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瑞娟 王西方
摘 要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主要任务。本文力求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发现当前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中国旅游地理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主要任务。作为一所三本独立院校旅游管理系教师,笔者在《中国旅游地理(有的教材直接称之为《导游基础》)》课程教学中发现,当前《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忽视了学生旅游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力求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发现当前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
1《中国旅游地理》的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与《导游业务》、《旅游法规》以及中级导游资格证需要的《汉语言文学常识》一起构成考取导游资格证书的主要课程。从本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培养目标设定来看,学习本课程除了让旅游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成因;中国不同地域的旅游景观特色,区域旅游分布知识、旅游资源或景点的知识外,更重要的在于其应用能力的培养,如:
(1)旅游资源的观察、判断其类型、口头表达的能力;
(2)掌握主要旅游地和主要旅游线路,具备自助旅游能力;
(3)熟练掌握阅读旅游地图能力,利用网络收集旅游信息的能力;
(4)归纳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能力;
(5)培养旅游欣赏能力;
(6)引导游客爱护旅游环境,宣传可持续旅游的能力。
然而从实际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教师都只是把这门课当成了旅游地理知识的灌输课,忽视了对学生旅游应用能力的培养。甚至很多学生也认为,这门课不过是高中地理的延伸版,除了导游考试时有用外,跟其他专业课相比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结果就是学完了考完了也忘完了,等到在其他专业课上用到时仍然一问三不知,专业基础课的作用根本没起到。
2《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教材内容编排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目前各学校《中国旅游地理》课所用教材大同小异,相同点都是:对旅游资源相关内容的阐述所占的比例都很大,一般先从总体上讲述旅游资源的类别及其成因(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然后再将整个中国旅游版图划分成几个大的旅游区域来讲解。许多教材从头至尾都只是纯文字描述,连一副景区图片或旅游区地图都没有,能真正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设计的环节几乎没有。对现在的90后学生来说,这样的大部头、缺乏视觉效果的教材一拿到手就已经让人望而生畏了。
2.2教学方法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尚有一定距离
目前《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基本上沿用高等院校的一贯做法,在教学内容上紧扣教材的编排和排列顺序进行纯知识性的讲解,讲解过程也以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除了教师讲授外,目前运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PPT教学了。尽管加入了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但学生更多的是带着娱乐的兴致上课的,觉得这样轻松无压力,真正学到的东西并不多。
由于大一新生来自不同地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高中是学文科的就觉得很快能够接受,有的理科生却连最基本的历史年代都不知道。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只能取平均值,这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很快就跟不上老师的讲解,进而破罐破摔。知识性的传授不怎么涉及与实际社会工作的贴合度,更多是众多知识的整合,这也让学生把这门课与中学的历史、地理课混为一谈。
2.3学生参与不足,课堂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
课堂设计上,教师主要设计了分组、分模块PPT讲解和课前十分钟讲解导游词环节。分组PPT讲解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小组中往往只有一两个学生主动承担起搜集资料、制作PPT、讲解等任务,其余的学生则坐享其成。要么就是学生偷懒,从网上直接下载一个PPT来,不是自己亲自做的自己都不熟悉,更不要提给其他学生讲了,甚至有些小组的讲解明显存在知识性硬伤。
导游词讲解环节,因为湖北的导考规定有十篇固定的导游词,许多学生一听教师说要背就直接去网上搜索,拿现成的导游词来背。而这些导游词往往专业性强,语言偏书面化,晦涩难懂。学生主动选择背那些自己觉得不难的,而一旦里面涉及宗教、地理等专业知识的就主动绕行。但真正导考时,这十篇导游词都有可能会被抽中,更不应因自身原因存在侥幸心理。
2.4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评定
《导游基础》目前采取平时成绩占4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的考核方式。而平时成绩里又包括了考勤、作业、小组讲解、背诵导游词等。很多同学即使平时成绩不高,期末只要背一背照样能拿个不错的分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平时学生参与课堂设计的积极性,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旅游地理知识的学习习惯,难以有效地将旅游地理的理论、知识和信息准确地与旅游职业应用技能相结合。
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改革探索
3.1合理规划和设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综合性为基础,以应用性为动力,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1避免重复,重点突出
《中国旅游地理》涉及到的知识多而杂,其中关于旅游业概述的内容在其他诸如《旅游学概论》、《客源国概况》中会有所涉及;其中关于民俗的内容会在《中外民俗》中有所涉及,这部分内容就略讲。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中国园林、中国古代建筑这几章是学生们之前接触较少的,应重点讲授。像中国饮食、风物特产则只做了解。
3.1.2明确学习目标
说到底,《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首先还是为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书服务的。因此,为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应结合导游资格考试的要求,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如湖北导游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1.3难易适度,有张有弛
针对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差异,在讲解时也应有所区别,把握好难易程度。具体到每个章节来讲,有些章节很好理解就以欣赏为主,向学生展示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风采的自然、人文景观,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树立自觉地保护旅游环境的意识。而有些章节理论性较强,比如自然资源里讲到的地质地貌等,则应联系实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3.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3.2.1利用多媒体技术
旅游地理知识的讲授需要大量的图片、地图、视频、音频等材料。通过声音、语言、图片等综合讲解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旅游景点,使本来比较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花岗岩地貌景观时,坚硬的花岗岩岩石在球状风化和差别性风化的作用下会分别形成巨大的“石蛋”造型、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形态和各种维妙维肖的象形峰石,这时可以结合青岛崂山的“石蛋”、海南的“天涯海角”、黄山的“老人峰”、“猴子观海”等景点的图片进行讲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这些奇特造型的形成原因,而且容易记忆这种类型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
3.2.2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1)问题法:教师每讲下一节课之前将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由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以便下节课回答问题。尽管还是知识的搜集,但因为要提问,学生一般都还是比较积极配合的。
(2)分组制作PPT。开学初即将PPT任务小组名单分配好,每个小组选取小组长来组织本小组内的成员完成搜集、制作PPT的任务。为避免有成员偷懒,每小组讲解完毕后将有一个小组的考核,具体方式可采取当堂提问,也可采取课后随访。
(3)角色扮演法。如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创设模拟工作情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如扮演导游与游客,如何向游客介绍当地的旅游特色与旅游景点,了解服务过程,灵活掌握主要的服务用语与规范等。
(4)讨论分析法。现在的旅游市场非常活跃,每天都有不同的旅游热点出现,老师可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旅游热点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扩大了知识面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3.2.3旅游景点景区实地参观考察
再先进的手段也代替不了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来得更为真切、印象更为深刻。在讲授很多旅游景区景点时,要倾向于用地图、旅游导览图来引导大家,然后加以图片等多种形式旨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很多学生不愿意看地图,也不会看地图。这就导致他们在背导游词时没有方位感,只是死记硬背,背过了还是一问三不知,当然也忘得特别快。
湖北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共需要准备10篇导游词,其中有六个都在武汉市区。老师可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大家亲自前往参观游览,学生们平时组织集体活动时也可选择这些地方,先把自己当游客,自己看明白了,才能讲得真实、生动、有趣。
3.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应用能力的评定
在课程考核上注重突出应用型专业特色,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重视课程过程性考核。比如原来我们总觉得《中国旅游地理》这样识记性的课程一定要加大考试的比例,让学生多背,但实际上用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毕竟试卷题目覆盖再全,也只占整本教材很少一部分。应该把本门课程的考核跟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结合起来,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在考试方法上,可采取导游讲解、小组PPT展示、口试、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又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平时成绩和导游讲解、PPT展示等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期末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50%。通过加大过程性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考核更能体现学生真实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娟.基于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2] 张水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
[3] 刘天曌,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教学的理论体系探索与实践[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4] 白昌红.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旅游纵览,2015(8).
[5] 张颖辉,可娜.自主学习模式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