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翠 张文德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互联网+”内涵基础上,从理念、研究视角、发展目标等几个层面概括了“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然后结合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提出了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的思路及联动发展模型,为促进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思路,并为我国其他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云+网+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7-0059-05
引言
互联网的出现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它让世界迈入信息化时代。2015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1周年,目前中国已经有网民6.68亿,手机网民5.94亿[1]。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应用与安装,为“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2]。教育行业作为人才强国的支撑,一直紧跟时代发展,致力于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水平。从“数字校园”升级到“智慧校园”,到最近探讨的“互联网+教育”,都是从各种角度出发,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整合、融合与创新。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如何把握“互联网+”这个发展契机促进福建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1.“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实时协同的分工网络,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扩散、应用过程[3]。可以概括为“互联网+”时代是以“云+网+端”为基础设施,以数据和信息为生产要素,以实时协同的分工网络为平台。
2.“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应用于教育行业,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理念。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数字校园”,不仅构建了互联网基础设施,还实现了教务、学生管理、校务等学校传统业务上网,为教育信息化发展铺设道路。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始迈向集成化、物联化、智慧化[4]。“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又一次开拓了教育信息化的视野,提出互联网与教育行业融合、协同与创新发展。
“互联网+”应用于教育行业,是教育信息化视角的转变。传统的教育信息化是站在教育的角度实现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互联网+”之于教育是将站在互联网的视角构建教育、运行教育,弱化了校园,强化了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互联网校园化。
“互联网+”不是简单的相加,是为融合、协同、创新发展而相加,是一个整体协同的模式。教育信息化一方面要做到资源的共享、系统的集成、系统与业务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师生、物、组织、管理等的协同。也可以说“互联网+”丰富了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使得教育信息化不仅要注重技术层面、网络层面,还要注重应用层面、经济层面、创新层面。
二、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在《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取得了突出成就,整体校园网站建设进一步提高,全省87所高校仅有一所新成立学校未建立门户网站,其他高校均建立了门户网站和部门二级网站,多数高校建有特色网站和专题网站,网站运行指标良好,应用广泛(如表1所示)。笔者利用问卷调查法选取福建省27所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6.3%的高校校园主干带宽达到千兆级或万兆级;校园网和各应用系统得到了普及和优化,92.6%的高校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一卡通”应用更广泛与便捷;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教学资源得到丰富,中文数据库共计324个,外文数据库共计179个,自建数据库共计29个,特色数据库共计37个,并在小范围内完成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并且运行良好。但从调研结果发现,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1.高校教育信息化条件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从对福建省27所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结果看,在基础设施来方面,福建省高校拥有计算机数量从300多百台到7000多台不等,拥有服务器数量从4台到200多台不等;接入互联网总带宽从20M,到10210M,网络存储总量从零到400TB;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差距也很大,有的学校各应用系统建设完善,并且已经实现资源整合,有的学校仅有教学教务信息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其他系统都还未建设;数字化资源方面,大部分高校的数字化资源都是购买的,自主开发的资源很少,仅占17.14%,各学校拥有的数据库数量也是差距很大;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方面,各学校的差距也很大,从2万元到1460万元不等(如表2所示)。从各个方面来看,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是不均衡的。
2.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无论是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还是各管理应用系统、数字资源和教育技术培训和的各学校有各自的问题需要解决,而且各高校对信息化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技术的更新和自身的发展,其信息化需求又是动态变化的。通过调研发现,福建省高校最突出的问题是系统整合不够、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资金缺乏,其次是统筹协调各业务部门、缺乏专业人才、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如图1所示)。
3.业务系统有待进一步整合
调研的27所院校中近60%的院校的信息标准未统一(如图2所示),20所高校的业务系统数据未整合,21所高校未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不能实现“单点登录,统一服务”。
4.技术人才匮乏,研发实力薄弱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卓越的技术人才。调研发现,信息化部门人才匮乏,有的院校仅有1人。在调研的27所院校中,信息化部门员工平均有10人,其中技术人员平均仅有7人。
无论是自主开发的系统,还是数字化资源,自主研发比例不高,研发实力不强,需要进行强化。调研中24所高校中,共数据库503个,自建数据库仅有29个,仅占5.77%。
13所院校数字教学资源总量236414GB,平均自主开发比例为17.14%。自主开发的应用系统仅占6.74%。
三、联动发展是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出路
从上文可以看出,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一系列问题。联动发展注重协作、分享、互动与共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重要措施。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福建省各高校以自愿、协商的方式联合,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参与支持下,围绕“教育信息化”这一主题,以区域整体推进和创新为目标,展开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等教育各领域各层次的一系列活动与过程。目前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
1.各高校合作意愿强烈
合作是联动发展的基础。通过调研发现,福建省超过70%的高校有意向选择合作建设或外包建设信息化(如图3所示),这是区域高校信息化联动发展的动力。
2.组织条件成熟
为解决福建省高校信息化经验交流和学术交流,提升福建地区高校信息化整体水平,2013年12月27日,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组织发起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结盟,形成福建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学会,为福建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提供组织条件。
3.政策条件具备
2014年5月15日,福建省召开高校信息化建设专题研讨会,会上提出福建省全面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等环节,实现从基础设施建设走向应用服务建设,与时代接轨,与技术进步的结合,发展创新的理念和思路。随着云计算的普及,福建省将运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方式分阶段推进高校信息化,为学校减少自建机房、招标采购、开发软件、通过省级统筹加快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促进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资源共享初见规模,成效显著
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8所高校已经率先实践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即“福州地区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简称FULink),为福州地区大学城共享域内的师生提供校际间数字资源“一站式”服务。FULink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共享平台中心机房第一期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配置有Web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负载均衡服务器等共24台服务器,万兆与千兆交换机6台,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一套。对FULink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12日的调研数据发现,此期间的申请文献量达到174890次,提供文献量达到174923次;FULink随书光盘访问量总计356512次;FULink联合借阅接受外校读者799人;移动FULink客户端安装量为5448人。
5.技术有一定基础、硬件设施良好
各学校间的业务基本一致,各学校自有教育技术或自主开发的系统基本可以搬用到别的学校,例如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阳光学院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的后勤服务信息系统,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教务信息系统等。
在硬件联动方面,被调研的27所高校拥有计算机约63509台,拥有服务器约1071台,基本具备联动发展的硬件条件;另外,5所学校拥有超级计算中心,分别是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这些高性能计算机可以为整个福建省高校提供计算服务、教学与科研服务、资源分配和任务提交平台。
四、“互联网+”与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选择
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应该重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教育信息化升级的机会,以“云+网+端”为基础设施,做好教育云、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教育”的部署工作,不断探索、实践教育的新模式;“互联网+”重在应用与创新,福建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要构建好信息化服务链及运行机制,实现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应该融合、开放、协同、创新的发展。
1.联动发展,提高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福建省高校联动发展教育信息化可以激发创新,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思想、方法、经验和专长,为产生新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良好的环境,还可以分享见解,可以改变技术和创新共享的模式。联动发展这一创新驱动力有时候比任何特定技术发展影响更大,深层次的联动可以产生新层次的效率和生产率,使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迈上一个新台阶。
2.发挥集群优势,以研发引领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
从1990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以来,产业集群演化成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多个产业或机构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5]。由于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互补性、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使得多个高校集群后,能够带来效益增加或成本节约的经济效应、建设的协同效应、经验效应和学习效应,这些效益动力是福建高等教育信息化集群发展的动力[6]。
“互联网+”要求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个深度融合不仅需要多个机构协作参与,也需要多方面的协调融合,即资源共享、软硬件互用、技术共用、规划互绘等,这个复杂的工程要正常运转需要各机构有机互动,协同发展。
3.构建“云+网+端”,实现福建省教育信息化集成、融合与创新
教育云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7],也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云+网+端”之一,构建福建省高校教育云,为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方面要利用云计算所提供的海量资源和存储空间辅助教学;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辅助教育教学管理(如图4所示)。
云计算让知识存储自由无限,移动互联让学习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社交网络让教学互动亲密无间。大数据的精准可以提供个性化,量身定做的教育。在“云”协同模式下,通过实时的分工网络,各主体、各活动协作、互动共同完成,每个活动可同步进行,是一个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8]。
福建省云计算产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厦门超级计算(云计算)中心的“搜索云”、“取证云”及“公正云”三大专业云计算服务产品已居全国领先水平[9];福大自动化的“全智云”服务平台,中国电信福建公司的“健康云”,以及星网锐捷进一步推进福州大学校园云应用示范建设等,为福建高校教育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网”有众多的“端”组成,网包含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端”包括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芯片、硬件基础设施等。随着福建省各地市“三通两平台”项目的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这一目标基本实现。百度发布的《2014中国教育行业大数据报告》显示,教育行业网民移动端检索增长迅猛,同比增长54%[10]。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了学生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拥有量和拥有率都比较高,另一方面反映了教育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成熟。
五、福建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模式
上文已经指出,福建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客观上已形成一种梯度。根据发展梯度推移理论,教育资源、教育信息技术、人才等由高梯度地区逐级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的[11]。而福建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能加速这种转移,从而带动福建省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快速发展。然而,福建省各高校对信息化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技术的更新和自身的发展,其信息化需求又是动态变化的。根据各校的信息化需求,各梯度内形成多个动态、灵活的项目组,为促进“梯度推移”速度,每个项目组可以有具有成熟解决方案或技术的“帮扶者”带动。在注重效率、公平、公正的合作博弈中,这种帮扶是可以通过利益调整和转移支付实现的[12]。
根据以上理论和“互联网+”,本文构建了福建高等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模式(如图5所示)。“教育云”为各学校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平台,不仅可以缩减各学校之间的不平衡,也促进了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高梯度“发展极”不断创新引领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梯度“应用层”不仅自身要不断发展、完善,还要帮助低梯度快速跟进;低梯度“后进组”要学习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奋力追赶。
在云计算技术完善的背景下,教育资源利用实时协同分工网络系统,可以实现跨时空无障碍共享。但资源并不是单向流动的,教育云不仅为各用户提供原本存储的资源,也接受各用户或机构的新资源,这其中包括各用户的行为数据。
模型中的教育云不仅为教学科研、技术研发提供了数字资源,其提供的管理平台为教学科研联动、技术联动提供了桥梁。运行科研联动,需要在梯度内快速集结所需人才、设备、数字资源等,形成科研项目组或团队,采取区域内统筹规划项目的方式推进,使得课题研究实现区域协作与推广。技术联动也是如此,新的技术或应用研发出来后,根据相应的协调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技术推广小组在梯度内迅速将技术应用到各单位。教学联动必须在在区域内各学校互相承认学分的前提下,采用开放课堂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在这种梯度模型下,各主体可以通过“教育云”下的网络平台直接沟通,也可以按照层级沟通,沟通快捷有效。数字资源、技术、科研梯度间流动,也在“教育云”中互动,而且各梯度间也是互动的,高梯度的技术能快速转移到低梯度,低梯度的新需求和发现的新问题、新方案能反映到高梯度。
六、总结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美好愿景,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要走进那“美丽的城堡”,首先需要思考与规划,步步为营。就目前福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而言,站高看远,分级部署,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是关键。即以“互联网+”融合教育为前进方向,推动福建省高等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整合现有资源,集成各应用系统,实现各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全面落实《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
参考文献: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2015-07-22.
[2]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2015-07-04.
[3]互联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M_xH29OJx-zZaXxYlj3cXFTFA7BtcEoz1XHEVmGr0PVzgnTFFNNCMIWocGWGFBa860zxbwicwqAru-zjiqu4.
[4]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5]黄章树,高少军.福建省产业集群信息化战略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3):52-57.
[6]彭东玲.福建省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7]杜积西,严小芳.云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8]王冰洁,陈玲.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以广州荔湾区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5):23-28.
[9]叶其明.福建信息化强省发展及现状问题分析[J].速读(上旬),2015(8):285-285.
[10]2014中国教育行业大数据报告[R/OL].http://www.d1net.com/bigdata/news/347886.html,2015-05-04.
[11]伊继东,冯用军,杨超等.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省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以云南省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1):64-69.
[12]冒荣,宗晓华.合作博弈与区域集群——后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初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4):35-40.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