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凤仙
【摘 要】通过分析课堂小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有效的优化策略。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要合理组编小组,以“研学导学”的方式促进小组学习,正确选择学习内容,创设合作氛围,关注合作学习过程和有效评价学习结果,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从形式走向实质。
【关键词】小组合作;品德课程;问题;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它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是21世纪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即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既是操作问题,又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研究。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一、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每一课都设置了“小辩论”“小讨论”“说一说”等栏目,表现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非常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重形式,轻实质”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摆设。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追求课堂活跃。不少教师为追求教学形式与方法上的翻新,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常常会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课堂里虽然出现了热烈讨论的气氛,但效果不佳;二是选题不当。这样的合作不切实际,不合时宜,更没有效果。“重主体,轻指导”使小组合作学习迷失方向。究其原因是由于合作学习小组组织不规范,按座位就近随意成组,组员没有相应的分工,没有负起相应的职责;教师没有担当起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没有在合理组织、有效指导、积极参与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
教师必须切实解决上述问题,真正使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有效服务于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 合理组编合作小组,让合作小组成为学习共同体
如何建立小组,关系到小组合作的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合作的意义、要求、方式、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建立起互帮互学、团结友爱的小集体,使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如果让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1)女生组和男生组,那么男、女生兴趣特长就不能互补。(2)优生组和学困生组,那么学困生组必然成为常败组,从而失去共同讨论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合作小组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合理核定小组数及各小组人数。比如教材中“说一说”“小辩论”等栏目,都是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具有探讨价值。因此,合作讨论时,组内人数太少,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人数太多,受课堂时间限制不能做到人人参与,畅所欲言。所以,每组应以4-6人为宜。其次注意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分组时,确保优、中、差搭配,“组内异质、组际同质”。这样,各小组的水平相近,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公平地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通过研学案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研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摒弃过去老师“讲”,学生“听”式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首先,提前1-2天把研学案发到各小组手中,让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研学案里要求自学完成的部分内容,在上课时先由各小组交叉检查预习情况;然后,由各小组自由派代表按指定的任务来展示本小组预习的结果,并由其他小组的成员点评。这个环节一般为5-7分钟。此环节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保证团队里每个成员都要自觉去预习。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都是要围绕着导学案提出的合作探究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展示—异组交叉点评的步骤进行,整个课堂基本都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获得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到的是引导、点拨、解疑的作用。通过研学案导学,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正确选择合作学习内容,使小组合作体现最大价值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这是因为提出一个有讨论价值又非常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需要深思熟虑,统筹安排。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设置好合作学习的起步平台,注意选择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合作学习价值的内容。通过讨论,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对讨论的问题形成共识。
4. 创设合作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组合作学习之“米”,就是学生对合作学习问题的个人见解及探究欲望,而个人见解及探究欲望的产生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注意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5. 关注合作学习过程,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个性差异很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少问题。因此,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参与其中,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关注讨论的内容。如某组讨论出色,就应该及时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集体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某组如果出现冷场,应该及时救场,适当给予提示。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完成等量任务。教师在肯定优生精彩表现的同时,也要提醒优生听听其他成员的意见,鼓励学困生多开口说话,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今后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中来。这样,让每个小组根据相应规则,平等地享受发言的权利。
6. 客观评价学习结果,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
以小组学习目标达成作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主要依据。在评价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将评价的重心落在激励小组集体合作上,表扬学习小组的合作默契、小组讨论中的奇思妙想。为了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还应关注学生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促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享受分组后合作学习的成果和乐趣,在学习共同体充分发展个人的智慧和潜能。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