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田勤耕秋为收

2016-05-14 10:58和煦
琴童 2016年4期
关键词:程派程砚秋丹桂

和煦

程砚秋(1904~1958),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满族人,最早的官名是承麟(lín),后来,他的恩师罗惇曧(róng)先生把他的“承”改为汉姓“程”。

程砚秋最初的艺名是菊侬,1918年改为艳秋,字玉霜,后改御霜,取意于“艳于秋者厥(jué)为菊”,后改艺名为程砚秋,取意“砚田勤耕秋为收”。程砚秋是京剧的“四大名旦”之一,也是京剧青衣程派创始人 。

瘿(yǐng)公赎身 兰芳收徒

在程砚秋的努力下,他的京剧演出才艺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13岁时便在师傅的安排下,到天桥东大市浙慈会馆和丹桂茶园边学戏,边“借台演出”。由于程砚秋多年的刻苦学戏,厚积薄发,用心演出,登台后不久便声名鹊起,戏约不断。

但此时,逐渐走红的程砚秋的训练和演出档期实在是安排得太满了,让他有点吃不消。那时候的程砚秋常常是这样的:早晨照常去练功,中午到浙慈会馆去唱戏,晚上还要到丹桂园去演出,尤其是作为手把徒弟,空闲时候,程砚秋还要继续给荣先生家里做事。他一天到晚地持续工作,结果就把嗓子唱坏了。

那一天,程砚秋白天在浙慈会馆唱了一出《祭塔》,晚上在丹桂园又唱了一出《武家坡》后,实在是累坏了,嗓子就给唱倒了—人站在舞台上,无论怎么努力,都发不出正常的唱腔。按照梨园惯例,倒嗓后的演员是不应该再登台唱戏的,应该休息好一阵子才能恢复正常的嗓音。可是这时候,上海的许少卿偏偏来到荣先生这里,点名请程砚秋去上海演出,答应每月给剧班600银元。荣先生看到获利丰厚,自然主张让程砚秋去上海表演。可是,王瑶卿先生、罗瘿公先生认为,程砚秋应该养好嗓子,目前正处在倒嗓期的他坚决不能去演出。这样,他们的主张与荣先生的想法发生了分歧。诗人、剧作家罗瘿公正义感很强,他慧眼识珠,认定程砚秋是个难得的京剧人才,如果倒嗓期继续唱戏,必会毁掉程砚秋在以后京剧舞台上的锦绣前程。由于程砚秋是手把弟子,按照约定,即使变嗓,仍须听从师父的演出安排。但罗瘿公得知后,毅然借700银元为程砚秋赎身,使他能提前两年出师。之后,热心的罗瘿公又帮助程砚秋调养嗓子,学习文化,拜谒(yè)名师,对程砚秋的指导可谓是培育英才,不遗余力。这样,不到7年,程砚秋就算出师了。

离开荣先生后,程砚秋听从罗瘿公的安排,分别拜梅兰芳及梅兰芳的老师王瑶卿为师。罗瘿公和王瑶卿是好朋友,程砚秋嗓音条件并不好,但是在王瑶卿的指点下,发展成了婉转深沉的程派唱腔。1922年,18岁的程砚秋首次到上海演出,就引起了轰动。罗瘿公可谓是程砚秋的第一个贵人。

除了演艺之路,在生活方面,罗瘿公和梅兰芳也极为关心贫苦出身的程砚秋。为了让程砚秋尽快地安定下来,梅兰芳的妻子王明华,撮合程砚秋与京剧艺人果湘琳的长女果秀英成婚,因此,成就了梨园里的一段佳话。婚后,果秀英全力支持丈夫的艺术事业,教子匡夫,持家谨慎,作出了不少贡献,而且以其清廉的品性、刚正的为人,受到文化界、戏曲界的尊重。

从1925年到1938年,身心顺畅的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于一身,成为颇具实力的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这些经典剧目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不仅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还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此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dòu)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zān)》《梅妃》等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从此也奠定了他在京剧悲剧派的地位。当然,程砚秋也不是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

程砚秋没有辜负罗瘿公的苦心栽培,在艺术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与“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尚派”创始人尚小云、“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名震京城,声播海外。

猜你喜欢
程派程砚秋丹桂
丹桂飘香
梅兰芳、程砚秋、齐如山与早期京剧导演
清末上海新丹桂茶园表演《红楼梦》戏曲考论
我们的程派
声腔、音色、审美:京剧程派“云遮月”唱法之分析
提高丹桂大苗木移栽成活率的技术
丹桂逍遥丸联合米氮平片治疗脑卒中后抑郁32例
梨园佳话
以字催声以气催情
——随钟荣老师学习程派艺术的点滴体会
如果春天去看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