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东
摘 要: 如何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老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呢?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在高中起始阶段,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
关键词: 历史课堂 主体性 缺失原因 发挥作用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学科地位变得十分尴尬,特别是笔者所在的三星级高中,历史学科既不能占用学生课外时间,又要做好与语数外学科的匹配。由此,历史课堂成为教学的绝对阵地,课外基本不可能占用学生的宝贵时间。如何对有限的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产生效益的最大化,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特别是在高一起始年级,学生没有学测和高考的压力,历史教师更可以放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历史教学回归本真,让课堂教学直击历史学科最核心的东西——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思维品质。
一、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主体性地位缺失的原因
学生为什么不会主动地学习?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只会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教授?我认为这与初高中历史三维目标存在差异有关:初中历史更多地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而高中历史是在初中历史基础上更强调专题性和综合性;还有在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初中历史强调识记、理解层面,尤其强调识记,而高中历史更多地注重理解和运用层面。高中历史课标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
从学生现状看,初中生历史的基础知识普遍较薄弱,我市的农村学校尤为严重,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生活及经济活动的体验、感受,特别是必修一政治,许多概念深奥枯涩,对于一个16岁的孩子而言,理解确实困难;初中历史学科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更难以产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而进入高中,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高中生的知识基础是初中水平,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如完全脱离初中基础,学生会无法适应;对跨度大、难度深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了解不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等等。
从老师角度看,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再加上初中历史课由其他科目老师兼课的情况相当普遍,其他科目老师上课时,大多数只是照本宣科,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好的方面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历史学科的规范性。
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细心呵护与培育。主体性不是放羊式的一哄而散,面对一个来自全市近20所初中学生组成的班级,他们的学习习惯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相同点,即学习习惯的不规范是有共性的。面对学生的能力技能、思维品质、学科素养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学生均存在没有主动的思考与探索、习惯于被动接受等问题。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到主动学,我想生本理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内心中学习的本能,高一一入学,老师就强调听课、课堂活动、笔记、答题等诸多要求,先做到齐步走,再选出做得好的学生帮助带动周边学生,实现“兵教兵”的模式,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成功的一半。这个对他们不仅在历史学习方面有益,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助也必定有所裨益。
(二)重要概念集体研讨,注重历史学科的科学性。
初中历史学习更多地强调基础史实的识记。而高中历史学习非常注重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由此,在上课时应该注重对单元标题、课文标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研讨、思考其中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应当做深入剖析,如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对“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概念进行集体研讨、查阅资料,最后达成共识。通过集体研究学习,学生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明白与“中央集权”的区别。又如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本课最重要的是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刚开始学生都有一些困难,于是我把“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m in England”英文呈现给学生,对英文的解析,使学生理解强调宪法的君主制,国家的一切权利是由法律决定的,君主无实权,其本身也要遵循法律。这就使学生明白“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这两个重要事件,究竟哪个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性事件。通过对本课文本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也对英国国王权力逐渐削弱,最终统而不治有一定的认识,初步理解英国民主宪政进程中和平性、渐进性的特征。教师在上新授课时一定要将该课的核心概念与学生一起探讨梳理清晰,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品质提升提供前提与基础。
(三)强调历史知识的整合,注重历史学科的系统性。
高中历史学习是以专题、模块形式推进的。因此,每个单元、每个模块都有较强的系统性。许多学生在自己学习时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以高一学生学习的必修一、二而言,必修一的主旨是阐明了人类政治史发展的潮流,主线是政治制度由专制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必修二则是从经济史发展的角度,向学生展示人类从渔猎时代到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过程。每当学期结束,新课学习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一学期的知识归纳整合,学生不难得出以上认识。学生在讨论结束后,也有部分学生犹如醍醐灌顶,亦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如讲述必修二的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析本单元三课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这三课即是围绕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和深远影响展开的。这样的视野仅仅依靠学生自己开拓可能非常困难,但是经过老师的指点,所取得的可能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引入人文主义观点,凸显历史学科庄严的人性。
历史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是凸显人的主体作用。历史学科绝不是简单地说教灌输,它是一种人性的教育与熏陶,人才是历史的主角。在学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两个章节的时候,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达到30万,课堂上学生收集许多视频和图片展示出来,使大家有直观的视觉冲击,对日本军国主义残忍有一定认识。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如何理性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牢记历史、展望未来,引发学生思考。有学生谈到中国国民党团以上军官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名单和年龄的时候,发现这些军人的年龄都十分年轻,他们有着和其他人一样的家庭,在盛年就捐躯为国,生命之火就此熄灭,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更深认识。在《解放战争》一课时,当学生惊叹于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的辉煌战绩时,有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被歼灭和改编的可都是中国人,这样的残酷战争,在伟大胜利的背后,同时呈现出民族之殇的悲惨一面。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引入课堂,让学生更感念和平的弥足珍贵,更懂得生命的价值,使学生产生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的敬畏。
(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课堂增加一些趣味性。
历史学科既有它严谨庄重的一面,又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用社会史观去观察那个时代,历史可以表现趣味真实、贴近生活的一面。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有其生动灵活的一面。例如在必修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智慧的结晶。适当介绍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伟大友谊,我在课上说,如果用现在的眼光观察,他们两个好像是一对好“基友”,沉闷的课堂爆发,在欢笑过后,学生在理解两人智慧结晶的同时,也把一节枯燥的思想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
上述五个方面是我在高一学生历史课堂上调动学生主体性的一些做法,有利于学生学科基本技能、素养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这些措施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本能,凸显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