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若男
摘 要:纵横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游说四方,择主而从,朝秦暮楚,玩弄谋略,握一国之外交于手掌,谋战国之形势于口舌。他们的言行左右着君王思想,对战国的局势产生很大影响。本文试以《战国策》所记载的苏秦、张仪之事为例,探讨纵横家对战国局势的影响及其成因。
关键词:纵横家;战国局势;影响;战国策
中图分类号:K23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26-03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子纷起,百家争鸣的时代,纵横家以其傲人的谋略与口才,辅佐君王,直接影响着战国局势的走向。汉代史学大家班固在其著作《汉书·艺文志》中写道:“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班固将诸子百家分为九流十家,其中纵横家排为九流第七,前为墨家,后为杂家,由此可见纵横家之学术地位。
一、苏秦合纵与张仪连横
若细观纵横家史,最彪炳于史册之人莫过于苏秦、张仪二子。《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於齐,而习之於鬼谷先生。”苏秦学成归来之时,首先主张的是连横。《史记·苏秦列传》云:“(苏秦)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由此可见,苏秦并不是固守合纵之说,而是由于连横之法实施不通,不得已才转向合纵的。此后,苏秦改横为纵,游说各国君主联合抗秦。苏秦初至赵,未果。后说于燕文侯,以赵国对燕之重要性,劝燕侯与赵合纵相亲。后苏秦又说于赵、韩、魏、齐、楚,结成联盟,“於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苏秦劝齐归还楚故地,后假装叛燕归齐,谍于齐数年,最后遇刺于齐,车裂而死。张仪者,战国魏国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苏秦说赵之时,恐秦攻打赵国,故用计激怒张仪,迫使他投入秦国。张仪以连横之术教秦王挟天子以令天下,并说魏割地亲秦,被秦王拜国相。张仪离间各国,破坏合纵之盟,以连横事秦而攻众弱。张仪两度诳楚,戏楚怀王于股掌,割楚疆土于口舌,这是他纵横一生最得意之时。苏秦逝后,张仪离间楚、韩、齐、赵、燕等国,使合纵崩于倾危,继而连横弱国以强秦。观苏秦、张仪二人,一连横,一合纵,以纵横之术影响着战国的局势。
二、纵横家对局势的影响
明末大儒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中说:“春秋犹有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由此可见,战国时期是礼坏乐崩、争乱频繁的年代。七雄并立,兼并不断,战乱愈演愈烈。
(一)维持战国局势的平衡。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国战败,势力衰微。秦、楚、齐三足鼎立,均衡实力开始变化。三强欺凌弱国,蚕食邻国土地,各国虽割地求安,但仍愤恨在心。《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以“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说韩王勿事秦,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今主君诏以赵王之教,敬奉社稷以从。”由此可见,各国都懂得以地事强不得长久之理,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大国。故而,合纵之士游走于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共抗强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势力大增,秦惠王攻魏,苏秦为保局势平衡,故往来于燕、赵、韩、魏、齐、楚之间,结成合纵联盟,佩六国相印,抵秦国于函谷关之外,遏制了秦国的攻击。刘向《战国策》云:“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王充《论衡》中说:“苏秦约六国为从,强秦不敢窥兵于关外;张仪为横,六国不敢同攻于关内。”由此可见,纵横家对战国局势相持平衡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二)影响各国实力的变化。在维持局势平衡的同时,纵横家们用自己的能力,改变着各国之间的关系和实力对比。在春秋时期,齐国就是一代霸主,战国时代,齐国实力依旧雄厚。燕王新丧,齐宣王因燕丧伐燕,连取十城。苏秦使齐,谓齐宣王曰:“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齐宣王听从了苏秦的意见,归还燕之十城。后来苏秦佯装叛燕投齐,时值齐王新丧,苏秦“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就这样,经过苏秦的努力,齐国国力日渐衰微,疲于对外征伐,国力削弱了。原本与秦国共称二王的齐国,经过这一系列事件,最终疲乏无力,被乐毅一举击败,从此渐入衰微,反而为秦国的兼并提供了条件。由此可见,纵横家们的实力不弱于军事家,他们同样可以使各国实力发生变化,对国家之间的态势产生影响。
(三)遏制战争的频繁发生。战国之所以称为战国,原因就在于此时多战多伐。正如司马迁《史记》所云:“(各国)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矫称蠭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战争之多,上累国家,下苦百姓。诸子百家对战争均有自己看法,例如儒家的“仁者爱人”,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强兵”,道家的“无为”,以及本身就乐于征战的兵家,均对战争的必要与否有一定的观点。纵横家的主要能力在于外交纵横,既然主攻外交,就会不可避免地对战事有自己的见解。《战国策·秦一》中记载,苏秦说秦王曰:“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见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8]张仪也言:“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可见,纵横家们是认可战争的作用的。但是,纵横家们也看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战国策·齐五》有云:“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虽若有功也,军出费,中哭泣,则伤主心矣……军之所出,矛戟折,镮弦绝,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上倦于教,士断于兵,故三下城而能胜敌者寡矣。故曰:彼战攻者,非所先也……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北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可以看出,纵横家支持必要的战争,反对不必要的生灵涂炭,对战争保持谨慎的态度。纵横家对战争的谨慎,表现在政治主张方面,就是对外交策略的运用。纵横家通过外交谋略,游说各国君主,离散或建立联盟,不战而屈人之兵,比之战争,手段更为高超。所以,纵横家们的这种“慎战”、“贬战”思想,对战争的频繁发生起到了遏制作用,对战国局势的平衡态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纵横家对局势产生影响的原因
纵观战国历史,游走于各国之间、奔走于君王之侧的多为善于纵横游说之人,他们以自己的能力左右着战国局势和走向。那么,他们能“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外交需求是契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关系复杂,或纵或横,各种联盟交错相继,一个国家的政策,已经不是内政这么简单了,不仅关系到本国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其他国家的安危。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除战争以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所增加,这就凸显出了外交的重要性。在战国七雄相互牵制的时代,各国的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其它国家帮助。在战时或者灾荒之时,更是需要有人去邻国求助,这便需要一批外交精英往来期间。纵横家熟谙游说之术,奔走于各国之间,是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他们顺应时代呼唤,挺身而出,历史的契机与需求,使纵横家得以影响战国。
(二)纵横家自身优势是内因。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原来的“西陲蛮夷”一跃而翘楚七国,各国在谨防秦国侵占同时,也开始对内进行改革。各国需要一批能革新之人,打破本国政治文化的束缚,效仿西秦,进行变革。百家之流如儒、墨、道、法,虽各有主张,但都存在自身的弱点,比如儒家的“仁、义”,比如墨家的“非攻”,这些都让君主的改革受到束缚。于是纵横家便成了最好的选择,他们在游说之时只谈利弊得失,注重目的而不注重手段,不受道德的约束。同时,君主和纵横家之间的关系也不受禁锢,君主认为纵横家之言符合自己利益的就采用,不符合便拒绝。同理,纵横家认为君主能使他的个人利益得到满足,就会辅佐君主,如果不能满足,就会选择离开。这就说明,纵横家和君主之间没有依附性和强制性,这也是纵横家能够施展本领原因之一。
(三)选官制度的缺失是外因。战国时期出于对人才的渴求,各国纷纷打破传统的世卿世禄制,继商鞅变法以军功受爵之后,士人们可以通过个人能力获得官职,所谓“食有劳而禄有功”。游说君主,展现自己的才能,成为士人获取职位的一个极好途径。无疑,纵横家在这一面是有着天然优势的。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选官制度的缺失。既然世卿世禄制被打破,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但很遗憾,世袭制度的糟粕不会在短时间内根除,世卿们可以忍受士人通过功劳而获得职位,却不能忍受所有士人都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官职而挤压世卿们的既得利益。所以,这给纵横家们减少了竞争对手。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纵横家以游说获官方式的出现,也是世卿世禄制向公开选官制度的一种过渡,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四)私学发展和百家争鸣是社会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盛,下层人士也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打破了等级限制,学术下移,开启了庶人心智。这些人不受正统思想的约束,所以更容易突破传统思维。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普及,也是使纵横家彪炳历史的一个原因。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儒家思想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所谓仁、义、礼、智、信还没有成为评价一个人的最终标准。百家争鸣局面使任何思想学术都有自身存在的空间,这也就为纵横家们的个人功利思想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人的理性思维在觉醒,士人们不甘沦为人下,要求打破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追求个人利益,要求施展抱负,力求凭借自己力量影响国家乃至时代。正如张彦修先生所说:“(纵横家)在观念上,以主体的姿态审视一切,高度自信,高度自尊,认为通过主观努力,能转祸为福,因败为胜,甚至可以战胜一切。在行为上,以主体的姿态投身于社会,积极进取,英勇无畏,精心设计,认真施谋。”正是因为纵横家受到的自我约束极小,才有条件将自己的能力放至最大。
(五)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是根本原因。纵横家之所以在战国能叱咤风云,其根本原因是战争没有停止,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我们反观西汉建立之后,纵横家的身影就逐渐消失了?其原因就在于,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统一的中央集权不允许各个地方势力之间进行交流了,帝王严防诸侯互相勾连,因此纵横家们的游说之术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也就在这之后,纵横家的身影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文化长河之中。所以说,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才是纵横家对战国局势造成影响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傅剑平.纵横家源起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3〕司马迁.史记[M].北京:线装书局,2006.
〔4〕林剑鸣.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顾炎武.日知录校注[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6〕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黄晖.新编诸子集成.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张彦修.纵横家新论[J].史学集刊,1999,(2).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