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6-05-14 12:10张冰清
文教资料 2016年5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实践

张冰清

摘 要: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大大增强本科生教学的灵活性,是大学本科生教育时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不少大学相继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这项制度的实施对本科生的教育和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工作,对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具体实施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实践 人才培养

一、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的背景及必要性

1.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的背景。

导师制是指“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①。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由英国的牛津大学首推,几个世纪以来,导师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经过不断发展与完善,导师制实现了由研究生到本科生的运用推广,形成了本科生导师制。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造诣深厚、品学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及心理等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②。

近年来,我国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知名高校已在本科生教育中试行导师制,在促进高等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各高校学业导师制推行的不断深入,导师制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也随之暴露出来,需要我们规范导师制的建立与实行,对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使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我国社会建设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2.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

新时期,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进步,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乃至世界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大大提高,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已经成为现在高校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学业导师制作为一个专业指导、帮助和教育学生实现这些专业要求和综合能力的平台,以其自身特点很好地顺应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是我们落实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本科生导师制的宗旨是强化教学质量、优化模块教学、加强师生沟通、促进个性化发展③。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普通课堂教学的课后补充,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将所学的知识和科研实训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专业素养。此外,各种科研项目的实践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灌输教育模式,体现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导师指导下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第二,是开展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多种多样。现代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个体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教师的工作越来越充满多样化的创造需要。本科生导师制将过去局限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向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④。

第三,教师自身知识体系完善与能力自主发展的需要。本科生导师制对导师职责的规定和要求,就决定了导师作为教育的主体自身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必须处于高水平。导师要在本学科的专业上拥有十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具备指导学生专业发展的能力。在这种制度下导师们需要不断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扩充知识体系,强化自主发展能力。

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高校学业导师制的不断深入实践,学业导师制在推行个性化专业化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本科生导师制自身的独特性和推行过程中各类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师生比低,导师资源稀缺。近年来,西方著名高校“小班讨论制”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受到关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如哈佛的师生比为1∶7,耶鲁大学的师生比1:6,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师生比更是达到了1:3,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实际上部分学校的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中国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若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就需要借鉴西方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在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改善师生比,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的切实帮助。

第二,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现有的本科生导师制在两个方面需要完善。一是缺乏相应的考核监督制度。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往往具有很大随意性和不固定性,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导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和责任意识来支撑,导师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二是实施效果缺乏有效评价和激励措施。本科生导师在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工作量认定,学校对导师工作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没有明确清晰的规定和评价制度,造成导师工作不够规范,受主观意愿影响较大,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第三,导师制模式多样,角色定位不明确。本科生导师制在学校的发展下衍生出学业导师制、心理导师制、生活导师制和职业规划导师制等多种模式。本科生学业导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学业、科研方面的研究,还承担着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的职责,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存在一些交叉或重叠,学生和教师对导师这种角色的定位和工作内容认识不清。

2.导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导师对本科生导师制执行不力,具有较大随意性。导师一般由本专业的专业课任课老师担任,大多数任课老师除了授课工作还有科研任务,有的老师或是缺乏责任心,对导师制工作不够重视;或是教学科研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对导师制的工作;或是对导师制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存在偏差,局限于对学生专业研究方向的选择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很少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交流……

此外,导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导师们在指导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大,工作不够规范,受导师自身教学能力和素质影响较大。

第二,导师对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不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大部分教师接触不久,面对刚进入大学、处于成长转型期的本科生,除了学业、思想、心理和生活等方面都需要导师帮助,很多教师对导师的责任与义务不够清楚,对工作内容不甚了解,对于指导方式亦感觉比较茫然。有些导师将本科生导师制理解为定期与学生见个面,交流内容也很单一,就是做做实验或要求看几本书。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双方缺少深入交流,形成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层面上的宣传不够,学校也没有给学生解释其在本科生导师制中的角色定位,因此大多数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不够了解,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不清楚导师制的运行和导师的工作职责,因此很多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有的学生从来不主动联系导师,有的学生则是遇到问题了才知道向导师寻求帮助,还有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导师制的作用,在导师进行指导活动时没有抱有一种认真的学习态度,无法真正受益。

三、本科生导师制度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尚在发展初期的导学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拓宽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与新思路,顺应了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但是如何协调学校、导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工作,调动导师导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在制度上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成效,针对出现的问题,应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在此,笔者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以供商讨。

1.高校应全面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第一,学校方面要扩大导师群体,严格控制师生比。面对低师生比的困境,高校在选择导师时可以引入学业导师多元化思想。导师多元化是指“学校和学院在遴选导师过程中应该尽量扩大导师的遴选面,而不是拘泥于校内有限的教师资源,社会中在各行各业有成就的人士都可以作为导师的遴选对象”⑤。从更广泛的范围遴选导师,如企业中管理者、政府官员、有成就的校友等都可以被选作相应专业的导师,使学生可以更早地接触专业领域的实用技能和技术,也可以降低学校的运行成本,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教师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学校应对导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一些资历较深的导师可以适当减少其工作任务,减少其所带的本科生人数,主要指导高年级学生的专业科研研究,保证培养质量;对于新聘用的青年教师要敢于起用。青年教师相对于老教师精力充沛,工作积极性高,可以适当多分配一些学生,可以指导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生活,一方面可以缓解导师资源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新教师的成长。

第二,学校应完善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首先,要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成立本科生导师制领导小组,将导师自评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对于导师的指导要认定工作量,使导师制评价有章可循。其次,制定相关的绩效评价标准。将导师工作成就与教师的评聘和工作津贴相挂钩,每年对优秀导师进行表扬和嘉奖,提高导师的积极性。再次,学校要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制度确定下来。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对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有很大作用,作为初期发展阶段的一项制度,对其存在的问题要逐步解决,不能朝令夕改,只有坚持在发展中完善,才能使本科生导师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2.导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意识。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学业导师要意识到自己身上承担的重大责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对自己指导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有充分了解,主动学习学校的相关文件规定,了解自身的职责,对自己的工作范围有一个规划,将行动落到实处。

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很大不同,本科生导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学术上的指导,还要多和学生交流,为他们解答职业规划、方向选择、人际关系等,因此,导师们不仅要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有明确规划,更要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可能的就业岗位、就业前景、相关的心理知识有一定了解,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要注意丰富性和多样性。能够合理分配科研、教学和导师制之间的时间,与学生有固定的面对面的交流,指导的形式也不仅仅是电子邮件或者课堂等形式,还应该有丰富的实践、科研项目等形式的导学。

3.学生要端正态度,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

本科生导师制对于高校本科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除了专业课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校配备的学业导师相当于给了学生一位学术和生活上的领路人。学生应该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向导师请教,对导师的教导和付出怀有一种尊重和感激的情感,明确自己作为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在与导师的互动中,学生一要做到和导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导师一般身兼多种身份,工作繁忙,学生应该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在合适的时间与导师取得联系,用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向老师学习知识,定期反映学习状况和生活状态,与导师保持一种亲密的良师益友的关系。二要在学业上积极上进,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有一个好的规划。在与导师交流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使交流有一定的学业发展方向及具体的话题和内容,以便导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优补短。

四、结语

作为一种尚在发展初期的人才培养制度,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对促进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等方面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虽然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实际施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笔者相信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将会不断完善,并融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当中,不断增强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词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②郑翔.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6).

③胡守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④哈书菊.高等院校学业导师制的建立与完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7-8.

⑤邢泽晶.本科学业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7,VOL29.

参考文献:

[1]钱红梅.学生成长导师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VOL22(1).

[3]孙旭红.浅议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J].中国高校狮师资研究,2014(4).

[4]哈书菊.高等院校学业导师制的建立与完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7-8.

[5]徐礼志.学业导师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0).

[6]董秀娜.大学生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2).

[7]戴长雷,孙思淼.大学生学业导师导学方法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实践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