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伟霞
摘要:通过对广西1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乡)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辍学学生的性别比、生源地、学校类型、学生去向、家庭背景和父母态度、民族风俗等方面进行多层次的调查与分析,提出针对民族地区降低辍学率的对策。
关键词:辍学率;民族地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35-03
民族地区具有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条件差、教育事业落后和地理环境恶劣等特征。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教育面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务院决定从2004年起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从2005年始,对全区学生逐步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国家教育部认定广西实现“两基”目标。但是近年来,义务教育学生辍学率出现反弹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的具体情况如何,值得我们去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教育一直是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短板,调查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辍学现状显得极为重要,研究和分析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降低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提供对策,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二)研究内容
1.调查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旨在考察小学和初中两个不同阶段的辍学率情况,探寻辍学现象与学段的关联性。
2.调查辍学学生的性别比,考察辍学现象与性别的关联性。
3.调查辍学学生的生源地,比对城市、乡镇和农村不同地域学生辍学现象。
4.调查辍学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型,了解教育办学特色、教学质量等学校文化与辍学现象的关联性。
5.调查辍学学生去向,以劳动法规定的16岁劳动年龄为界线,考察辍学与打工劳动赚钱的关联性。
6.调查辍学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父母态度,考察辍学与个人及家庭的关联性。
7.调查民族地区的民族风俗,考察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现象与民族风俗的关联性。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着眼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县为研究层面进行规划研究思路,以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个案设计调研方案,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手段深入到民族社区、学校、教育部门,从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辍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成因,研究降低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辍学的对策,以提高民族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
(二)研究方法
1.采用实地调查法,深入民族生集中的学校、村落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和采集2012年至2014年这三年的数据。
2.采用问卷与访谈法,根据研究内容设计问卷、访谈提纲,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和数据。
3.采用文献法,到民族地区教育部门、学校查阅相关资料。
课题组于2014年7月—2015年4月以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县为面,调查包括龙胜各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罗城么佬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河池市东兰壮族自治县、八步区黄洞瑶族乡、昭平县仙廻瑶族乡、钟山县两安瑶族乡、蒙山县夏宜、长坪民族乡等1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乡)。以富川瑶族自治县为点,深入民族村落、学校、教育部门进行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涉及瑶族、苗族、壮族、侗族、么佬族、仡佬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
共发放调查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为95%。根据问卷反映的情况,课题组还对辍学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收集到大量的原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义务教育阶初中辍学率高于小学,中学近3年的辍学率呈上升趋势,小学近3年的辍学率呈下降趋势
统计结果表明辍学率与学段有一定关联。首先,初中辍学率高于小学,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1.51%、0.54%;其次,小学辍学率呈下降趋势,初中辍学率呈上升趋势,小学近三年辍学率分别为0.6%、0.53%、0.48%,初中辍学率分别为1.15%、1.6%、1.79%。可见,学段低,辍学率低;学段高,辍学率也高。
通过调查,分析小学辍学率低于初中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父母不需为小学生交杂费和书费。二是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很多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孩子为1-2个,孩子数量比以前大大减少。三是国家实施优惠政策,为农村小学生提供免费营养餐。四是家长态度转变,儿童在学校有老师管理,比辍学留在家里强。五是学校管理措施有力,教师积极进行家访做思想工作,劝辍学儿童回校读书。六是小学阶段的学业压力小,学生能顺利升学。
初中辍学率高于小学,经济条件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影响初中辍学的主要因素。国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免学生的杂费和书费,而且国家补助农村学校初中生每天3元生活费,寄宿制初中生另补助每天7元生活费。这样算来,非寄宿制农村初中生每天补助3元生活费,寄宿制农村初中生每天补助10元生活费,学校以饭票的方式发补助给学生。按照这样的免费义务教育和补助政策,农村学生的生活应该不算困难。
但是在这样的国家优惠政策下,初中辍学率仍存在,平均辍学率为1.51%,且近三年有上升趋势。学校上报给教育部门的辍学主要原因是学生厌学,表面上是由于学生自己本人不愿意学习造成的辍学,课题组更侧重于寻找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造成厌学而辍学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学生本人、社会、学校、教师、家庭等方面的原因。
(二)义务教育阶男生辍学率高于女生,小学近3年的男、女生辍学率差距较小,初中近3年的男、女生辍学率差距较大
辍学现象与性别有一定关联。首先,男生辍学率高于女生,小学、初中阶段男生辍学率分别为0.58%、0.63%,女生辍学率分别为0.42%、0.37%;其次,小学男、女生辍学率差距较小;初中男、女生辍学率差距较大。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男生辍学比例较高。
调查发现,小学男生辍学主要集中在5-6年级,初中男生辍学主要集中8-9年级,都集中在高年级。男生遇到的学业困境比女生大,辍学男生想更快走进社会挣钱。
(三)义务教育阶辍学学生主要集中在镇和乡村,乡村学生辍学率高于镇的学生
辍学率与生源地有一定关联。辍学学生主要集中在镇和乡村,生源地来自镇和乡村的比例分别为20%和78%;乡村学生辍学率高于镇的学生,高58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影响辍学率高低;教育资源越差,辍学率越高。乡村地域文化底蕴不高氛围不足、经济状况相对较低等因素也导致乡村的辍学率高。
(四)义务教育阶辍学学生所在的学校主要集中在镇和乡村,乡村学校的辍学率高于镇的学校
辍学现象与学校类型有一定关联。辍学学生所在的学校主要集中在镇和乡村,镇学校和乡村学校的辍学率分别为20%和78%;乡村学校的辍学率高于镇的学校,高58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办学有特色和教育质量较好的县城民族学校或县城普通学校,学生辍学率低。这些学校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教学质量高,奖励机制完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民族中学,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为特色,每学年开展民族活动艺术节,每周末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大缓解了紧张枯燥的学校生活,也有效减少了寄宿制学生周末出去闲逛和上网的机率。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向同类民族学校推广。
相对于县城学校,镇学校和乡村学校办学无明显特色,教育教学质量较差。这些学校除了硬件设施差,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之外,师资力量还很薄弱。如学科教师不均衡,图音体、地理、英语老师配备不足,教师年龄结构40岁以上的约占80%。由于学校离县城较远,待遇低,很难召到特岗教师,即使召到1-2个老师也留不住。校长没有招聘教师的人事权,人事都由教育局统一安排。有些校长无奈表示,他们的学校就像一个养老院,很多教师都等待退休,原来有几个教学好的年轻老师很快就被抽调到县城学校。可见,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也是辍学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义务教育阶辍学学生去向主要是外出打工,在家务农、在家闲着、随亲、结婚等去向占小部分比例
辍学现象与劳动赚钱有很大相关。学生辍学后去向主要是外出打工,占62%;在家务农、在家闲着、随亲、结婚等去向占小部分比例,总共占38%。
调查发现,辍学外出打工的学生受其往届辍学学生的影响,经亲戚、父母、同学、朋友介绍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收入大概每月2000-4000元,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他们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收入也不错。他们打工回来有的还善意嘲笑自己的老师经济收入也不比他们多。可见,社会的诱惑力和乡村教师的经济收入过低,间接地影响了辍学率的高低。
(六)义务教育阶辍学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大部分父母想关心孩子学习,但无暇顾及
辍学现象与家庭背景高度相关。大部分辍学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大多数外出打工,想关心孩子学习,但无暇顾及。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辍学学生的家长都在外地打工,无暇顾及孩子学业。等到孩子要辍学,他们的劝说也无用,只能任其发展。农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和留守儿童的现象在中国已存在多年,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一直还是影响辍学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七)义务教育阶辍学现象受民族风俗的一定影响,但关联性较小
民族地区辍学现象与民族风俗低相关。虽然民族地区较偏远的山区少数民族还保留自己的民族风俗,如瑶族和苗族的婚宴风俗,但多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差异不大,汉化程度较高。
四、建议与策略
(一)新建或恢复独立教学点,方便学生入学
撤点并校是我国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应对学生数量锐减、部分学校资源浪费、教育投入效率不高而制定的政策。经过十多年的事实证明,撤点并校政策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是造成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率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例如,一些长期关注义务教育发展状况的学者引用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有关数据,并运用辍学率计算公式进行核算后提出了“近四年来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的判断,认为上述情况是“大量撤并小学和教学点带来的严重后果”。教育部门与地方政府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调研出发,放慢撤点并校的步伐,新建或恢复原有的老百姓确实需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入学。对于偏远山区和资源匮乏的教学点,需要大力投入资金建校,改变教育理念滞后、课程设置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努力提高教学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待遇。
(二)采取针对性策略,促进学业困难学生发展
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视角,学业困难是指因学习者内在和外在因素导致的、暂时不能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的现象。针对不同学业困难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对于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邀请社会人士、校友介绍学习的意义、价值、案例,以激发学生学习意愿,开展持续性的学习活动。对于学习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设计学习效能手册,促进其增强自我效能感。对于由于学习资源不符合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而造成学业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种类与其学习风格、学习兴趣等优势相符的学习资源;定期分析学生学习资源使用情况,增补受学生欢迎、具有显著的提升学习成效作用的学习资源。
(三)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拨款,解决民族学生读书困难
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投入不足,校舍破陋、教学资源匮乏、教师待遇得不到保障,留不住好教师,吸引不了优秀的青年教师等问题。通过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预算,政府部门负责执行预算,提高对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拨款,大幅度提高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生活补助,解决学生读书困难,解决家长后顾之忧,能在一定程度留着学生。
(四)提高乡村学校教师收入,实行国家教育公务员制
教育的根本问题其实是教师问题,我国教师待遇低、素质不高,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待遇低,素质不高。根据木桶原理,如果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偏远落后地区教师待遇问题不解决,我国教育很难有根本改观。我国1993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然而,这一规定在很多地方都没有得到真正执行。
我国义务教育存在严重的地区、乡村和校际差异,国家希望通过教师轮换来缩小校际的差异,可教师轮换很难推进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收入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待遇基本一致,乡村学校教师的收入要高于城市教师的收入,这种收入体系让教师轮换有了现实可行的基础,由此推进教育公平。新加坡和韩国把教师列为国家教育公务员,在教师享有教育公务员的待遇同时,对其提出明确职责要求。只有真正解决教师问题,才能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只有提高乡村学校教师的收入,使其等于或高于城市教师的收入,实行国家教育公务员制,才能切实保障教师的待遇,同时规范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胡瑞文,朱曦.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我国小学辍学率的走势[J].上海教育科学,2013,(5):5-9.
[2]鲁子问.促进英语学习困难学生发展的途径[J].英语学习,2015,(1):25-27.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Dropout Rat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Ethnic Areas of Guangxi
GU Wei-xia
(HeZhou University,Hezhou,Guangxi 542899,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Guangxi 19 Minority Autonomous County (township) the drop out rate,drop out students' gender ratio,students,school type,the whereabouts of the students,family background and parental attitudes,ethnic customs were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aiming to minority areas to reduce the drop out rate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dropout rate;ethnic areas;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