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香
一篇优秀的学生作文,首先要满足的条件是言之有物,即能够紧扣题目;能够主题思想明确,符合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有负载中心思想的载体,或事或人或物或景;能够结构完整,手法得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习作言之无物的现象层出不穷,此处就不再一一举例。
一、言之无物的成因
1.生活阅历较浅
文学的修养来自于生活的体验,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的宝库,也是文章思想品味提升的基础。而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平时三点一线的生活,无法体验到象牙塔之外的人生百味;况且他们的年龄较小,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也不大可能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那么,在他们的作文中,低幼化的想法就会层出不穷,逻辑思维就会出错。
2.因果思维简单
一篇作文就是一组因果关系,处理好这组关系,文章就有血有肉,让读者眼前一亮,心灵一颤,产生共鸣(即让人感觉文有所述,读之回味无穷)。学生无法把握,就往往把因果关系简单化,简单地认为写景就是渲染氛围,却忽略了景物的恰当选取;简单地认为塑造的人物非好即坏,却没有意识到人物性格是复杂的;简单地认为事情发展的过程应该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却舍弃了文章的一波三折;更简单的是,所写之人永远是自己的父母,所叙之事永远是考试,所用开头永远是“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诸如此类,在学生习作中层出不穷。
3.模仿和迁移能力较弱
模仿,是学生早期写作很好的突破口,教科书中的名家文章、课外书籍中的优秀篇目、考场优秀作文等都是初学者模仿的范本。这些范本给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行文的方法和思路。迁移,是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即学生将从范本中所学的作文方法灵活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去,以写出言之有物的文章来。但学生的模仿往往是刻舟求剑式的,而迁移往往又是机械的、没有变通的。
由于以上三点原因,学生习作在从文章的主旨确立、结构布局、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刻画,到事例选取、引用补充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这样的作文读来就会给人简单肤浅、言之无物的感觉。
二、言之有物的措施
1.阅读先行,取其精华
多阅读,尤其是阅读好的作品,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些许变通,将学生阅读材料的选取范围缩小,以语文教科书为根本,选取教材中的名家作品,作为学生阅读写作的范本。首先,学生必须熟读文本,对文本非常熟悉;其次,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文本,将文本的中心思想、材料选择、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理,学生必须牢记上述内容,达到熟练的程度。在此基础之上,取其精华,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在承载中心思想的具体载体即言之有物的“物”方面,作者是如何选择的。在谋篇布局方面,作者是如何建构的。在表达方面,作者是如何巧妙合理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
2.正视现状,扬长避短
学生的写作水平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但是依然会有各种不足之处。在短短的七八十分钟时间内写出一篇高水平的应试作文,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视现状,做到扬长避短。当学生的作文写到一定水平时,会出现高原现象,教师首先要正视现实,其次要让学生也认识到在短时间里提高是不现实的。让学生懂得,目前能做得到就是扬长避短。教师的指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学生整理出其本人的作文,按照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进行分类,整理成册。分别从材料立意的角度选择、文章结构的布置、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精准表述的技巧、书写美观等方面对作文加以分析,提取长处,找出短处,要求在下一次作文中注意一处或几处能发挥写作长处的地方。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心得交流。利用作文课,采用自述、互评、互仿方式,改善写作思路,扬长避短,提高写作水平。
3.开拓实践,创新出彩
学生写作突破言之无物的窘境,离不开实践和创新。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运用已有的写作方法,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定的写作内驱力,即一种思维不断更新的能力。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学生都能从大脑中的素材库中找出写作的材料,加以融合,使作文言之有物。培养一种能力,学生能选出别人所想不到的材料,或是在别人也能想到同一个材料的时候,懂得转换角度看出新的内涵,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在作文中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在注重思想内容出新的同时,要让学生在语言表达、文章结构布局上实践创新,不断修改,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
当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走出了写作的窘境,有东西可写,有情感可抒,将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22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