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
【摘要】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是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阵地,也是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要严把入口关,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注重教育关,筑牢党员干部思想教育防线;突出监督关,树立党员干部威信声望;做实惩处关,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关键词】党风廉政 村(社区) 问题 对策
为深入了解当前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现状,近期,XX区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村(社区)党员干部、基层群众进行调研,了解当前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情况、梳理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XX区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现状
(一)党风廉政建设总体评价
XX区村(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对所在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认为“好”的占比为71.27%,认为“较好”的占比为19.87%,认为“一般”的占比为5.9%,认为“差”的占比为2.96%,对其“不了解”的为0%。结果表明,XX区村(社区)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
(二)干部廉洁自律总体水平
全区村(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对所在村(社区)干部认为“廉洁”的占比为60.78%,基本廉洁的占比为28.67%,“不廉洁”的占比为10.55%,“不了解”的为0%。由此可见,XX区村(社区)干部廉洁自律总体情况是好的(廉洁和基本廉洁之和占比为89.45%),但仍有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不廉洁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八项规定出台前后对比
全区村(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认为八项规定出台后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好转很大”的占比为75.69%,“更加严重”的占比为7.45%,“基本没有变化”的占比为15.89%,“不了解”的占比为0.97%。由此看出,八项规定出台后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有了较大好转,但部分党员干部在守纪律讲规矩、作风建设、廉洁自律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四)党员干部问题线索举报情况
全区村(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对发现的村(社区)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线索选择“举报”的占比为29.11%,选择“涉及自己的利益才举报”的占比为58.76%,选择“不举报”的占比为12.13%。对其原因调查显示,“怕打击报复”的占比为62.19%,“碍于情面不举报”的占比为11.28%,“举报也不会查处”的占比为60.18%,“不知如何举报”的占比为3.45%,“与己无关”的占比为70.68%。由此可见,村(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中“好人主义”思想依然存在,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组织在党风廉政建设宣传以及保护举报人方面还做得不够,同时,对举报线索的查处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大。
二、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违纪违法时有发生
调研发现,在当前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选择“部分党员干部素质不高,存在违纪违法现象”的占比为59.87%,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的占比为60.41%。由此可见,在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个别村(社区)党员干部认为自己是“公推”、“海选”上来的,把村民自治当成了村委自治,只顾本位,不顾大局。一些党员干部不是为了党的事业当干部,而是利用职权为个人谋私利(调研中反映“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现象的占比为31.18%)。
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文化层次、年龄等的差异,导致思想政治素质不高。调研中,认为村(社区)党员干部“判断、认知和价值观扭曲”的占比为65.48%,认为“个别‘村官思想腐化堕落”的占比为39.18%,认为“村(社区)组织权力主体素质不高”的占比为78.07%。二是权力膨胀,观念变化。调研发现,認为“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的占比为70.11%,一些领域出现了较为突出的腐败问题(工程建设(堰塘坪)占比为80.11%、土地流转占比为29.48%、公款截留挪用占比为60.23%、强拆强占占比为20.44%)。
(二)制度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
调研发现,在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认为是“换届选举、民主决策、财务管理、政务公开等制度不健全,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占比为70.29%。在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村级财务处置、重大工程发包、土地流转资金使用等方面,由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相关的制度不够全面系统等,导致内部财物管理混乱。在村(社区)腐败人群方面,选择“村(社区)‘一把手”的占比为40.13%,选择“串案窝案”的占比为70.13%,选择“存在于极少数相关人”的占比为20.16%。
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制度执行监督缺乏有效性。调研发现,在村(社区)腐败的主要原因方面,选择“制度不健全”和“疏于管理”的分别占比为49.48%和78.46%。在村(社区)腐败的政治原因调查中,认为“农村基层组织权力配置不合理”的占比为23.48%,认为“农村基层组织权力监督不到位”的占比为60.48%,这表明一些制度在执行中缺少规范有效的。在村务公开方面,公开不及时、不到位甚至搞选择性公开等情况客观存在。二是工作落实不到位。在村(社区)腐败的社会原因调查中,认为是“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占比为9.6%,认为是“农村社会利益格局变化”的占比为19.87%,认为是“农村人情关系网的存在”的占比为86.41%。由于农村特殊的人际关系,导致部分村(社区)尽管制定了很多制度,但真正执行和落实到位的并不多。
(三)资金管理存在漏洞,惩处力度有待加强
调研发现,反映“对村(社区)公款截留挪用,通过虚报冒领、隐瞒实情等手段,直接或变相骗取涉农补助款”的占比为20.56%,反映“上级部门和单位截留专项资金用于支付‘账外账、发放奖金和补贴”的占比为23.78%,反映“把专项资金用于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占比为31.11%,认为“把国家下拨惠农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办公设备等”的占比为1.19%。这表明,当前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气正在逐步形成,但仍有部分党员干部铤而走险。
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资金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在村(社区)腐败问题的性质调研方面,选择“以权谋私的经济腐败”的占比为87.39%,选择“失职渎职”的占比为37.46%,选择“赌博”的占比为19.69%。事实表明,部分党员干部钻资金管理的空子,造成直接性的公款截留挪用、请客送礼和挥霍浪费。二是惩治力度有待加强。调研中,认为“对村(社区)干部腐败的惩治力度相对较弱”的占比为30.69%,认为“举报也不会查处”的占比为60.18%,认为“查处案件不得力,对某些违纪的人和事,长期得不到处理”的占比为19.48%。
三、加强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严把入口关,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一是坚持德才兼备、群众认可、注重实绩的原则,把有知识、有能力、靠得住、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社区)领导班子中。在村(社区)干部选拔过程中,要切实保障党员和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二是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创新选拔任用机制。选拔村(社区)干部,既要注重使用本村(社区)人员,又要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可以通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等方式,拓宽村(社区)干部队伍选拔渠道。注重从村(社区)后备干部、致富能手、返乡青年、退伍军人、外出经商人员、离退休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社区)干部,还可选派上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大中专毕业生、涉农科研人员等到村(社区)任职。
(二)注重教育关,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村(社区)干部的整体能力和素质。利用先进典型开展廉洁自律教育,通过学先进、查问题、找差距,形成廉政务实的良好氛围。利用违纪违法案件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村(社区)党员干部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校的教育功能,建立和完善村(社区)干部培训轮训的体制机制,形成区县、镇街、村(社区)三级培训网络。三是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功能,对村(社区)干部进行相应的现代远程技术操作培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功能,搭建更多培训平台。四是注重选送村(社区)干部到发达地区或先进村(社区)进行考察学习,不断拓宽村(社区)干部的视野,提升其治穷致富和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三)突出监督关,树立干部威信声望
一是建立健全村(社区)干部管理制度,如村务公开、三资管理、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实施量化考核。镇街党委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村(社区)干部任期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村(社区)干部的岗位职责,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并把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薪酬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强化监督,营造全民预防体系。强化村(社区)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切实按照《党内监督条例》规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强化镇街对村党支部和村居委会的监督,特别要加强村(社区)集体资金管理使用、村(社区)资源发包、土地征用和公益工程招标等方面的监管。建立“村(社区)监督委员会”,改变镇街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量不足的被动局面。
(四)做实惩处关,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一是实行干部问责制。对工作被动拖沓、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对群众反映强烈、能够解决的正当要求久拖不决和无正当理由、不能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重要工作任务等不作为行为进行严厉问责,延伸监督查处的触角,督促村(社区)干部转变工作作风。二是加大腐败案件查处力度。要坚决查处那些严重影响改革发展稳定、严重侵害群众权益的案件,通过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达到教育干部的目的。对群众上访和举报的各类信件要及时处理,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厉惩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基金項目:重庆市委党校课题(CQDX2015B-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