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神远游,当前我国诗歌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2016-05-16 15:25赵明
大观 2016年4期
关键词:诗教出路困境

摘要:文章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诗歌文化建设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宣传与支持力度、民众没有正确看待诗人、诗人自身担当意识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出路。

关键词:诗歌文化建设;诗教;困境;出路

一、诗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诗歌不仅浓缩了诗人个人的情感,而且能体现出一个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比如唐诗和宋词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我国诗歌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全世界范围内亦有着广泛的影响。诗歌于个人、于国家都有巨大的作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把诗人排除在外:“如有哪位懂诗的学者能够证明诗不仅可以给人快感,而且还有助于建立一个合格的政府和有利于公民的身心健康,我将洗耳恭听他的高论。”[1]7实际上,柏拉图本人并非真正憎恨诗人,他所憎恨的是那些妨碍人们的判断力和理性的低劣诗人。“不学诗,无以言”,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高度肯定了诗教的社会作用,“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孔子看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篇》)诗歌具有兴观群怨的作用,总结起来,诗教可谓“内外兼修”,一是美育二为教化,美育为提高个人修养从而“温柔敦厚”,并且通过诗歌,个人的审美能力和美感也会有很大提升。“外”教化即影响社会风气,有益于礼仪制度。《毛诗序》言:“关雎者,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下至乡人上至国家,具有教化天下,引导世风的巨大作用。

这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诗神远游,远离了这个喧嚣的世界,物欲横流冲击着诗人神圣的光环。然而,诗歌不朽,它依然保持着永恒的魅力。中华民族,诗歌文明源远流长,其内容何其丰富、思想多么深邃、形式多种多样从古体诗词向现代诗的转变过程中,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诗人推动这这艘“泰坦尼克号”的航程。如今,这艘满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巨轮虽未撞向冰山、濒临沉没,但却已不复唐诗宋词曾经的辉煌。“在回答‘怎样建设新诗这一问题时,初期新诗以‘与传统断裂的姿态摒弃传统,主要借力于外国诗歌资源,‘完全实行了拿来主义,成为用中文写的外国诗。”[2]因此,新诗的出路何在这个巨大的问题首先摆在了新诗进程第一个关卡。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事物的发展必定经历坎坷的路程,新诗百年虽然跌跌撞撞出现了诸多问题,但它也在攀登和探索过程中愈发强大并获得永久生命力。

海德格尔形容现代人是怀着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的孤儿,沦落为艾略特《荒原》中的空心人。这个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时代,迷失感如雾霾般笼罩,钢筋水泥、高楼大厦把人们压得喘不过气来,快速发展的步伐使人们感觉生活越来越累。诗歌,面对着这个时代,是一种挑战,却也为这个时代提供了一条光明之路。

总之,诗歌文化建设在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设和加强诗歌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增强诗歌文化建设的力度、发挥诗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愉悦,提高社会风气和全体国民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诗神远游留下的困境及其出路

(一)忽视——应加强宣传与支持力度

有一则新闻,标题为《唐诗进入伦敦地铁》[3],讲的是我国唐诗在国外有一片天地而且是地铁这样一个重要的公共场所,看来唐诗真是给国人的脸贴金了。“地铁上的诗歌”文化在1986 年源于英国,发展到如今,每年有上百万的地铁乘客在伦敦地铁车厢内可以欣赏到每套六首三个系列的诗歌陈列。纽约、旧金山、巴黎等大都会的地铁和巴士也经常张贴或悬挂以不同文字印制的文化先哲或伟大诗人的诗歌海报、诗歌纸张、诗歌宣传单等等,可见国外对于诗歌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再如一个简单的事实,对比中西方两位诗人,情况大相径庭。海子和叶赛宁两个伟大诗人的墓地,叶赛宁的墓地建有其崇高的塑像,塑像周围常年摆放着鲜花。海子墓杂草丛生,如今比较完整的海子墓由几个诗歌爱好者前往海子墓地时见其荒凉情景主动筹资修建。

想想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等公交车等地铁时,随处可见站牌或者电线杆上铺天盖地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商业性广告。逛街的时候不会有人发的是某某伟大诗人的一首精美小诗,全是走几步就是哪家店开张、打折等等优惠促销的传单。公众视野和思维被商业性环境绑架了,而诗歌,具有打破这种束缚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下公众的思维及其生活方式,促进公众文化良好健康的发展。

(二)误解:应正确看待诗人

当今诗人,给大众的印象是一群疯子,崩溃的崩溃、自杀的自杀。唐诗宋词曾辉煌一时的国度,诗人在今天的身份何其卑微。现在写诗、读诗的人会被认为脑残、神经病,有人抛出“诗歌已死”的论断,其实,诗歌永恒,诗歌永远活着,只是诗人已死,换句话说是现代没有真正的诗人,没有纯粹的诗人。

人们对诗人的误解颇深,加之诗人自杀的问题,如上世纪海子卧轨、顾城杀妻并自戕、戈麦自杀等等,就说2015年,5月份卧夫结束生命于怀柔山中、10月1日90后打工诗人许立志坠楼身亡、10月30日晚著名诗人、诗评家、河北作协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超先生从16楼终身一跃,永远地离这个世界而去。这些诗人的自杀原因,各有疑议,受此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容易为诗人贴上时代叛逆者、精神病等等标签。

其实,这些诗人的自杀并不能代表诗人扭曲变形了,代表不了诗人就是神经病。诗人也是普通人,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份子,也是正常人,人们应该撕去对他们的偏见和误解,对诗人总不能抱着排斥的态度,在情感和道德上尝试着理解、尊重他们。

(三)缺乏:诗人应具有担当意识

诗人,被上帝选中的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神沟通的使者,真正的诗人,应该使自己配得上这个神圣的光环。诗人,应该具有一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与发扬民族优秀诗歌传统的担当精神,诗者,应该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浮躁的社会里,诗人也浮躁了,或者说这些浮躁的诗人不是诗人,只是披着诗的幌子,自我吹捧。有一些所谓的诗人在刊物、个人简介等等总是在什么什么刊物上发表多少了诗歌,在哪里获得了什么什么诗歌奖,以此抬高自己,实际上诗跟他们的生活一点关系也没有,更不知何谓诗意的生活,有些人甚至仅仅在卖弄笔杆、玩弄语言罢了。

真正的诗人没有架子,真正的诗人关心时代的脉搏和人民大众的生活,他们有比新闻媒体更敏锐的观察力和直觉度,敢于担当敢于说真话。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即是一个典型例子,显示出诗人伟大的担当意识,正如电影《死亡诗社》中一句的经典台词“诗人写诗,不是因为它好玩,而是因为,他是人类生活的一分子”。

综上,当前我国诗歌文化健身遭遇的困境,并非出于偶然,理性分析其原因并且对症下药,寻找正确的出路,才能使诗歌重新回到人们的怀抱。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罗小凤.19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M].北京:线装书局,2015.

[3]文学报.2006年2月24日,第2版。

作者简介:赵明(1993-),男,壮族,广西崇左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美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教出路困境
跟踪导练(一)
诗教为何与何为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忧世要深,择术要慎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