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热点接二连三,官方怎么办

2016-05-16 07:48
环球时报 2016-05-16
关键词:学生家长名额中西部

湖北、江苏部分高考学生家长连日来对两省分别调拨4万和3.8万个高校学额给中西部考生的计划表达诉求,两省教育厅多次被家长围堵。此事在过去的周末里压倒了其他事件,一时间成为舆论新的头号热点。

高校招生继续向中西部考生倾斜,是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调整,这在舆论场上原本是有“政治正确性”的。然而冷不丁看到几万个名额从本省划给其他省份,尽管政府承诺并强调这不会影响湖北和江苏考生的利益,湖北省明确强调了“四个不低于”,但是两省学生家长还是表达了强烈的抵触态度。在孩子们上大学这一“家庭最大的事”上,家长们都会“寸土必争”,决无“发扬风格”的余地。

这就是现实,公平是需要的,但在重大利益上如果“切东边补西边”,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很难操作。高考的名额分配问题高度敏感,这次风波再次证明政府调整它的空间实际很小,让分配比例合理化的过程恐怕要主要依靠增量调整来实现,减法轻易做不得。

说得更具体些,在安排增加高考招生名额时应当多照顾中西部考生,但如果为帮助中西部考生而在东部任何省市搞减法,其带来的问题很可能大大多于解决的问题,社会风险将非常高。

中国的中产阶层迅速成长,民众的权利意识全面高涨。政府各部门在针对重大民生问题做决策时尤其需要慎重,事先应多征询公众意见,不可在“为民做主”方面太过积极。改革涉及到利益调整时,政府尤其要十分小心,认为民众应当“顾全大局”的想法轻易要不得。

前段时间一项要求“打开居住小区”的计划受到舆论的普遍批评,就是该决定触动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而制定政策的有关部门没有充分考虑到做此调整的高度敏感,以为上面一说就能推行下去。那件事已经说明了通过行政命令方式推动大范围利益调整的局限性。

在大约半个月的时间里,中国舆论场上接二连三爆出轰动性公共事件,这样的情况即使对热点频出的中国舆论场来说也不多见。互联网舆论场已经过治理,但是个别事件被点燃的几率反而像在上升,不满情绪通过互联网迅速聚集进一步司空见惯,这值得认真思考。

是中国的互联网治理缺少力度吗?显然不是。互联网对敏感事态的推动和放大作用是一种天性,它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可根治的”,对这个问题恐怕需要治理加适应。

所谓适应,首先需要各地各部门的官员更加积极地看待来自互联网的批评,坦诚面对舆论监督,努力纠正工作的不足。当网上出现批评时,官员们的第一反应应当是对照发现问题,加以改正。以平息舆论为目的的“危机公关”不宜成为官员们的第一反应。

相关部门的真诚态度是不难被舆论发现的。当然,舆论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偏激因素,后者有时还会看似占据舆论的主导位置。但只要相关机构在虚心接受批评方面不含糊,其与舆论的进一步沟通就有坚实基础。对舆论中非理性的一些倾向,也就更有底气加以拒绝。

如今追责制普遍落实,出问题的单位很容易有大事化小的想法,这就要求它们的上级主管机构及时站出来,向公众表达严肃调查问题和坚决追责的态度。官方需要通过一系列案例重塑公众在这方面的感受。

互联网是个活跃的公共空间,但中国大部分公共空间都洋溢着乐观积极的氛围,互联网也应当不是例外。▲

猜你喜欢
学生家长名额中西部
超7800名运动员已获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
对中西部高校多用些心
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东北和中西部人才流失严重
农民工回流释放中西部崛起积极信号
对中西部高校多用些心
人兽表演
家长对学校满意度调查研究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教育方式研究
北京市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调查
优秀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