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进菊 于博 李云捷 汤尚文
摘要:近几年,出现了大量本科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快体现自我价值的现象。通过食品工艺课程群的建设,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食品工艺;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69-02
近几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高校纷纷开展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食品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建设通常强调各门课程本身的独立性与完整性,而忽略了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叉综合,导致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效率降低[1]。因此,推动食品类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和改革势在必行。
一、食品工艺课程群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探索实施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该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目前,我校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食品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食品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检测分析、质量安全控制和产品技术研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近几年,出现了大量本科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快
的体现自我价值的现象,这主要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考核办法、教学手段和方法等[2-4]。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下,我们开设了食品工艺课程群,该群主要包括食品工艺原理、畜产品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学、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焙烤工艺学、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软饮料工艺学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园艺产品工艺学、农产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工艺学实验、食品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等课程,都是食品工艺类相关的课程,既包含了理论课程,又包含了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群中,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何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有效利用課时,如何有效的开展食品工艺学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使学生能够达到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食品工艺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
(一)研究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整合课程内容
由于理论课时的减少,各门课程的现有课时不足以讲授全部的内容,并且各门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复内容,因此,应充分研究食品工艺课程群中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少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如各课程中的共性理论部分主要放在食品工艺原理中,而其他的工艺类课程介绍到这部分内容时只需花几分钟进行简要介绍。这需要各门课程的老师之间相互协调沟通,将学生对食品工艺知识的学习作为一个整体,既要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又要保证授课时间真正用在该讲授的内容上。
为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对课程群中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各课程的学时数如下:食品工艺原理36学时,畜产品加工工艺学26学时,粮油加工学26学时,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36学时,焙烤工艺学26学时,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18学时,软饮料工艺学26学时,水产品加工工艺学26学时,园艺产品工艺学26学时,农产品加工工艺学36学时,食品工艺学实验18学时,食品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36学时,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36学时。在教学大纲的编写过程中,要把各门课程的老师召集起来,充分研究食品工艺课程群中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相互协调沟通,减少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
(二)实验类课程的建设
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把食品工艺学实验、发酵工艺学实验、焙烤工艺学实验等所有食品工艺类实验课程整合到一起,构建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由于食品工艺学实验课时只有18个课时,而承担了以前几门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开设设计型实验难度较大,而设计型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增加了专业综合实验。结合校企合作和三进活动,深入生产一线,明确实践性课程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实践性课程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目前实验教学往往采用“注入式”、“说教式”教学,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学生的探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研究设计实践性课程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另外,在专业综合实验上要引入设计型实验,模拟食品加工、开发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从实验的目的、实验所需要仪器的种类及数量、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设计型实验的实施,对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仪器的使用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受课时限制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掌握所有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的学习。通过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完善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以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课程教学方案、主教材、教学指导书、学生指导书、课件、习题集、试题库等,学生可登录相关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尊英,曾名湧,赵元晖,等.食品保藏与加工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70-171.
[2]高胜哲,张立峰.新形势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6,(2):109-110.
[3]蔡丽红,王锦旺,王丽丽.基于需求导向的“一研三实”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河北经贸大学旅游营销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6,(2):11-12.
[4]刘尊英,赵元晖,高昕,等.课程群建设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B):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