因素,在任何时期对于国家发展动力的形成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设置了如下问题:“无论是过去一段时期,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下列因素都是中国发展动力能够形成的根本源泉,对此您是否赞同”,并请受访者按照赞同程度的高低(“完全赞同”“比较赞同”“一般”“不太赞同”“不赞同”),从5到1对各选项进行打分。调查结果显示,“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获得的平均得分最高,分值达到4.46,即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其次是“持续地推进改革开放”,平均得分为4.33,同样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实际,这一调查结果的深意在于,无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还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抑或是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中国发展的动力无不源自于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和持续开展的科技创新。
总而言之,从长期来看,无论国家发展动力经历怎样的变化和调整,为促进这些动力在现实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国家人才体系的建设,以及不断提高国家基础设施水平,都是十分重要也是必须坚持的根本举措。
(摘自《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