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兰竹画的风格演变

2016-05-16 15:31张菓
大观 2016年4期
关键词:石涛

张菓

摘要:石涛久负盛名的绘画作品中,除山水画外,花鸟画中以兰竹画成就为最。本文试图研究石涛不同时期的兰竹画风格特点并总结其画风流变:早期主要为白描双钩一路,画面淡雅静穆;中期以墨笔为主,画面清峻挺拔,浑厚华滋;晚期以大写意水墨为主,笔墨纵恣,水墨淋漓。

关键词:石涛;兰竹画;风格演变

在石涛久负盛名的众多绘画作品中,除作大量风格恣肆多变的山水画外,其花鸟画作品亦别具一格,尤以兰竹画为最。他的兰竹画,笔墨灵活多变,构图新颖,变化多端,极富创新。表现技法上亦是多变多样,早期主要是白描双钩一路,之后受明代大写意风格的影响,主要是水墨淋漓一路,其灵活的运笔,生动的用墨,均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影响。

石涛的绘画生涯因其不同的经历,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绘画风格,其兰竹画也不例外。下面将石涛的兰竹画分为三个时期,详细阐述其兰竹画的发展轨迹。

一、早期:白描为主,墨色枯淡,画面淡雅静穆

《梅竹石图》

石涛早期的花卉作品,主要见于《山水花卉册》中。该册现藏广东省博物馆,是石涛于1657年所作,是目前所能见到石涛的最早作品。该册12开中有5幅花卉作品,整体风格统一:造型生动,刻画细腻,墨色枯淡,画面疏松,给人以淡雅静穆之感

该册第七帧《梅竹石》,此图在竹子的处理上。用传统的中锋用笔勾勒,竹叶的线条,粗细、虚实处理得当,笔中水分极少,墨色枯淡,偶有“飞白”的效果。且线条墨色随物象变化丰富,如叶子根部色浓且粗厚,叶尾色淡且轻细。前景石头的处理上,先以线条将石头的结构和轮廓勾出,同时注意线条的起承转合、粗细虚实,且在结构转折处以干笔皴之、淡墨染之。竹后的梅花的处理上,枝干也是以线条钩之,而花瓣则是以大小不同、墨色浓淡不一的墨点点之。整体上看,石头的块面、竹子的线条和梅花的墨点三者之间形成点线面的组合,使画面层次丰富,耐人寻味。

此期是石涛兰竹画风格形成的早期,石涛在这段时期主要是以现实中的客观物象为原型,描绘物象的具体构造和形态,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另外石涛还从传统中学习绘画技法,广泛涉猎书法、诗文等各科艺术门类,各项传统功夫的扎实掌握,从石涛中后期成熟恣肆的笔墨技巧和绘画风格中,可以看出是早年对传统绘画技法进行认真扎实苦练的硕果。但是由于画面中用线及墨色变化不大,因此整体看来,稍显平淡和呆板。

二、中期:墨笔为主,画面清峻挺拔、浑厚华滋

石涛中期的兰竹画一改早期的白描技法,转为墨笔入画;取景上主要以“人造”全景为主,并常与石一起入画。构图繁密紧凑,多以轴画居多;用笔工整坚挺,墨色上也与早期淡笔渴墨不同,开始注重墨色的浓淡变化,画面层次丰富,空间感十足。

《竹石梅兰图》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竹石梅兰图》是石涛此时期兰竹画的代表作之一。此图中石涛借鉴文人画法,以墨笔写出,并加淡墨的运用,墨色变化丰富。前景的山石先以墨色的浓重的线条勾出,且用笔也不同早期单一的中锋用笔,改以中、侧锋互用,且用淡墨湿笔皴擦其结构,最后以浓墨点苔;对比强烈且变化丰富。中景中四株竹子姿态各异,作者巧妙的处理将竹竿的曲直、倚侧、聚散等形态描绘的栩栩如生。画家先用流畅的线条画出竹竿,再以浓墨仔细的画出竹叶,竹叶整体上较竹竿墨色浓重;前后竹子的处理上,前边的较后边的墨色浓重。这样前后浓淡的对比,很好的衬托出了画面的前后关系。画面下方的兰花,因作配景,故用笔简练,着墨虚淡,但也依稀可见兰叶的走向及穿插。画面整体上看,主体物山石、竹子及梅花的姿态都向画面中间靠拢,且有向上伸展的走势,使得构图紧凑。在取景上,不同于早期的局部取景法则,而改为全景入画。画面整体用笔坚劲,给人一种清峻挺拔的感觉。

同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焦菊竹石》也是此期的代表作之一。该图距上幅《竹石梅兰图》的创作时间大约晚7年时间,但从笔墨技法和画面气息上,风格差异不大。

石涛此时笔墨技巧已成熟洒脱,竹子的刻画也较之前丰富、熟练,特别是竹叶,用笔更为洒脱、劲键,在描绘竹竿及兰叶时,以书入画,增强了文人画“写”的意味。画面整体的布局上,多种物象自由组合,疏密、聚散有序搭配,呈现出“巴洛克式的人造山景结构”①,使画面富有装饰意味。石涛此期还加强了湿墨的运用,用浓淡干湿不同的笔触去描绘叶子,从而使画面显得更富有空间感和体积感,画面效果也更加饱满,更显浑厚华滋。

文人画兰竹讲究“写”,以书入画,兰竹本身均为线条构成,因此要求画家有深厚的书法功力。石涛于书法在行,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工,隶书的功底尤为深厚。石涛吸收文人画兰竹的特点,用笔上“以书入画”,并采用枯湿浓淡变化的不同之笔,产生千变万化之妙。石涛所追求的便是这种不同墨色与不同笔法的交融产生的效果。

三、晚期:写意水墨为主,笔墨纵恣,墨色氤氲,水墨淋漓

《兰花图》

晚年的石涛,居于扬州大涤堂,靠卖画养家糊口。北行的失败和出佛入道的经历使石涛参透人生,画技之熟练,画风之恣肆多变,较之前都过之而无不及。

《墨竹》

石涛晚年的兰竹画,不拘成法,极富个性。常选取物象的局部入画,尤其善用“截取法”构图以特写之境描绘物象来传达内心情感;造型上,将客观景物完全意象化,通过写神,达到一种“以神写形”的目的;笔墨爽利,淋漓清润,“善于用墨,浓淡相间,干以湿出,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对象的滋润和浑厚之态。有时笔简墨淡,有时泼墨如水,使画面显出变幻无穷的意境;讲求气势,运笔泼墨挥洒自如,不拘小处瑕疵,追求全局豪放郁勃的气势与奇异的境界”。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山水花卉12开》之《兰花图》,是石涛此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画中画家运用特写的方式描绘兰花,图中石涛运用豪放的笔法,湿润的墨色将兰竹与石表现的水墨淋漓,氤氲的墨气将画面渲染出一种奇幻的境界。水与墨的巧妙结合使兰、竹、石与背景混融一体,整幅画面犹如弥漫着一层薄雾,朦胧迷离,犹如仙境。这与石涛常年游历江湖,出自潇湘,对烟雨朦胧的江南有着深切体会有关。

在《花卉图册》第一帧《墨竹》图中,石涛先淡墨写出,趁未全干好似之时以浓墨覆盖之,有的地方淡墨交融,有的地方浓墨压在淡墨之上,两种效果的对比,使前后的层次感加强。这种破墨法明代的徐渭也曾用过,但石涛更善于讲究骨力的墨笔,而徐则善于墨块。

石涛的兰竹画大概经历了早期白描双钩一路到中期,以墨笔为主,以书入画,并注重淡墨的运用,画面层次丰富,浑厚华滋,到晚期以大写意水墨为主,笔墨纵恣,水墨淋漓这样一条演变的路线,其笔墨技法之精进,风格变化之大,成就之高,独领当时风骚。这无不体现着石涛极具创新的思想。他杰出的绘画成就背后,与他对传统、自然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当然与他自己的“法”的不断认识和提高更是分不开的。

【注释】

①乔迅.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262.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石涛书画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2]马樾.石涛水墨花鸟画中的创新精神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

[3]徐渭,石涛.徐渭 石涛花鸟画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4]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石涛
自有我在
销闲清课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石涛的艺术与社会影响
行乞记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出生皇族的苦画僧石涛
《苍松秋色》
“领导者”与“领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