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下《挪威的森林》中直子形象

2016-05-14 16:43王小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内容摘要:从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角度下的晕轮效应角度入手,分析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君对初恋情人直子的爱恋。具体表现为:从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着手,分析渡边君眼中直子形象的变化;知觉的整体性和内隐的人格特征,引导渡边发现直子身上的美,忽视直子身上的缺陷;循环证实则导致渡边一向的自卑,并促使其爱情转移。认为,在晕轮效应的社会认知影响下,个体做出的反应,不论对自身还是他人、甚至群体都具有多方面影响。

关键词:晕轮效应 《挪威的森林》 直子形象

晕轮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指在人际交往中,主体对他人某些方面印象突出,而忽视了认知对象其他方面的特点和品质,起到了类似晕轮①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对整个人的认识与评价。[1]晕轮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2],但运用恰当,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晕轮效应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上,因而对晕轮效应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经济学和心理学方面,文学上则鲜有涉及。文学作为一门反映人与社会的艺术,从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层面,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认知,书中描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作者社会认知的间接体现。晕轮效应作为一个社会认知层面的理论,用来分析小说等文学形式,具有可行性。本文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入手,用晕轮效应相关原理分析渡边君眼中的直子形象。

回忆与现在:渡边眼中的直子形象

《挪威的森林》采用全知视角,以渡边的回忆为线索,讲述了主人公青年时期的恋爱经历。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在回忆与当下两条时间线索中,渡边对直子的形象有不同阐述。具体处理上,渡边眼中的完美直子形象通过主人公回忆往事的方式讲出,现在眼中的直子形象,则是通过渡边作为当下的人对过去的审视及反思而写出。

其实,笼统地说渡边恋爱中的直子形象是完美的也不大准确。渡边眼中的直子形象,有一个变化过程,即恋爱前眼中的直子与恋爱中的直子形象有区别。恋爱前,直子是渡边好朋友木月的青梅竹马,那时她活泼好动,思想活跃,长得饱满圆润,充满生机却又不失高雅。渡边虽然喜爱直子这样的姑娘,但是却没有想过要与这样的女孩结合。“直子领来的女生尽管可爱,但对我却太高雅了……直子领来的女孩儿那招人喜爱的头脑中到底在想什么,我实在莫名其妙。估计她们对我也同样莫名其妙。”[3]其实,直子身边的姑娘,大多是与直子有着类似点的女孩,渡边与这些女孩子之间沟通存在障碍,与直子也鲜少单独相处,几乎没有什么交流。木月葬礼后大约两周,渡边与直子因一点小事见面,事情谈完后,也就不知道讲什么了,渡边“搜刮了几个话题向她搭话,但总是半途而废”[4],渡边与直子之间,缺少默契。这时的直子,美是美了,但对于渡边而言,也只是如展览馆里的名画一样,只止于欣赏。

渡边对直子印象越来越好,以致于后来发展成只看到她身上的优点而完全没有注意到直子身上缺点的晕轮效应,与受近因效应影响不无关系。所谓近因效应,是指近期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有强烈影响,多出现于间断性信息的呈现中。[5]可以看出,近因效应使人关注近期刺激物的影响而忽视之前的印象。渡边对直子印象的转折点,发生在木月死后的第二年。那是一次意外的相遇,渡边与直子在中央线电车里碰到,之后一起在四谷站下车,沿着铁路边上的土堰走去。渡边走在直子身后,与她保持一米远的距离。这时渡边眼中的直子,与一年前的她完全换了模样,“原先别具风韵的丰满脸颊几乎平平的了。脖颈也一下细弱好多。但她这种瘦削,看上去非常自然而娴雅。简直就像在某个狭长的场所呆过后,形体自行纤细起来一样。而且,直子要比我以前印象中的漂亮。”[6]可以说,这次相遇对渡边的爱情产生了决定影响,不光直子的身材脸蛋完美无暇,连手臂上的汗毛都是金黄可爱的,洗过很多次的运动衫,在渡边眼里,也是“颜色褪得恰到好处”,变得可爱起来。

这以后,受晕轮效应影响,直子在渡边心目中的形象变得完美起来,渡边对直子也爱得越来越深。恋爱中渡边眼中的直子,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漂亮,美得刚刚好;温柔善良,没心机; 笑容甜美,连悲伤的眼神都充满了诱惑;体贴入微,关爱他人……而渡边从当下角度阐述的直子,整体而言是正面的,但身上不乏小缺点:太过悲观,而这种悲观很有感染力,以致于周围的人都跟着悲观起来;缺乏安全感,总希望在他人身上找到依靠,而忘了将自己变得强大;有自私的一面,希望渡边君能记住她,希望得到渡边的爱,而自己这方面缺乏主动;对底层民众存在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同情他们,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一些行为感到可笑。恋爱中的渡边,受晕轮效应影响,完全忽视直子身上的缺点,可以说,直子的一切都是完美无暇的,就连直子不能像正常女人那样拥有成年人的性爱,在渡边看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不论渡边回忆中的直子还是渡边当下冷静审视的直子,其实质都是作者对直子形象的阐述。而作者与渡边的男性同构,使文本中的两种印象得以统一起来。因此,当晕轮效应失效后,渡边对直子的认识,转向了作者站在旁观者角度、通过渡边之口描述的直子形象。直子在渡边眼中的形象,虽不再完美,但也正因如此,变得更加饱满真实。

知觉整体性、内隐人格理论与渡边眼中的直子形象

晕轮效应的形成,与知觉主体的知觉特征整体性有关。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不是简单地将知觉对象的每个特征简单累积,而是从总体上进行考量。此外,晕轮效应的形成,也与知觉对象的人格特征相联系。内隐人格则是造成晕轮效应的重要原因。渡边恋爱中知觉的直子,是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而渡边的内隐人格则导致渡边将自身所拥有的对社会的认识,投射到直子身上,从而使直子的形象完美起来。

1.渡边对直子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当被投射到他人眼中时,也往往是作为整体被感知的。而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知觉主体熟悉知觉对象前。渡边知觉直子,主要是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体现在渡边还不熟悉直子、爱上直子之前,也体现在恋爱后。渡边与直子相识,完全是因为好朋友木月的缘故。渡边与直子在木月自杀之前,没有单独相处过,他在回忆到这段往事时,也鲜少提及直子的形象,只是通过谈论直子朋友和谈及后来的直子时,不经意间涉及。那时渡边眼中的直子,只能用一些笼统的词语形容——开朗活泼、大方高雅,而这些词语,很明显的是对一个人整体印象的概括。恋爱中的渡边,对直子的印象仍然是整体上的。从中央线电车相遇后,渡边越来越爱直子,两人时不时一起逛街玩耍,应该说,渡边是很了解直子的各方面特性的,但书中很少提到渡边对直子细节上的回忆,更多的是倾向于将直子各方面特征组合起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直子住进疗养院后,渡边每每想到直子,都是她的完美形体和她身上焕发出的温柔气息,以及说话时整个人散发出的吸引力。渡边去疗养院看直子。夜间,直子梦游,在渡边床沿退去身上仅有的睡衣。渡边就着月光,看到直子的每一寸肌肤散发出光泽,胴体在月光下静美柔和,整个就像刚降生不久的崭新肉体,完美无暇。这时,他联想到第一次与直子睡觉时直子的身段,当时的直子总给人一种未经驯化的印象,与而今直子完美体态形成对比。可见,不论是渡边知觉中生硬的直子形体还是直子完美无暇的胴体,都是主人公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当部分组成整体并为人知觉时,某些部分的特征就被忽略,如果组合成的整体能给人一种美好印象,有缺点的部分也就不易被知觉。渡边心目中的直子,也因而愈发完美。

2.内隐人格理论与渡边知觉的直子

所谓内隐人格理论,是指人们将多重人格特质归入同一类的一种图式②。[7]简单地说,就是知觉主体根据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将某一类型的特质归为某一特定人或人群之下。它是知觉主体利用自身知识经验,填补对知觉对象认识上的不足。例如,当我们接触一个人,发现他很善良,则会下意识地认为知觉对象也很大方,而长得美丽漂亮的人通常会认为他们也有很好的内在修养。恋爱中的渡边,对直子进行了人格上的填补空白。渡边与直子在中央线电车相遇的那次,渡边知觉到的直子一改先前活泼开朗的性格,变得内敛娴静起来,而直子身上散发出的女性美丽更是让渡边着了迷,以致他紧跟在直子身后走了很长的路才发现自己身在何方。渡边一直以为直子是娇弱的,此刻才发现她体力很好。虽然如此,但以后渡边每每想起直子,还是只记得直子那副娇嫩的瘦弱摸样。更因为直子的娇弱,渡边到后来还是觉得直子内敛害羞,但事实上,连直子自己都坦言,在性方面,她很开放(虽然身体上有某种不和谐)。

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在对直子的这些印象图式形成后,渡边不断接触直子时,往往倾向于接受那些与图式一致的信息,例如,当看到直子温柔地摸摸头上发卡时,那种害羞的神态立即被渡边接收,并在脑海中印证之前对直子形成的印象。然后,当面对信息缺失时,渡边主动补足一些与之前形成的图式相一致的信息进去,也就是说,渡边根据自身的内隐人格理论去认识直子。比如,渡边第一次与直子睡觉后,发现直子是处女,感到很不可思议,这就说明,渡边在这之前,脑海中已经帮直子补足了非少女身份的信息。而当直子每次写信给他,没有明确表明爱意时,渡边感到非常沮丧,以为直子不爱他,而只是把他当成木月的替代品。最后,由于渡边不愿意丢弃和修改之前对直子的印象图式,所以,当他发现直子身上一些与自己原先知觉到的不一样的信息时,倾向于忽略这些不一致的图式而仍然选择相信原来的信息,坚持原先知觉和填补后的直子形象。所以,当她发现直子身体没想象中的弱小后,仍然坚持原先的看法,认为直子是娇弱的。

知觉的整体性和渡边的内隐人格,引导渡边在知觉直子时,倾向于接受直子身上的优点,而忽视其缺点,这就导致了认识上的片面性,也就是以偏概全。而正是这种以偏概全的晕轮效应,让渡边深信自己深爱着直子,以致在爱情转移的初期,主人公都没有意识到内心情感的变化。

晕轮效应的失效:渡边爱情转移

因图式造成的社会知觉片面性和因此形成的晕轮效应,虽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如果外在条件长时间刺激,加上认识主体有意识的克制和努力,可以得到减弱或克服。也就是说,晕轮效应虽然稳固,但也有可能失效。渡边在外在条件和不断调整主观认识下,对直子的晕轮效应失效,实现了爱情的转移。外在条件主要来自绿子,而主观上则是渡边受到循环机制心理的影响。

渡边认识了绿子后,被她的美貌和活泼开朗吸引,而这种活泼开朗、充满生机的活生生的年轻姑娘,与直子性格压抑、没有正常的性机能形成鲜明对比,外在条件的刺激,使渡边意识到生命中还有其他的美好,原先对直子的爱被分散;渡边一直以为直子把自己当成了木月的替代品,而他的这一想法从未对直子提起,直子反复无常的态度,使渡边以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证实”,这种循环证实的心理机制,最终激发了晕轮效应的失效。

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给主人公渡边安排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结局——直子死了,渡边与自己相爱的绿子走到一起。其实,文章的开篇不久,读者就能感受到渡边与直子不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这除了与绿子的出现有关外,最重要的,是主人公渡边时不时的那句“悲哀得难以自禁”、“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的”给读者的提示。通读全文,不难发现,直子对渡边是有爱的,只不过,她爱得太深沉,也太自我克制,或者是,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自己爱上了木月之外的渡边,但旁观者清,与两人要好的玲子发现了直子对渡边的这份爱意。接近尾声时,玲子回信给渡边,告诉他先不要将他爱上绿子的事情告诉直子,因为她担心直子听说后病情会加重,还说“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8]。得知渡边爱上了其他姑娘,直子会很伤心,甚至可能影响病情,可见,直子是爱渡边的。更有利的证据是,直子有生以来唯一一次的性欲,是渡边激发的,而这之前,她深爱着的木月都不能激起她女性的欲望。但无论直子多爱渡边,同从到尾,她都没有对渡边说一个“爱”字,这种太过隐晦的爱,渡边没有察觉,以至于他以为自己一直都是单方面付出。直子死后,渡边极度悲伤,他跑去旅游,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心情仍然没有任何好转,在房间里,想起了木月,“你终于把直子弄到手!也罢,她原本就是属于你的。说到底,恐怕那里才是她应去的地方”[9]。直到直子死后,他都没能明白直子对他的爱,反而用悲伤地腔调告诫自己,直子始终只爱木月,她的死,仿佛都是追随木月而去。直子生时,渡边的这种悲哀一次次回馈给直子,直子有所警觉,更进一步隐藏对渡边的爱意,这种隐藏后的冷漠再回馈给渡边,循环往复,最终,渡边的爱情转移了。

《挪威的森林》从头到尾给人一种颓废之感,就算是活泼开朗的绿子,也有好多处描写到她的伤心事,而作品中时时贯穿的死亡事件更让故事笼罩在哀伤之中。作品围绕渡边的爱情经历,通过回忆的方式,给读者展现了两段难忘的爱情。就渡边对直子的爱情而言,充满了无奈之感。受社会认知晕轮效应的影响,渡边爱上直子,也因为晕轮效应的失效,渡边的爱情转移了,而这或多或少成了直子死亡的原因之一。直子的死又致使玲子离开待了八年的疗养院,决心再次踏入社会,经受社会的考验。在玲子的启发下,渡边最终打定了主意,决心跟绿子一起面对以后的人生。可见,在晕轮效应的社会认知影响下,个体做出的反应,不论对自身还是他人、甚至群体都具有多方面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唯有利用其有利影响,克服消极影响,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活。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1.

[2]李愚.晕轮效应[J].知识就是力量,2009(5):78.

[3][4][6][8][9](日)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23、25、20、307、314.

[5].戴健林.(吴江霖)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4.

[7](美)阿伦森,威尔逊,阿克特.社会心理学(第五版)[M].侯玉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9-91.

注 释

①晕轮:光学现象,由悬浮于大气中的冰晶反射或折射太阳光而形成,具体指月亮周围有时出现的朦胧圆圈.

②图式(schema或scheme),又译基模。是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的概念群。它是社会认知的一个核心概念,以特定事件或主题为中心,是帮助个体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简言之,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按照泰勒和克劳克的研究,图式可分为自我图式、人的图式、角色图式和事件图式四类。

(作者介绍:王小丽,广西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远游房间”的一角
从功能对等看《挪威的森林》的林、赖译本
《挪威的森林》阅读解析
《挪威的森林》选读
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迷失与寻找
《挪威的森林》 两个译本的翻译特色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