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视域下二外日语教学思路初探

2016-05-16 08:14刘会丽
大观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言迁移教学思路

摘要:语言迁移现象已成为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复杂且至关重要的因素,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备受语言学家及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然,对其认识和研究多集中在在英语专业教学,如对语法、写作、口语及翻译学习等方面的影响作用。而对日语尤其是二外日语教学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与英语相比,语言迁移现象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影响因子更大,牵涉母语、英语以及目标语日语。因此,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思路的迫切性和紧要性已是不言而喻。

关键词:语言迁移;二外日语;教学思路

一、前言

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在他的著作《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跨文化语言学)中首次提出“语言迁移”概念。该著作亦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产生了极大反响。他的对比分析假说认为学习者的母语是洗的第二语言的主要制碍因素,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愈大,习得过程中的难度便愈大。另一方面,对比分析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源于行为之一心理学,学习语言的过程无疑是人们某一行为的形成过程,而其决定因素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因此,可以说外在环境是语言习得的首要制约因素。

但随着研究的广泛深入,不少学者对以上观点提出了异议,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中介语和错误分析法理论。根据Selinker(1972)的中介语理论,不能把中介语简单地视为目的语加上来自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语言体。同时,错误分析法研究发现学习者的错误中只有25%左右可以归纳为母语知识负迁移的结果。Gass 和Selinker(1994)总结了影响语言迁移的三个主要因素:1)学习者是如何组织自己的母语的;2)学习者是如何看待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异同的;3)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水平和对第二语言的了解程度。而从目前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越来越强调语法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比分析仍不失为培养这两种意识的最佳方法之一。

语言迁移认知虽然众说纷纭,作为教学工作者,要做的是博采众长,将关注的焦点转向对其有效利用上,而不仅仅是母语的正、负迁移作用分析层面。

二、二外日语教学现状

受上述理论热潮的影响,近年来,许多日语教师也在探索语言迁移理论对二外日语教学的可能作用,发表了相关研究性的论文,但多集中在分析母语----汉语对目标语----日语的正、负迁移影响,从语音、语法、写作等层面来论述。然,实际教学中依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片面、单向传授知识。具体表现在:以课堂(课内)教学为主,教材内容为核心,“断节”、片面讲解词汇和语法,几乎无课外活动(情景模拟)、关联文化知识补充。

不仅如此,二外日语学习中大都掌握了另一门外语----英语,故语言迁移方不只有母语和目标语,还有英语。因此,二外日语教学思路探寻中必须加入这个影响因子,才会更有效、更全面。在各位前辈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谈下针对二外日语教学思路自身的几点感悟。

三、二外日语教学思路

(一)建构二外日语“动态”教学模式

二外日语“动态”教学模式建构,并非否定甚至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使其与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达到融合的程度,更新其深层的主体内在结构,如教材内容有效展现形式、历史文化关联知识的趣味性导入、当下研究前沿及时政信息的适时输入等。“动态”教学模式,既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束缚,又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传统模式和“动态”模式不是断层或决裂,而是继承和延续,剔除的只是不适应现代化的部分,依然保持不变的教育宗旨。

传统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是改造,而不是取消,也不可能取消。改造二外日语传统教学模式,首要条件就是大胆、善于吸收利用语言迁移理论,借助其精华来改造二外日语传统教学中不适合现代化发展的部分,只有这样,传统才能得到补充、丰富和发展,进而产生适应现代化的新的因素和活力。

所谓“动态”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动”,即教学相关因子都要参与其中,比如教材内容展现方式课采用“点动成面”动变法。这里,以《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第5课为例。本课知识的关键词:是时间名词,这也是本课的“点”,如何点动成面?

如此,“点动”便形成了,相信学生会理解、记忆的更快,更牢固。之后再辅以作业,以《我的一天》为题写篇日记,用上本课知识点,让学生将所学融入日常生活,更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动态”,动却不散,依靠的便是“点”,而“点动成面”,靠的则是已有知识----母语和英语的正向迁移作用。

(二)寻求语言迁移中的“恒定”因素

作为理论研究,语言迁移的正、负作用必须分开,而作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要“少变多定”,将其按对目标语的学习有助性重新分类,找寻其“恒定”。如二外日语教学中对外来语的学习。外来语主要源于西方并且多是英语,故对第一外语是日语的学习者而言,这部分很难。但对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则较为容易,基于他们已有第一外语----英语的学习基础。因此,外来语学习中的“恒定”因素便是英语。

例:

英语 日语

Pass パス

Zero ゼロ

Camera カメラ

Radio ラジオ

仔细看不难发现:外来语的日语读法其实就是英文字母对应的罗马字音。

Pa → パ Ze → ゼ di → ジ

当然,也有特例,如:television → televi(日语中的省略语),其中:te(テ),le(レ),而“vi”在日语罗马字音中并未出现,此时就将其作为特例重点去记忆,读作(ビ),那么televi → テレビ。

类推:video →

Convinience →Convini(日语中的省略语)

相信,通过这样的方法,外来语的学习便不再是难题。“恒定”会让一切无序的事物有序化、规律化。故,学习中找准“散”中的“定”尤为重要,做到它便可随意“动”。

(三)有效融入目标语文化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邓炎昌,刘润清 1989:159)。具有显著“外来性”文化特点的日本,在其历史文化发展史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经历三大历史时期:大化革新前后的中国隋唐文化、明治维新时期的西洋文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文化。当然,日本文化亦有着“独立性”,并非“外来”都“拿来”,而是选择性吸收当代最强国的最先进文化,对其中益于本国、适于本国发展特点的文化进行改造、融合,将其日本化,进而发展成本国独特的文化特性。

基源于日本文化的特征可知:日本文化收到西洋文化的影响更大,也更为深远。那它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英语是否相似?从句式特征来看,汉语侧重主体思维,多以人称主语表达,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连淑能 1993:77);英语则常用物称作主语,以寻求叙述的公正、严谨性。而日语和英语的句式特征近似,因此在翻译、写作中应注意句式的异同体现。

如陈述2008年奥运会这个事实:

汉语:2008年,中国在首都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

英语:The Olympic Games of the year 2008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China.

日语:2008年、オリンピックが中国の北京で成功に開かれました。

英、日句式多以物称做主语,所以句式多被动,而汉语侧重人称做主语,故多主动句。

再比如句式“…は…です”句式讲解时,多按汉语习惯将其归为判断句“…是…什么”,普通句式翻译、写作没有问题,课一旦涉及时态变换学生的疑问就来了。

汉语:我以前是学生。

译成日语时,学生会考虑到时态变化,并且是判断词“です”要变成过去时态。但书上的一句释义:名词作谓语时的时态是:名词+です、名词+でした……

“名词怎么看也作谓语?”“英语中有吗?咱们汉语中有这种表述吗?”“日语好奇怪啊”, 真可谓绕晕了不少人。而大部分教师会解释说“名词置于です前就是名词作谓语”,结果学生依旧不解,那就从英语表述中找找看吧。

英语:I was astudent.( 我以前是学生。)

日语的“…は…です”这个句式和英语的“主系表”结构极其相似,“です”相当于其中的系动词“am/is/are”,是事态变换时的变换因子。但日语有略不同与英语,“です”无人称限制、单复数异同。这么解释,疑团便会自然解开。因此,目标语文化的有效融入会解决学习上的很多疑虑和难题。

(四)“动化”目标语

语言迁移是否只局限于不同语言之间,同一语言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是否可以划入?此时暂将其成为语言“动化”吧。

比如,影视呈现与书本形式。比起“静止”的课本,“灵动”的影视会更受学生青睐和喜欢吧。所以,日常教学中,可将其恰如其分的片段引入,定会产生不错的教学效果。举一个笔者教学中的一个实例吧:播放《抗战剧》片段学习动词命令形。

场景一:日军进攻前,将军单手挥动刺刀,下达命令……

场景二:泯灭人性的日军用中国人做细菌实验时,乔装并成功潜入的共产员突然出现,大声道……

场景三:日军要提审某一共产党员,命令下属……

让学生边听便记录省略处的内容:

すすめ!

やめろ!

(つれて)こい!

此时提示大家以上三种形式均是命令形,其相应的ます形分别是すすみます、やめます、(つれて)きます。让学生判断以上三个动词的类别属性、试归纳其对应命令形的变换规则:

すすみます:ます前的假名是“み”,位于i段,则多是动一。其变换规则是:去ます,再将最后一个假名变为相应e段即可。

やめます:ます前的假名是“め”,位于e段,则多是动二。其变换规则是:去ます,直接加“ろ”。

(つれて)きます:特殊动词,属于动三。变换特殊是“こい”。

之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书上总结的变换规则和自己刚才所归纳的是否一致?同时提醒并强调牢记动三两个词的特殊变法。

教师再精彩的语言,再生动形象的肢体展现都比不上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发挥下对知识的渴望和深刻记忆。某种意义上,同一语言不同形式间的转换也不失为课堂模式构建上的一个突破口。

四、结论

语言迁移失语言习得,尤其是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复杂现象,虽有一定的规律,却也因学习者个体的不同,已有外语(英语等)、学习环境、学习阶段等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而作为外语教师要巧妙运用它们之间的正向迁移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第二外语,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出切实、效用的教学模式。以上是以上就是笔者关于的一点浅见,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起到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1989: 159

[2]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40

[3]连淑能. 英语的“物称”与汉语的“人称”[J].外语学刊,1993(03):29-32

[4]赵敏.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04):44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7

[6]唐磊,张国强等.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语本初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7]刘会丽.日语单词学习的几个方法[J].北方文学,2012(11):230-231.

作者简介:刘会丽,女,河南漯河人,研究生,讲师,毕业于浙江大学,现在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任教。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法、日本近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语言迁移教学思路
英语口语语误的文化迁移现象及其文化根源
依托文本,生成微作文精彩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工程制图及Auto CAD》课程教学思路探讨
法语初学者语音错误分析及语音课程教改思路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
语言迁移与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音问题
探究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母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