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素养花开

2016-05-14 13:03马治和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导语创设课文

马治和

素养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引领,让学生在协作中获得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从而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课堂有助于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课堂学习变得更为高效。

一、创设情境,点燃主体激情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必须顺其自然,要符合学生的天性,否则就会“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教师要在符合学生天性的情况下激发其学习热情,在授课的时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其中。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寓于情境之中,所以说,如果能够构建一定的情境,将对学生的知识构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蜀道难》被唐代诗歌评论家誉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的经典诗作,然而,这首诗歌却较为晦涩难懂,且有很多典故也是学生感到陌生的内容。想让学生不知难而退,点燃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展现蜀地山川奇景,使之与诗歌中的场景相互呼应。如在诵读“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这一句的时候,展现蜀地山道天梯石栈相互勾连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视觉冲击。在学习“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一句的时候,则可以向学生展现如同迷宫一样的盘山道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遇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样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六龙回日”这样的神话故事,教师可以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正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和文本进行情感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主体意识也能被唤醒,从而更好地追求对文本真、善、美的感悟,这也正是素质课堂对学生的要求之一。

二、自主提问,唤醒求知欲望

马赫穆托夫认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应该是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如果要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师就要运用更好的教学策略,而用自助提问的方法正好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提问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化思维。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也是教学的主线和归宿,在素质课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名篇,在教授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提出一些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如:“这篇文章所说的江南具体是指哪些地方,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形容每一段的内容,你会给每一段如何取名呢?”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有了求知的欲望,提出了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有学生提问:“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那么自然是要写江南的风景,但是作者却写了北方的夏天,写了闽粤地区,写了德国的冬天,这是不是有些多余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的创作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自主提问进行启发,这实际上也是展现课堂调控能力的一个方面。要想让课堂更加高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就要有效引导课堂活动,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比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毛泽东所描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舂·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篇课文的风格,也提示了学生对新课的注意,引起学生对前面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人到新课学习中去。

三、援引故事法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拿来主义》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四、保留空白法

国画中的“留白”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使人无限遐想,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而语文教学的导入,提倡概括简练的粗线条设计,以便能给予学生教学的整体感,并留出“足够”的空白,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文本。如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可如此导入:“本文可用三句话概括,即‘一间破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三句话进入文本,寻找感觉。”在教学《赤壁赋》时可以这样导入:“本文很美,美在事、景、情、理的有机结合,请同学们美读体会,再畅谈感受。”而在学习《逍遥游》时,导语可这样设计:“本文中有‘四笑,它们是谁‘笑谁呢?又是为何而‘笑呢?请同学们在这些‘笑中去揣摩庄子的大智慧,领会庄子的思想。”

五、创设情境法

现实生活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鸿门宴》时,可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当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就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教师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语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语,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导语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而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待点等,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枳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质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中学(341600)

猜你喜欢
导语创设课文
导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阳光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