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军
【摘 要】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法制配套措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部分权力的下放,容易产生部分权力的失控,导致腐败的进一步蔓延。社会在转型发展的同时也给腐败的滋生、蔓延、泛滥提供了土壤和空间,所有的腐败行为都是个人或集团利益扩大化的结果。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城市;腐败
一、利益的形成和分化
英国二战时期的首相丘吉尔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丘吉尔一语道破了人本性中的逐利性质。
人类自进入私有制以来,人类的各种行为无不渗透着逐利的性质,注重物质利益的享受,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始终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目的就是为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一味的逐利,并且是违背社会公平的逐利行为,就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违背了社会法制。可见,以利益导向为中心的原动力系统和利益分化是腐败滋生的经济根源。
二、转型时期公共权力的扩大化和对公共权力失去制约
(一)“官商勾结”是社会转型时期腐败泛滥的主体
首先,一些具有敏锐“财富嗅觉”人和集团,看到了中国巨大的财富价值,他们为了最快和最大限度地获取财富利益,少数有钱人和少数有权人,建立了经济上的利益共同体,结成联盟,进行有效地权钱对接,获取各自的最大化利益。
其次,一些“先知”,看到了在社会转型初期,法制的不健全,市场经济监管的漏洞,所以很多人就开始所谓的不按“牌理”出牌,打政策擦边球,开始了初期的血腥的“原始资本积累”。
第三,国内某些地方或某些部门的实际掌权者,利用手中公权结成利益同盟,形成牢固的利益链,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利用手中职权,打造腐败利益联盟,在本地区或本部门形成权力阶层,腐败阶层。
(二)“第一把手绝对真理,第二把手相对真理,第三把手没有真理”使得位高权重的一把手成为腐败的重要成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走上了快车道,各地经济迅速发展,招商引资如火如荼,无论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城市、内陆城市、地级市还是乡镇都快速地发展起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人口涌入沿海或经济发达城市,造成了土地的相对紧缺,直接掌握土地分配的一些部门“一把手”官员,利用手中现有权力,在土地批复当中获取巨额利润,房地产商也能通过权钱交易的形式,迅速地完成庞大原始资本的积累。各种经济和权力腐败都围绕着“一把手”展开。
(三)“先腐带动后腐,最后形成共同腐败”。腐败的利益集团的形成,使得反腐难度加大
随着经济的大发展,权力渗透的经济领域也逐步的增多,过去是单一的计划经济,经济体之间没有太多的业务往来,权力对于经济的支配也显得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使得经济体之间的活动和交流频繁起来,相同类经济领域内部有交流,不同类经济领域内部也互相交流,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显得异常的频繁,这也为掌权者的腐败提供了契机。各地域、各领域、各部门之间的实际掌权者运用手中的权力互相“交流”,他们成为体制内的权力腐败团伙,腐败分子把公共权力视为特殊商品,用以换取私人利益,权力换取的利益越多,说明权力的含金量越大,那么所能造成的腐败损失也就越大。
三、市场经济催化下,信仰和价值观缺失变异
在社会转型前,那时的中国人民朴实,勤劳,坚信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是最正确的,自己的国家是最繁荣最昌盛的,人民沉浸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人生奋斗中,对最高领导人的无限崇拜,崇拜领导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自己始终追随的领导人的思想和脚印,对他所倡导的一切都深信不疑,在那样一个共同贫穷的时代,艰苦朴素、克己奉公、任劳任怨、大公无私成为那个时代的价值观。
社会转型以来,我们国家的公民的基本价值观变成了“一切向‘钱看”。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全民追富的思想下,个人付出直接与个人财富挂钩,财富成为衡量人们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人们通过竞争获取个人最大化利益,改革造成了利益的分化。
四、法制不健全、不完善
中国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叫张乖崖,在崇阳担任县令,一天,一个管仓库的库吏从仓库里出来,县令顺手将一文铜币丢进自己的口袋里,经追问盘查,库吏承认铜币是从仓库里偷出来的。县令下令拷打。库吏不服:“就这么一个铜钱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县令不听则已,一听,响起当时的风气之坏,决定从重惩罚。于是,提笔批到:“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当即下令将库吏斩首。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大的腐败往往来源于日积月累,二是对待腐败必须要从重处罚。惩罚是对付违法行为,犯罪行为,腐败行为的最重要手段。“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赏务速而有劝,罚务速而有惩。”在社会转型期,腐败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就要努力将腐败扼杀在摇篮里,惩罚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很是重要。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容易造成地方腐败主要是由利益的形成、对公共权力失去制约力、信仰和价值观的缺失变异及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造成的。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著,丰俊功译:《政府论》。
[2]〔美〕阿诺德·J·海登海默:《腐败的面貌:以比较眼光进行的探索》,《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年第3期。
[3]曹忠良、田凯:《寻找根治一把手腐败的良方》,《检察日报》2004年2月17日。
[4]刘鑫、朱启友:《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5]祝福恩、曹伟:《腐败的界定及反腐倡廉的经济学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6]〔美〕阿诺德·J·海登海默:《对腐败性质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谷宇:《新时期中国腐败治理中的五大问题解析》,《岭南学刊》2009年第5期。
[8]〔美〕乔治·霍兰·萨拜因著,成葵阳、崔妙因译:《政治学说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9]陆彩鸣:《以“零容忍”对待腐败现》象,解放日报,2007年1月15日。
[10]王世洲、刘淑珺:《零容忍政策探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著,王江、程文浩译:《腐败与政府》,新华出版社, 2000年版。
[12]何增科:《转型时期中国腐败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