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珍芳
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它负载文化。因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而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推敲斟酌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力。长期坚持,就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做简要浅析。
一、感知形象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有声的话”,在感知文学语言所描绘的形象时,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注意景物的层次、动静、色彩,或者人物的外貌、神情、活动细节等,力求使感知的形象具体而鲜明生动。如《乡愁》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就要激发学生感知: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但是,路途遥遥隔着万水千山,只有在昏黄的灯下铺开小小的信笺,来寄托思念。在泪眼迷蒙中,想到离家的时候,妈妈送他到小村外,叮嘱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月的阳光多像妈妈拳拳的爱心;那风中摇曳的杨柳多像妈妈不舍的念情。一张小小的邮票,就是一份依依的深情。
再如《三峡》一课的教学,学生透过字里行间,眼前就会展现这样的画面: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碧绿的潭水,飞泉的瀑布;悲凉的猿啼,哀伤的渔歌。三峡的清幽秀丽,三峡的雄奇险拔,三峡的凄婉忧伤,尽在眼前。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晰,放佛身临其境般感受着三峡雄伟、秀丽的美好风光。
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形象,进而理解画面中的“神”,并与作品所创造的“形”与“神”取得同一性,使思想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既受到感染熏陶,又觉得情趣盎然。
二、领悟情境
领悟情境指的是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炼词炼句,以入境探胜,达到对作品的情趣和意趣的领悟。如《散步》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中的“熬”字,字面意思是“忍受”,那母亲忍受了什么呢?冬天极冷,母亲自己羸弱的身体跟死神搏斗,也有作者的父亲清明前夕去世不久,母亲精神上遭受了重创,母亲居然都熬过来了,这是多么令人庆幸啊。一个“熬”字,令人动容,这是对生命的呼唤。
再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简简单单一句话,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母慈儿从,儿孝母顺,几十年来互相尊重,和谐融洽。“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对过去要珍惜,对未来要珍爱。作为中年人,“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整个世界”就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文字,在朴素的字里行间中,充满了欢乐关爱和谐,包含着贤良孝敬责任。学生通过入境探胜,达到对作品的情感和灵魂的体悟。
三、联想想象
作者通过想象创造出的艺术形象突破概念语言的束缚,把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领悟和感情倾注于其中,而一个个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又以其感性形态激发着读者的想象,给他们以暗示和启迪,将读者带入更高的层面,从而进入到从“有”到“无”的境界。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触其物的真切感受。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枣核》一课的教学已渐进尾声,师生们沉醉在浓浓的思乡爱国情中。学生们感怀海外游子的乡愁,充分发挥想象,写下了许多饱含深情的文字:“天已微凉,晚风轻轻拂过我的脸庞,心中的情,依旧难忘。祖国母亲啊,何时再能回到你的怀抱,感受你那久违的温暖?”“独自泛舟在平静的湖面上,荷花与荷叶互相依偎,月光下,一切都那样静默。我酌上一杯清酒,怅然饮下,遥望天际,我知道天的那头是我的故乡”。“不知多少次,梦醒眼角有泪,我轻轻地将相册翻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勾起我温馨的回忆。祖国母亲啊,纵使相隔万水千山,也阻隔不了游子的思念。我多想变成一只白鸽,在您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因为我的名字叫中国”……大家凝神静听,眼眸中泪花闪烁。我也被此情此景打动,吟诵起舒婷的小诗:“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在有月亮的晚上,总会响起……”师生情感共鸣,一起诵读捷克德沃夏克的《念故乡》,琅琅书声,发自肺腑,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通过联想想象,学生身临其境,品尝了语言的魅力,挖掘了文本蕴含的情感因素,思乡爱国情感浓郁,感情进一步得到熏陶和升华。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教会学生如何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感知形象、领悟情境、联想想象,体验到语言文字的生命质感,享受到语言文字的生命阳光,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可借鉴名家的写作技巧与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22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