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精神赡养方面重申家庭成员“常回家看看”的规定。如果子女等家庭成员拒不探望老人,老人可以提起诉讼,要求他们履行探望的义务。如果当事人拒不执行这一生效判决,相关信息将会归入信用平台,对当事人的工作与生活都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道德评价、社会调解不起作用,司法作为最后的兜底手段,无奈的次优选择之下,对于拒不执行判决的不孝子女,有必要给予强有力的惩戒,真正使得法治功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不乏尝试,如今年1月,江苏沭阳法院便将2名拒不执行养老诉讼执行人,比照“老赖”列入“失信人名单”予以惩戒,信用约束用来治孝。上海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中,明确提出不执行判决的将归入信用平台,遵循的也是这一思路。
“以信治孝”作为“以法治孝”的补充,有利于发挥惩戒的合力。如,法院的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制度,列入“黑名单”包括乘坐飞机、高铁等在内的高消费将被限制,并且不能贷款,经商办企业不能注册等等,对“老赖”有很大的震慑作用,拒不还债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根治。尽管,这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制度不完全适用于惩戒不孝,不能简单借来治孝,但信用惩戒的原理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不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好,又如何会恪守社会诚信?所以,“以信治孝”无论基于情还是法,都是不错的选择。
“以信治孝”作为“以法治孝”的延伸,还期待司法立足于实践,探索完善司法强制与信用约束相结合的具体机制,真正有效管用。(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