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赛男 王 成 孙睿霖 张 昶 姜沙沙 梁冰晶 马 远
1 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 北京 100091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1
珠海市传统乡村生态景观及其乡愁文化演变*
唐赛男1,2王成1,2孙睿霖1,2张昶1,2姜沙沙1,2梁冰晶1,2马远1,2
1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北京100091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摘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愁生态景观是区别于城市景观、突显乡村特色、彰显乡愁文化的重要景观实体。文中研究了2004—2014年珠海2个传统乡村生态景观风貌特征及其乡愁文化的演变,结果表明:1)乡村水体空间占比呈缩减势态,其中接霞庄由30%下降至23%,排山村由5.1%下降至4.3%。与此同时,接霞庄出现了占比为11.7%的旅游设施用地,排山村出现了占比为2.7%的工厂用地,主要占用的是林地和水体空间。2)乡村植物种类逐渐丰富化,接霞庄由24种增至44种,排山村则由32种增至40种,新增植物功能更加注重经济性、观赏性和芳香性。3)乡村新增居住空间平均林木覆盖面积极低,接霞庄为0.12 m2,排山村仅为0.02 m2。4)乡村生态景观风貌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乡镇企业入侵严重、旅游开发定位模糊、注重林业经济价值、城市风吹入乡村、生活需求发生转变和缺少科学规划指导等6个方面。5)珠海传统乡村生态景观的特色表现为:村头宗祠,古树参天;村前水池,岸绿水清;村边小溪,浣衣车水;村后茂林修竹;村内绿树成荫,庭院花果飘香。最后,分析了导致珠海乡村生态空间减少、地域乡愁文化减弱的原因,并针对珠海乡村生态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乡村生态景观,生态空间,植物种类,乡愁文化,演变
0 引言
乡愁生态景观是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具有丰富文化的生态景观,体现了地域特色文化的生命力之美[1],主要受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三种因素的影响[2-4]。如今,自然生态环境在城市中已经很稀少,乡村中的自然生态景观不断遭到侵害,人文气息浓郁的自然生态景观变得十分珍贵[5]。因此,为了更好地延续与建设景观优美的乡村环境,清晰地认识过去乡村生态景观演变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乡村生态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揭示景观演变过程中乡愁文化的变化,对未来乡村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学界对于乡村演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村落空间分布、乡村聚落空间邻近特征、民居建筑空间分布等方面[6-9],而针对乡村生态景观及其承载的乡愁文化研究很少。本文将从乡愁文化角度出发,以珠海地区为例,对乡村生态空间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乡村水体景观、植物景观的演变过程,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珠海地区乡村生态景观的建设与保护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珠海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E113°03′—114°19′,N21°48′—22°27′,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热,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珠海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土著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相互碰撞和不断融合的产物。
1.2 研究方法
选取珠海地区乡村生态景观风貌较好的2个传统村落(接霞庄和排山村),选择乡村地域范围内的居住活动区作为研究范围,根据珠海的特点,居住活动区包括建筑区、公共活动区、围村风水林、附近水体以及少量非基本农田的菜地、果园。通过卫星图像目视解译(影像时间分别为2004和2014年)与实际调查相结合,整体生态景观分析与单体景观片段解读相结合,对生态空间分布、植物景观形态进行图面解译,实地调查村内各类景观要素的布局形态、景观特征和植物的种类及特征,分析十年间传统村落的生态景观变化情况,解读其变化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背景与居民使用需求,提出乡村生态景观优化建议。
2 乡村生态空间整体变化
生态空间一般是指处于宏观稳定状态的某物种所需要或占据的环境总和。对于乡村景观而言,植物和河流作为乡村景观的自然景观要素,是其维持自身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自然基底条件。因此,本文将植物景观和水体景观的总和称作乡村的生态空间。以下对生态空间整体面积比例变化和植物种类进行对比分析。
2.1 生态空间的面积变化
接霞庄和排山村10年间两个乡村的生态空间面积占比的变化见图1、图2。
图1 2004年和2014年乡村生态景观主体构成对比
图2 2004年和2014年乡村各类用地占总用地面积比
从图2可以看出,接霞庄的水体用地由2004年的30%下降为2014年的23%,排山村则由2004年的5.1%下降至2014年的4.3%,水体空间均呈缩减趋势。两村的绿化用地占比相对稳定,接霞庄2004年和2014年的绿化用地占比分别为29.5%和28.3%;排山村的绿地有小幅增长,2004年占比为26.9%,2014年为32.6%。这一方面是由于村民对大面积的围村林地保护意识较强,另一方面与村民在村边种植大面积果树有关。接霞庄2004年和2014年的居住用地占比分别为4.6%和4.8%,排山村分别为19.8%和26.3%。紧靠居民点残留的菜地在2村均呈缩减状态。
此外,两村都出现了新的土地类型,且占比面积较大。相对2004年,接霞庄出现了新的旅游设施用地,占比高达11.7%;排山村出现了占比为2.7%的工厂用地,主要占据的是林地和水体空间。这说明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新型用地主要挤占了原有的生态空间。
2.2 乡村植物种类变化
根据珠海市园林局提供的相关资料和现场访问调查,整理得出接霞庄和排山村2004年和2014年的植物种类变化情况(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乡村植物种类逐渐丰富化,接霞庄2004年的植物种类为24种,2014年增至44种;排山村2004年的植物种类为32种,2014年则为40种。从新增植物的功能来看,新增植物功能更加注重经济性、观赏性和芳香性,如黄花梨等珍贵植物,木芙蓉、月季、杜鹃、龙船花、米兰等观赏性和芳香性花卉植物。但是从新增加的植物种类来看,乡村植物风貌日趋城市化,假槟榔、柳树、红花檵木等城市绿化常用植物出现在乡村中,与乡村整体纯朴自然的风貌不相协调。
上述乡村植物景观种类的变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整体景观风貌,也反映了乡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2004年的乡村植物包含多种果树,而2004—2014年新增的植物种类果树却少见,出现了大量观赏性和芳香性植物。这反映了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影响下,人们的生产需求已不再占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审美需求,同时也受乡村生态建设中规划者主观意识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在对传统村落的改造建设中,规划者与村民缺少沟通,没有从维持乡村自然和谐的整体景观风貌,延续地域植物文化的角度考虑,在进行绿化种植设计时大量使用城市绿化常用树种,导致乡村整体景观风貌城市化。
表1 接霞庄和排山村2004年和2014年乡村植物种类对比
3 乡村生态景观风貌变化
乡村生态景观整体风貌是由各生态景观要素组合镶嵌而成。生态空间作为乡村的基本骨架,其所包含的各类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体风貌的变化。据此,对组成生态空间的各生态景观要素所呈现的风貌变化进行分析。
3.1 水体景观风貌变化
珠海境内水系众多,大部分村庄都依水而建,这既是为了方便生产功能的实现,也是风水堪舆思想的体现。珠海乡村水体景观主要包含水塘和河流2种类型,水塘多分布于宗祠前或村口。从两村10年的变化来看,近年来出现的乡镇企业和旅游业发展建设用地侵占了位于村口、风水意义稍次之的水塘,使得水塘面积大大缩小。河流在乡村发展过程中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接霞庄河岸自然,但临居住区一侧河岸自然植被带被等距种植的城市绿化树种所取代,人工气息浓重。排山村前的河流被改为沟渠,河流自然属性丧失,河岸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而村东侧的河流一直保留其自然属性,经过10年生长,原本河岸边的杂草形成自然野趣的河流植被景观(图3)。
图3 排山村2004年和2014年河岸植物景观对比
在林木覆盖面积上,接霞庄由2004年的5 324 m2下降为2014年的3 725.53 m2,排山村由2004年的655.47 m2增至1 616.42 m2(表2)。这与原有水岸自然植物带的有无相关。
表2 接霞庄和排山村水岸林木覆盖面积对比
3.2 植物景观风貌变化
植物景观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乡村整体景观的自然基底,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乡愁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按植物景观的分类(围村植物、庭院植物、水岸植物、道路植物、公共游憩空间植物)[2],对林木覆盖面积进行分析(其中水岸植物上文已分析)。选取树冠面积在0.8 m2以上的庭院植物单株和群体进行图面解译勾绘,结合实际调查校正的方法,对比2004年和2014年的林木覆盖面积。根据每类植物景观的变化情况来总结乡村整体植物景观的变化特征。
1) 围村植物景观风貌变化。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珠海地区大部分乡村在建设之初,便通过自然或人工的手法在村庄外围建设大面积围村林。尽管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由于人们心里强烈的保护意识,围村植物景观风貌稳定,有面积扩大的趋势,接霞庄围村植物覆盖面积2004年和2014年分别为6 889.43 m2和7 269.81 m2,而排山村则分别为43 822.15 m2和57 263.63 m2(表3)。在围村林扩大的过程中,结合人们的生产使用需求,新栽植物以果树为主。这说明在南方地区果树繁多的背景下,综合考虑风水文化价值与经济生产价值,珠海地区围村植物景观呈现出由传统高大乔木向经济美观的果树风貌转变的趋势,体现了珠海乡村独有的围村果树植物景观风貌。
表3 接霞庄和排山村围村植物林木覆盖面积对比
2) 庭院植物景观风貌变化。乡村庭院植物景观的林木覆盖面积,接霞庄由2004年的1 453.64 m2增至2014年的1 698.71 m2,增幅为245.07 m2,而同时段内居住空间面积增幅为2 120.74 m2,居住空间平均林木覆盖面积增长0.12 m2;排山村2004年为4 180.71 m2,2014年为4 418.55 m2,较2004年增长了237.84 m2,而同时段内居住空间面积增加12 877.92 m2,居住空间平均林木覆盖面积增长0.02 m2(表4、表5)。
庭院作为人们生活作息的场所,其植物景观风貌是地方植物文化与地方生活文化的综合反映。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需求发生改变,审美文化发生转变。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庭院生态空间遭到挤压,相比过去树大荫浓、花果满树的庭院植物景观风貌,现在的庭院植物景观风貌受生活方式与审美文化转变的影响,生态空间大幅减少,林木覆盖面积大大减少,绿化树种城市化,乡土特色减弱。
3) 公共休闲空间植物景观风貌变化。公共游憩植物景观的林木覆盖面积,接霞庄由2004年的643.21 m2降低至2014年的555 m2;排山村2004年为9 267.56 m2,2014年为7 118.46 m2,较2004年降低了2 149.1 m2(表6)。景观风貌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居住空间扩大,挤压公共游憩空间;二是公共空间新建或改造,破坏了原有的植物覆被,将其建设成为城市园林,植物造景方式规整化,植物树种选择城市化,与原来古树参天、自然美丽的景观风貌相比,人工气息浓重(图4)。
表6 接霞庄和排山村公共游憩植物林木覆盖面积对比
图4 接霞庄公共休闲空间植物景观风貌对比
4) 村口道路植物景观风貌变化。珠海地区乡村内部的道路,并无特别明显的界线。因此,入村道路的植物景观风貌最能代表珠海乡村道路景观风貌。由于在村口多设有宗祠,种植古树,过去的村口道路多延续古树种植方式,在道路两旁随机栽植高大乡土乔木,自然而富有韵律,与公共休闲空间和谐相融。而今入村道路被加长,村口立起牌坊,道路两侧人工种植整齐的行道树和绿篱,砌筑规整花坛,植物选材城市化,与乡村整体植物景观风貌不相协调(图5)。
图5 排山村村口道路植物景观风貌变化
3.3 乡村生态景观风貌变化的影响因素
乡村生态景观风貌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分析这些因素有利于引导乡村从一个更加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珠海地区乡村生态景观风貌变化的影响因素。
1) 乡镇企业入侵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纷纷兴起,但是并没有选取合适的地址建设,有的乡镇企业侵占乡村周边空间,占地空间绿化较少,整体形象脏乱差,极大地破坏了乡村整体生态景观风貌。
2) 旅游开发定位模糊。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美丽的景观风貌深受人们青睐。但是随之而来的旅游开发却因为定位不明,在没有对乡村整体风格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情况下,仅凭景区大旅游思维,侵占乡村生态空间,修建大型停车场,极大地破坏了乡村生态景观格局和整体景观风貌。
3) 过份注重林业经济价值。乡村围村植物因其风水文化,一直保持稳定。但是在满足风水寓意的同时,居民开始对其经济价值进行挖掘,对围村植物种类进行改造,使用多种果树,甚至还沿水岸种植珍贵树种黄花梨,在实现林业经济价值的同时,突显了以果树为主的地域特色植物景观风貌。
4) 城市风吹入乡村。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体信息传播迅速,城市风吹入乡村,使得村民对自己家乡景观的认同感降低。居民开始追求楼房、硬化的道路、渠化的河流、城市园林等等具有城市烙印的景观,照搬城市绿化树种和种植模式,使乡村成为了城市的复制品,乡土特色丧失,原有景观风貌不再。
5) 生活需求发生转变。随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空调、电视等出现,使得人们大部分活动均可在室内进行,室内面积的最大化成了人们的普遍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之过去变得疏远,庭院空间、公共休闲空间等更多地是作为过渡场所而不是交流场所,不再具备特殊的文化寓意。生态空间不断遭到挤压,对其环境的营造也不再延续过去的做法,纷纷效仿城市,逐渐丧失特色。
6) 缺少科学规划指导。乡村景观发展政策反映了决策者对乡村发展的意图或目标,影响着乡村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目前由于大搞乡村旅游开发,而在乡村建设大规模旅游设施,乡村生态空间受到冲击。这主要是由于政府、规划部门,没有针对乡村风格特色找准发展方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重点定位模糊。同时,对于新建居住空间的建设模式,任凭村民根据个人意愿随意建设,没有从乡村整体风貌上考虑对其进行引导。对于乡村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不能免俗地追随城市风格,反而对乡村整体景观风貌造成破坏。
4 珠海乡村生态景观的乡愁文化
4.1 珠海乡村生态景观乡愁文化的特点
经过历史不断选择,珠海乡村生态景观已基本相对稳定,乡愁文化积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在2004—2014年这个时间段内,接霞庄和排山村的整体景观风貌保留较好,突显岭南特色。据此,通过对其景观风貌的分析得出珠海乡村生态景观的乡愁文化特点:
1) 乡村择水而居,因水而活,被绿色所包围,林木生长其间、绿意盎然,各景观要素相互融合,是一个有机生命体。
2) 河流作为岭南地区乡村生态景观的灵魂,其自然灵动的景观风貌体现了南方地区独有的水文化和河流景观特色。
3) 居住空间由特色民居和绿色庭院组成,二者比例协调、功能互补,景观优美,花果飘香,是乡愁文化的空间承载体。
4) 依托宗祠、古树而形成的公共休闲空间,作为沟通交流场所,具有文化传承性,有着浓浓的乡愁记忆。
5) 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注重风水、健康、经济、食用、观赏、祈愿等功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岭南乡土植物文化。
总的来说,珠海地区典型乡村生态景观风貌呈现的是一幅自然纯朴、生机活力的乡村生活画面,体现了浓郁的岭南乡愁文化,可以表述为:
村头宗祠,古树参天;
村前水池,岸绿水清;
村边小溪,浣衣车水;
村后茂林修竹,
村内绿树成荫,
庭院花果飘香。
4.2 珠海乡村生态景观乡愁文化面临的威胁
乡愁文化是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孕育而成,是乡村生态景观风貌影响,反之文化的更新也影响着乡村景观风貌的演变。根据乡村用地格局和景观风貌的变化来思考乡愁文化的演变,是对乡村景观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对现今乡村景观衰退原因的进一步探究。因此,梳理出珠海乡愁文化正在经历着以下2个方面的转变:
1) 乡村功能追求多样化,导致承载乡愁文化的生态空间减少。乡村作为人们生活生产、栖息寄居的环境综合体,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场所,人类活动的参与,使其孕育产生了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愁文化。但是由于城市里自然环境稀缺,人们便把目光投向自然美丽的乡村,为了实现其经济价值和观光价值,在乡村建设乡镇企业、大型旅游设施,使乡村生态空间,尤其是对水体、绿化空间遭到冲击,原有自然纯朴的乡村景观风貌遭到破坏,而乡愁文化也随着其空间承载体被侵占而减弱。
2) 建设模式效仿城市化,导致体现乡愁文化的地域风格消失。乡愁文化体现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乡村人居文化,是经过多年的自然演变与人工选择的结果,其表现出来的地域性庭院景观风貌是区别于城市或其他地区的主要特征,具有鲜明识别性。受城市化影响,乡村建设无论从对居住空间、公共休闲空间以及河流景观的营造,还是植物景观的形态、植物种类的选取及配植等方面,都出现了纷纷效仿城市化的现象,人工气息越来越重,城市印记越来越多。原有景观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厚、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景观风貌也逐渐消失。
总的来说,乡村生态景观的乡愁文化由最初追求简单的生活生产功能、崇尚自然文化开始向追求多种功能、崇尚城市文化转变。这种更加复合的价值取向是对社会发展潮流的响应,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富足之后更加追求多样的生活体验;但是完全放弃自然纯朴的乡土特色,过度追求城市风格,往往导致了其识别性降低、特色丧失,缺少了乡愁的味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乡村,既是人们生活居住的栖息地,也是人们乡愁情感的寄托地。乡村生态景观是乡愁文化的承载实体,乡愁文化是乡村生态景观的精神意象,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乡村生态景观变化引起乡愁文化变迁,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 乡村水体用地比例呈缩减势态。接霞庄的水体用地由2004年的30%下降为2014年的23%,排山村则由2004年的5.1%下降至2014年的4.3%。乡村绿化用地比例相对稳定。接霞庄2004年和2014年的绿化用地占比分别为29.5%和28.3%;排山村2004年占比为26.9%,2014年为32.6%。乡村都出现了新的土地类型,且占比面积较大,相对2004年,接霞庄出现了占比为11.7%的旅游设施用地;排山村出现了占比为2.7%的工厂用地,主要占据的是林地和水体空间。
2) 乡村植物种类逐渐丰富化。接霞庄2004年的植物种类为24种,2014年增至44种;排山村2004年的植物种类为32种,2014年增至40种。新增植物功能更加注重经济性、观赏性和芳香性。
3) 乡村新增居住空间平均林木覆盖面积极低。接霞庄为0.12 m2,排山村仅为0.02 m2。
4) 乡村生态景观风貌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乡镇企业入侵严重、旅游开发定位模糊、注重林业经济价值、城市风吹入乡村、生活需求发生转变和缺少科学规划指导等6个方面。
5.2 建议
本文基于上述调查与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景观风貌。这种经过自然演变和人工选择保留下来的景观是乡愁最好的体现与传承。二是对乡村功能的开发要谨慎,对于脏乱差的乡镇企业要严格禁止,对于旅游开发要找准定位,尽量在不占用原有生态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且整个风格要与村庄整体风貌相协调。三是对于不可避免的居住空间扩大趋势,引导人们延续原有建设方式,尤其注重对庭院植物景观的营建,传承庭院植物乡愁文化。四是对河流景观的建设与改造,要注重保留河流自然属性,维持自然乡野的河流景观风貌。五是在各类植物景观的选取与配置模式上尽量使用乡土景观树种,采用自然配置模式,延续乡村自然纯朴的景观风貌,传承珠海乡村的植物乡愁文化。六是制定乡村规划发展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从源头上控制乡村景观的发展方向。七是加强对人们的思想引导,提高人们对自然乡村的崇尚度、对原有乡村景观风貌的认同感,增强保护意识。
乡村生态景观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珠海在乡村建设中要将传统乡村景观特色和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营造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乡村成为融合乡愁文化和现代文化、地域特色鲜明的美丽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成,唐赛男,孙睿霖,等.论乡愁生态景观概念,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城市林业,2015,13(3):63-67.
[2]崔莉,李俊清,王政通.浙江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及变化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34(2):31-35.
[3]王成,武红,徐化成,等.太行山区河谷内居民点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2):170-176.
[4]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等.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2014,34(4):438-446.
[5]McHarg I L,Mumford L.Design with nature[M].New York: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1969.
[6]李伯华,尹莎,刘沛林,等.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5(2):189-194.
[7]李全林,马晓冬,沈一.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12,31(1):144-154.
[8]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等.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2014,34(4):438-446.
[9]海贝贝,李小建,许家伟.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3,32(12):2257-2269.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ountryside Landscape and Evolvement of Nostalgia Culture in Zhuhai
Tang Sainan1,2Wang Cheng1,2Sun Ruilin1,2Zhang Chang1,2Jiang Shasha1,2Liang Bingjing1,2Ma Yuan1,2
(1.Research Center of Urban Forest,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91, 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of CA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ee Genetics and Breeding,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nostalgia ecological landscape is an important concrete landscape which differs from the urban landscape, highlights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als nostalgia cultur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volution of characteristics and nostalgia culture embedded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two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Zhuhai from 2004 to 201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ly, the water body had been shrinking from 30% to 23% in Jiexia Zhuang and from 5.1% to 4.3% in Paishan Village. New land use appeared in the rural area with growing share. The tourist facilities accounted for 11.7% in Jiexia Zhuang, and the land for factory account for 2.7% in Paishan Village, which mainly were converted from the forest land and water body. Secondly, the species of plant had gradually grown in rural area from 24 to 44 in Jiexia Zhuang, and from 32 to 40 in Paishan Village. More attention had been paid to economical, ornamental and aromatic properties. Thirdly, the average forest coverage of new rural residential space was extremely low, 0.12 m2in the Jiexia Zhuang , while only 0.02 m2in the Paishan Village. Fourthl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change in the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include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fuzzy positioning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forest, urban lifestyle going popular, change in livelihood demand and lack of scientific planning. Fif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Zhuhai presents as that the ancestral hall at the entrance of the village, towering ancient trees, the pond in front of the village, clean river and green banks, streams, the lush bamboosbehind the village, tree-lined village, courtyard flower and fruit fragrance.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rural ecological space and the local nostalgia culture, and proposed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Zhuhai.
Key words: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ecological space, plant species, nostalgia culture,evolvement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6.01.010
作者简介:唐赛男,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森林与乡愁生态景观通信作者:王成,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森林与城市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wch8361@163.com
*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美丽城镇森林景观的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040301)
收稿日期: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