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洲走书》

2016-05-16 01:09舟山市档案局
浙江档案 2016年9期
关键词:主唱曲调曲艺

陈 燕/舟山市档案局

《翁洲走书》是流传于舟山群岛的一种古老曲艺品种,在普陀区、定海区也有分布。据《普陀县志》载:“清同治末年,《翁洲走书》由定海马岙传入,在六横形成地方曲种。” 《翁洲走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叫“六横走书”,七十年代因舟山旧名“翁洲”而易名。2005年,《翁洲走书》被列入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名录,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翁洲走书》初为自击自唱的单口说唱曲艺,内容以短词为主,原为一人自鼓自唱,后吸取戏剧中的走、唱、念、表相结合的表演手法,将单档坐唱改为二人或多人演唱。常规演出为一人主唱,辅一至二人伴奏(帮腔和笛)。其基本调为“慢调”与“急赋”,另吸收其他曲乐中的“二簧”“流水”等曲调。演唱朴实、清晰,“四工合”帮腔为其特性音调。

《翁洲走书》是一种叙事性的说唱艺术,它把演唱艺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在服从文词内容的前提下实现唱与说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唱与说的艺术表现力,共同担负描述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等任务。

《翁洲走书》的唱词以七言句为主,曲调多为五声羽调试。在唱腔中,每当唱上几句告一段落或结尾时,必有帮腔者接唱“四工合,和四上工尺,四工合”等,因此有人也称它为“四工合”。后传唱至镇海,被当地艺人吸收、发展为《蛟川走书》。

《翁洲走书》中的说,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散白和韵白。散白指舟山地区日常生活语言的散文体的白,常用于三种场合:一是代言式的说白,即艺人以故事中的人物身份出现时,模拟人物性格、情感、声韵及语态时使用的;二是说表时的表白,即艺人以第三人称的身份表白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等;三是旁白,指艺人模仿戏曲从旁念白,用以揭示故事人物内心活动。韵白,是一种有韵律的白,常用于诵诗式的韵白(开场时诵的定场诗)和诵式的韵白。

表演《翁洲走书》时所用的道具很简单,即扇子、手帕、静木;唱词以舟山地方方言为基础,伴奏是三种板式节奏,即紧板、一板一眼、散板,在实际使用中多由散板开始,接着为一种板式到底的传统单一板式,很少有变化,传统程式性很强。伴奏乐器原是竹根笃鼓、笃板。后来在演唱部分新编曲目时,增加了二胡、笛子、琵琶、扬琴、中胡、大胡等乐器,伴奏者兼帮腔。

《翁洲走书》的曲体属单曲体与联套体的混合体。曲调均为传统的五声音阶,以徵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为多,少数也用宫调式。唱法一般是主唱一句,帮腔一句,一唱一和,其中帮腔的曲调要比主唱腔长。在表演中,艺人分别以毛竹根制成的“竹扁鼓”(后称“笃鼓”)和用两块毛竹片制成的“竹板”作伴奏,即为一人主唱,边走动边表演说唱,时而手击堂木以增加剧情中的声势;一人伴唱,坐在桌旁,手击竹制的笃鼓和尺板进行伴奏和伴唱。唱腔旋律进行时,用似越剧“小板”、绍剧“流水”的板鼓节奏伴奏。

《翁洲走书》的传统曲目,早期均为短篇,后陆续移植了弹唱、宝卷及戏曲唱本,内容除了戏曲、传奇、民间故事外,还编唱一些当代的新闻轶事。据调查,第三代传人沃阿来曾积累传统曲目达100余部,至上世纪50年代经筛选和整理,到第五代传人虞定玉时尚存24部。传统曲目有《黄金印》《金龙鞭》《麒麟豹》《玉蝴蝶》《文武香球》《白鹤图》《六月雪》《双珠球》《六美图》等,六横文化站还曾新编《碧海红心》《女队长》等现代曲目。

舟山最早演唱《翁洲走书》的是清咸丰年间由镇海柴桥避难于定海马岙的民间艺人安阿小。安阿小从小能唱各种地方小曲,如《莲花落》等,还会即兴编词哼曲,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在马岙唱走书过程中,他说唱的《莲花落》杂入其他曲调形成走书,情节曲折,故事动人,曲调多变,动作幅度大,并由一人独敲独唱发展到多人演奏。曲调也由单纯的莲花落增加了其他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了《翁洲走书》的雏形。清同治末年,他到六横岛认亲并安家落户,之后带出了弟子沃嗣福。随着更多艺人的加入,《翁洲走书》在表演和唱腔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逐渐成为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曲种。

沃嗣福继承了安阿小的演唱形式,即右手敲击竹制的竹扁鼓(后称“笃鼓”)、左手持两块光滑的竹板(称尺板),自敲自唱,这种既生动又简便的说唱形式很受当时群众欢迎。清光绪年间,第三代传人沃阿来及其侄子沃棉定(即第四代传人),对《翁洲走书》的说唱内容和演唱形式进行了较大改革:首先,对演唱书目、内容做了增减修正;其次,把演唱语言改为地方书面语言;再次,把演唱形式由单档坐唱改为双档走唱,即一人主唱、一人敲击鼓板伴奏兼帮腔;最后,在说唱中吸取、运用戏剧表演中的手法、身段和台步,把说唱艺术改为有说唱和形体表演的走书艺术。

这一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翁洲走书》的基本格局。从此,真正的“六横走书”正式形成。当时,表演《翁洲走书》的艺人们不再沿门卖唱,而是由听众邀至庭院、晒场中演唱。例如,大户人家做寿或有婚丧之事,常邀艺人表演《翁洲走书》。《翁洲走书》的传唱范围逐渐增加,在普陀各乡镇、宁波镇海、郭巨一带流传开来。

“文革”期间,《翁洲走书》艺人悬琴歇唱;“文革”后,走书发展陷入困境。而此时,曲调更动听、书目更丰富、艺人更年轻、表现力更强的《宁波走书》与《蛟洲走书》传入舟山,学者甚众、听者踊跃,《翁洲走书》则渐趋衰落。改革开放后,人们休闲娱乐的形式更为多样,《翁洲走书》更受冷落,加上走书老艺人年迈谢世,走书传承后继乏人,《翁洲走书》几近失传。

1974年,定海文艺宣传队根据《翁洲走书》基本曲调和当地渔歌等音乐素材,尝试创新了一种戏曲形式――翁剧,并试演了《两个饲养员》《海花》《根深叶茂》《人老心红》等剧目,这是把《翁洲走书》演变为戏曲剧种的一次尝试。1980年,舟山地区举行民间音乐、舞蹈业余文艺会演,定海小沙乡民间艺人傅纪龙在县文化音乐干部的配合下,演唱了有乐队伴奏的走书开篇《蟑螂娶亲》,使这一古老的曲艺之花以新面貌展现在舞台上。

1980年至1995年期间,舟山地区文教局木偶剧团演员王如玉和舟山地区曲艺队演员黄素芬由剧团和曲艺队组织到舟山各地渔农村巡回演出《翁洲走书》曲目,深受各地观众喜爱与好评。2001年,普陀六横文化站干部赵学敏创作了《把木梳卖给和尚》,由陶根德根据《翁洲走书》曲调改编,由吴萍儿导演、范翠素主唱,参加浙江省会演,获创作、表演二等奖。2001年12月,赵学敏编写的走书曲目《卖木梳》发表在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曲艺》刊物上,至此《翁洲走书》享誉全国。2007年以来,《翁洲走书》传人之一黄素芬多次在舟山电视台表演。2015年6月,第五届浙江省曲艺新作会演暨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浙江节目选拔赛在杭州举行,定海区选送的走书曲目《两只红膏蟹》获得优秀节目奖。

如今,有识之士正纷纷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措施传承和发扬《翁洲走书》这一优秀传统艺术。

猜你喜欢
主唱曲调曲艺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美国野马变身摇滚主唱 似引吭高歌表情陶醉
让唢呐成为摇滚乐队的“主唱”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摇滚乐的过往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