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美感培育方式初探

2016-05-14 20:06张俊玲李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美感大学生

张俊玲 李文

摘要:美感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它无时无刻不充实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日常的生活中。然而,美感又是复杂的,它因不同的国家、民族而异,每一个体又因自身的背景、阅历、认知等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因此,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美感可以从观察生活中的美、学习相关的美学的理论中获得,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以培育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美感;培育方式;大学生

美感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最美好的生活愿望和精神追求,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美感的培育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更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美感更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享受美好人生。因此,美感已经成为大学生基本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基本审美和对社会的认识。

一、留心观察——感受环境的艺术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环境是和我们分不开的。正如蔡元培所说“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而美育的推行,归宿于都市的美化。”都市即指城市环境。在中国,无论是高楼林立的都市,还是春播秋收的乡村,亦或是茫茫林海,风吹草低的草原,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些生活环境是美的源泉。

开始留心观察,寻找生活中的美感,首先要从环境中找出“构图”与“比例”的感觉。构图就是善于抓住图形,学会对图形敏感,如建筑的立面、商品的包装、书面的设计等,从这些的面上最容易捕捉到图形的设计。

其次是感受色彩和质感。色彩是构成环境重要的要素,处处皆色彩,尤其是饱和度和明度高的色彩更具视觉冲击力。我们的眼睛看到艳丽的花朵,瞳孔就会放大,就像看到美女一样,“食色,性也”,这是人的本性。当然,色彩的美感也不是绝对的,它是要受到民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影响,如中国人在喜庆的日子一定用红色,烘托环境气氛,表达喜悦心情。老庄所倡导的“五色乱目”的道家思想,体会到色彩过于斑斓显得浮夸,比较低俗;而生命的常态是平淡自然的,这也是古代士人一直追求的人生理想。

质感在世界中无处不在,是物质构成的基础。如服装的质感,首先是被其款式和色彩所吸引,不同的面料自然感受不同。如绸缎细软,毛料笔挺,裘皮华贵,棉麻质朴。道路铺装的材料以及建筑墙体的贴面砖的质感,构成了环境和场地的主要景观要素。

二、热爱生活——成为爱美之人

美的环境塑造爱美之人,而爱美之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之中要整洁,整理清洁自身的环境,包括学习的环境和生活的环境。整洁即整齐、清洁,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清洁与健康有关,排除生活环境的恶臭与污物,是最基本的做人之道,是人与禽兽的分水岭。中国自古就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说。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因此,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自身的折射,人生其实就像所生活的环境质量。韩国、日本人要求生活环境一尘不染,本身有高度的精神意义。清洁与整洁并存,可以将环境上升到美感的高度了。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加之父母和学校并没有对其进行整洁的教育,因此,很多人并不太注意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整洁要求,常常无视周围环境的污物,并且也不能够及时清理自身的污物。因此,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爱美之人,就要从清洁自身和周围的环境开始。

要成为爱美之人,就要相信自己的本能与直觉,不一定需要太多的科学逻辑方法的学习,也能发现美的事物。如,男孩喜欢美女就是一种直觉,不必忌讳,大胆地去欣赏,男孩多看几眼,更能增强女孩爱美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人的服饰美也是环境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在领略百年古街风貌的同时,美女们展示的服饰也构成了城市中靓丽的风景。

美感的培育与语言的学习一样,源于生活,又回馈生活以精彩。梁启超《美术与生活》中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他认为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需求之一。我们要学会欣赏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名曲、名画、名园及工艺品等,它们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与艺术美感,从中可以感受到美感,以提高美学素养。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和乡村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的环境为美感的培育提供了条件,只要目标明确,处处留意身边的美的事物,坚持不懈,自能成为爱美之人。

三、不断学习——掌握美的基本法则

美育,对于追求完满人生是绝对必要的,是无可替代的。美不仅是人天生的本性,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获得的。美不仅是感性的,同时也表现为理性。使我们产生美感的事物,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形美,另一个是意美。鲁迅先生说过:“形美感目,意美感心。”形美,即事物的造型色彩之美,是指合乎一切美感的条件,合乎潜在的合理的功能,满足人们日常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是人们的直感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意美即意境之美,包含着作品的思想内涵,能够打动人的心灵深处,使观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特别是当我们要创造一些艺术的作品满足美感的要求时,意美就非常重要了。

所有的艺术设计尽管形式不同,但是也有可以共同遵循的美的基本法则。

首先是秩序之美。前面提到过整洁是美感的开始。整齐是清洁的开始,把一些杂物有序地排列,即美感的开始。由于地球引力的原因,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与非生物体都以一种平衡的姿态矗立在地平面上,因此,平衡这种美被人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于是以轴线为中心的对称成为了设计普遍的法则,以表达一种秩序之美。如故宫三大殿,及乾清官、坤宁宫,构成了这座庞大宫殿的主轴线,以这条轴线为中心,紫禁城对称布局着三宫六院的建筑;还是以这条轴线为中心,对称布局着皇城的东西两苑。

感受比例之美。在古典美学中,比例是美的根源,是直接自人性中发掘出来,来自人体。二者之上的事物就可比,如美女的三围、身高各部分的长度,之间的比值就可以成为一种美的比例关系。十六世纪的德国大画家兼理论家杜勒认定了美的规律就是物体的完美比例,得到一个神秘的数字,可以自数字上找出,也可以自几何学上找出。就是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例1:1.618。这个比例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西方古典建筑的立面设计中,创造了很多经典的建筑作品。

使用功能的美感价值。我们日常用品的设计也是经过仔细的功能分析,使其使用起来更加符合人体和环境的功能需要。如,杯子、餐具的设计,在其整个文化的发展史上,材料是以陶瓷为主的,主要的原因就是手感。手感和美感更加完美结合的还有中国的玉器,因其温润的手感与人格产生的联想,成为了自古以来贵族崇尚的收藏佳品和高贵配饰,因此“青玉之美”成为了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共同追寻的一种美感。

四、真善美——美的最高境界

王国维在谈到美之于人的教育时,特别强调了完美人格的培育:“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

持久的美是内在的,真与善是美的前提。一个真正美的艺术,不但要以真为基础,而且必须与善相联系。不仅具有认识的作用、美感的作用,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作用。正如约翰·罗斯金在《建筑的七盏明灯》所宣扬的“美”是从“善”的实践和“真”的坚持中所自然达到的和谐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美,形神兼备,不是单纯从形式上所能表达和感受的,是人从内心深处获得的。

自然是真善美的真正源泉。真即自然存在的一切的事物,即是世界本然的样子;善是人们对自然本然地认识,遵从自然的规律,不事雕饰;由此,自然中蕴含着真美。中国传统哲学的道家思想,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是宇宙的真相,道家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宇宙万物创生运行过程本身具有美的规律,人通过“心斋”、“坐忘”回归自然的“虚无”才能体验到这种大美。因此,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中的诗歌、绘画及诗情画意的园林都蕴含着自然之美。这种美,从两方面来表达,一方面是素材源于自然,另一方面表达上朴素自然。

现代生活的美是自由创造活动的结果,新的时代赋予了美更多的时代意义。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享受着物质不断丰富所带来的视觉美享受的同时,环境的不断恶化,为其谱上了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新时代的美必须以尊重自然的“真”与生态文明的“善”为前提,以达到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美”,这是新时代生活的“大美”。

猜你喜欢
美感大学生
轻装上阵
万紫千红总是春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