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萌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平均收入不断提升,群众对体育产业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同时,政府、资本和需求这“三驾马车”也将体育产业的发展推动到国家战略高度。在体育产业链上,各大公司都摩拳擦掌,而“互联网+”无疑是企业实现升级和转型的关键。各企业根据自身优势,以互联网为媒介,抓住发展的契机,引领着体育产业正式迈入“黄金时代”。
关键词 互联网+ 体育传媒 体育产业
一、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背景
2014年,《国务院46号文》发布以来,促进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发展就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融合更是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势。而在国务院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也可以看出,预计到2025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将达到4亿人以上,这其中55.1%的人未来有意向进入收费场馆进行体育运动,90%多的人员具有培训需求。由此可见,体育行业的市场空前广阔,依靠传统的体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庞大的用户需求。
二、体育媒体“阔气出手”, 开辟互联网直播新时代
体育赛事是每个体育平台必不可少的,而体育赛事其本身就是一项极具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竞技运动。因此,市场对体育赛事的强烈需求使得市场化运作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大。赛事直播从过去的赛事转播演变为独家直播,很显然是各平台向通过这些内容来吸引并聚合更多的用户,每一个用户同时也是其他体育产品的潜在用户。
对于这些平台而言,赛事直播已经超越了形式的存在,背后是一整套社群化运营的东西,这也是互联网+体育简单而直接的体现。
以乐视体育为例,乐视体育花“天价”购买版权,同时与体奥动力合作,获得2016和2017两个赛季中超联赛在中国大陆、港澳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独家新媒体转播权。这是乐视体育在女超、中超之后又拿到的一项国内重要的足球IP。标志着基于乐视的所有平台、终端和乐视体育,以及乐视体育旗下的章鱼TV和搜达足球,都将对中超联赛每赛季240场比赛全部实现高清网络直播。这不仅开辟了中超联赛转播新时代,同时也让数亿中国球迷和海外球迷能够随时随地收看到全程直播赛况,体验前所有未有的互动节目与实时数据分析。
乐视体育通过互联网创新突破了产业的传统瓶颈,基于(移动)互联网新平台探索中超联赛全球化传播和商业化创新的新路径,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示范性和革命性意义。
三、以运动APP为纽带,打造互联网健身新潮流
互联网+体育在当前对于大众而言,主要还是体现在全民健身方面。在我们的传统认识里,健身活动通常需要有特定的人群、固定的时间和足够活动的场地。但是由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人们未必能够轻松的在方便的时间里满足所有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健身人士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在“互联网+体育”的时代下,一系列的运动APP应运而生。在这些APP中,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健身的时间和场地,通过互联网迅速帮你找到陪你跑步、教你打球的人。同时为你推荐最适合的运动场地,实时记录你的数据,反馈到专业人士那儿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进一步的指导,实现线上线下有效的沟通。另外一点,在这些运动APP中,普遍都带有社交功能。能够在健身的同时和客户端里更广范围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心得,接触更多的新式健身项目,无形中也提升了自己对健身的兴趣。
现代人们追求的便捷、个性化的消费是新的发展趋势,而运动APP的诸多功能也正适合了这些要求,将体育产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挖掘出体育产业的更大潜力。
四、在互联网时代下,追逐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
从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来看,“创新”将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流。现如今的消费市场,人们都在追求突破,剑走偏锋,为求在市场中分得最大利益的一杯羹。互联网+体育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也在进行技术革新,突破传统的商业模式,确立自己独特的明确的产业形式,创新体育客户端,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体验。
另一方面,人们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同时就会更加追求精神享受,所以在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上,服务理念也是需要提升。将现有的体育资源最优配置,合理人性化的组织体育活动。以体育元素为指导,体育组织为关键,产品服务为重点,构建新型体育产业形态。同时,实时关注客户端用户的反馈信息,切实掌握第一手的需求资源,明确目前消费人群的主导消费方向,构建稳定的盈利方式和商业模式。将体育产业市场细分,关注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以及电子竞技、极限运动等,拓宽体育产业领域。最后,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大力扶持下,构建起学校、市场、企业协同发展的体育产业链条。
在互联网思维普遍渗透的背景下,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与体育文化的迅猛发展,体育产业与经济领域不断走向深度融合,呈现出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利好的政策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中国体育产业将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将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很新、很重要的时期,体育与互联网之间更多的融合,也将会成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历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4:(4-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Z].2010-03-24.
[3] 余兰在.体育产业经济学研究[M].西南财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