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珍
摘 要:物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物理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当前作业存在的弊端,从作业设计要注重分层、形式要注重多样、内容要突出针对性、作业布置要体现育人性等四个角度,提出优化物理作业设计的策略,提高物理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物理;作业分层;多样性;针对性;育人性
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是落实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体验”的重要途径,作业不应成为教学的“累赘”和学生的“负担” [1 ]。提高物理作业的有效性,是提高物理教学效益,落实“减负增效”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1 当前作业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内容局限于同步训练练习册,布置作业一刀切,习惯于数量和内容统一,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导致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只好抄袭完成任务,自然也就成了这部分学生的思想负担,长此以往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作业的布置不但没有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而且也错失了经历概念建构、领悟规律形成的良好机会,同时还失去了作业应有的育人功能。
2 优化物理作业的四点策略
2.1 作业布置要体现分层
由于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对他们的作业应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实行因材施教。因此布置物理作业时,应当取消作业一刀切,注意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以第七章第五节《物体的浮沉》为例,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如下:
层次A: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判断物体的浮沉(容易)
例1.将一木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溢出的水重0.3N,则木块的重为 N
层次B: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中等)
例2.傍晚时分,渔民满载鱼虾的渔船从近海返航,渔船从大海进入内河,在此过程中渔船受到的浮力将
(变小、变大或不变),船体将 一些。(上浮、下浮或不变)。
层次 C:通过对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较难)
例3. 给你足够的水和量筒一只,怎样测定小陶瓷酒杯的密度(量筒的直径大于酒杯的直径)?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及密度表达式。
层次A和B的作业作为必做题,层次C的作业供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得到不同的发展。
2.2 作业布置要注重多样性
2.2.1 观察型作业
家庭中很多物品都是利用杠杆原理设计而成,比如:剪刀、指甲刀、筷子、扫帚、、水龙头等很多物品。因此学完简单机械《杠杆》后,可以布置学生观察家里哪些物品利用了杠杆原理,第二节课前汇报交流,并以其中一、两件物品讲解说明杠杆原理。再比如学完《光学》后,可以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并用手机拍摄相片或视频,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这样的观察型作业,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物理学习兴趣,同时也积极倡导同学让物理走向生活,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2 动手探究型作业
探索性作业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尽可能利用身边器材,开展问题调查、小制作活动和探究性小实验探索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如在学习《杠杆》后,可以设计如下的作业:(1)上网调查人类对杠杆的应用与研究情况;(2)根据杠杆原理制作一把小杆秤。
2.2.3 科幻写作型作业
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布置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联的小科幻论文作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潜能 [2 ],还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例如学习“ 重力” 后,写一篇以“假若没有重力”为题的科幻小论文;学习“ 摩擦力” 后,写一篇以“假若没有摩擦力” 为题的科幻小论文等。
2.3 作业布置要体现针对性
作业的布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防止作业布置的随意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易错问题或重要概念精选习题,可以设计一组或几组习题,让学生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来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习题的数量应适当控制,切勿布置漫无边际的题海作业。
2.4 作业布置要突出育人性
作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是巩固知识的载体,更是育人的重要平台。例如:学完《摩擦力》后,布置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少有害摩擦的作业,在作业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许多物理知识,通过作业布置和训练,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节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真正落实作业的育人功能。
作业不是评价和鉴别学生的手段, 而是学生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教师根据所学知识,基于学生实际出发,作业要求精选,形式要求多样,内容要求针对性,作业突出育人性。既引领学生认知,又激励学生成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的完成,得到相应的进步和发展,在“润物细无声”的作业中提高物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曹义才.比较多版教材习题 优化课后作业设计索[J].物理教师,2016(5):18-20.
[2]王玉斌.物理作业的新探索[J].物理教学,2014(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