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小学语文教学清简与丰盈的平衡

2016-05-14 23:05彭灵静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5期

彭灵静

[摘 要] 苏派语文教学清简灵动,厚实精致,具有江苏独特的地域人文风格。“清简”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主体,尊重教与学的科学规律。它摒弃掉教学中的各种故作姿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真。而我们在追求“清简”之风的同时,更要明确“清简”的目的,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儿童创设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儿童言语智能的丰盈成长。

[关键词] 苏派语文教学;清简;丰盈

苏派教学是一种具有江苏独特地域人文风格的教学文化。它是一种地域观念,更是一种文化观念。虽然直到21世纪它才被提出,但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而且学派林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苏派名家辈出,并最终形成“清简、灵动、精致、厚实”的苏派教学风格。

其中,“清简”是苏派语文教学的个性特征之一。江苏省的特级老师,无论是黄厚江、孙金华,还是王栋生,都提出过“简单教学”的观念。而最明确倡导和践行“清简”教学观的,莫过于薛法根。兹文将以薛法根所执教的《鞋匠的儿子》一课为例,浅论薛法根课堂中所体现出的清简性,并深入探究“清简性”背后的目的和深层含义。

一、清简课堂的定义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六上的一篇写人的课文,课文通过一详一略两件事例,叙述了美国总统林肯在面对嘲笑与羞辱时,不卑不亢,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宽容,捍卫尊严,赢得大家的认可与爱戴的故事。薛法根在讲授这篇课文时,采取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生字教学。这一步里,薛法根只讲了“尴尬”这一个词,因为这个词是学生书写中出错率最高的。接着进入课文的串讲,先让学生发现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件事是重点,然后进入重点事件的学习。在这个学习环节,从林肯说的三段话入手,让孩子们自主思考这三段话中的与众不同之处,体会其言外之意,进而发现林肯这个人物的特点。最后是出示三种生活中的情景,训练孩子听出话外之音及得体、机智应对环境的能力。这堂课所设计的教学板块很清晰。从字词学习、到理解文意、再到体会人物、最后是拓展训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每一板块的设计都有明确的目的,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一落实。教师语言简练得当,绝不拖泥带水。整堂课,都体现出苏派教学所倡导的清简性。

而事实上,薛法根在追求“清简”的道路上也是不遗余力的。他明确提出:“‘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语文教学,也应该追求一种深刻的简单,或者叫‘清简更为适宜。”那到底什么是清简呢?其实清简可以用于为官,比如 “清廉简约”;可以用于为人,如“百八串珠不离手,言谈清简风嗖嗖”;可以用于为事,如“精于心,简于形”;也可以为物,如 “由是案牍清简,囹圄空虚”。由以上看来,“清简”就是一种清新淡雅的态度,一种疏旷明朗的心境,它可以折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将清简引入到教学之中,则是指什么呢?薛法根在《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一文中说:“‘清简的语文教学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讲课文到‘教语文,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二是从‘教语文到‘育智能,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通过‘清简这种方式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在实施手段和具体操作上,则是简明其目标、简约其内容、简化其环节、简便其方法、简单其媒介、简要其用语。”

二、清简课堂的意义

不仅是薛法根,同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提出过“清简”课堂创设的,还有江苏吴江区的李雪梅老师。查阅相关论文,很多老师和学者虽然都提出了“清简”课堂的目标和操作手段,但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却被忽略了,那就是“清简”的背后是什么。难道“清简”就是我们一切教学行为的目的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清简”也是。那么“清简”的另一面是什么呢?如果要找的话,我觉得最合适的应是“丰盈”。那什么又是“丰盈”呢?汉朝蔡邕在《童幼胡根碑》中说:“生有嘉表,幼而克才,角犀丰盈,光润玉颜。”韦昭注:“丰盈,谓颊辅丰满。”清朝钱之青 《宿村家》诗:“夜阑闻笑语,今岁喜丰盈。”汉代扬雄《太玄赋》:“丰盈祸所栖兮,名誉怨所集。”清朝薛福成《代李相伯复醇贤亲王书》:“惟以中国土壤之博,物产之丰盈,人才之盛,十倍于西洋各国。”可见,“丰盈”是饱满、丰富、充足的状态。它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相貌,可以用来形容谷物粮食,也可以形容资产。而用到教学中,丰盈应该是一种饱满的成长状态。这种成长可以指向老师,更可指向学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只有在完整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中,才能培养出儿童完整的人格。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一文中也曾说过:“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立场。”在教学中,儿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目标和行为都应该指向儿童;而在学习中,儿童又是成长的主体,教师需要创设一切机会为儿童的自主成长所服务。

就像薛法根在执教《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的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只选择“尴尬”让孩子来写,在黑板上默写的孩子也写错了,但是薛法根没有直接指出这个错误,而是让孩子们仔细到书中观察这个字,然后去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目标明确,直击重点。“断其十指,不若伤其一指。”与其浮光掠影地讲每个词,不如切实地将这一个词指导到位。而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孩子充分的观察、辨别和发现的时间。这种自学的方式,其效果无疑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强得多。而在第二个环节,体会课文语言的言外之意、发现人物特点时,教师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去发现。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简明但精准的指导,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学习之中。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仍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与修正的作用。在体会过课文语言之后,教师接着出示三种生活情景,来训练学生能否听出言外之意,并训练机智、巧妙地回应的能力。这一环节,打通生活和语文,给孩子创设了契合文本的成长机会,引导孩子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这样的知识才是鲜活的、有生命的,而孩子们在这节课中的成长也才是真实的、充分的。由此看来,在这一节课中,教师是“清简”的,教师在自己“清简”的同时,创设了空间,预留了时间,孩子们言语智能的发展得到了落实,孩子在这节课中的收获也才是丰盈的。

三、清简与丰盈的平衡

苏派名师们大多认同“儿童是一种缪斯性的存在,儿童的现在、儿童的当下都应该是快乐与幸福”这一观念,因而,苏派教学致力于构建完善、幸福的课堂。但我们都知道,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儿童在这节课上所能得到的成长时间和时机也是有限的,那如何能在有限时间确保儿童实现幸福成长的最大化呢?那就需要教师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所当为者,教师应整合这节课的内容,通过最简单的环节、最简捷的方法,用最简约的语言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最大程度地达到“清简”;所不当为者,教师对教学的最佳时机毫无把握,课堂上无法创造有利条件,甚至压缩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也曾重申陶行知先生的观点:“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所以,教育的根本性改革,应该让儿童自己觉醒,让儿童自主学习。那如何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呢?教师起码要做到的一点是,给学生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成长,通过成长使学生达到那日渐丰盈的生命状态。

苏派教学清简灵动,厚实精致,具有江苏独特的地域人文风格。“清简”的方式,以学生为学习和成长的主体,尊重教与学的科学规律。它摒弃掉教学中的各种故作姿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真。而我们在追求“清简”之风的同时,更要明确“清简”的目的所在,那就是为儿童创造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而简单说来,其做法不过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仔细研读文本,整合学习内容,择其精要来教学。并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最能够促使儿童成长的那个点,或者是续写故事,或者是创设情境,或者是体味语言,给儿童创造出适宜的成长机会和空间。二是要给儿童足够的成长时间,让儿童自己去体悟、去发现、去欣赏、去表达,去收获,充分体会到自主成长的乐趣。以“清简”为其形,以“丰盈”为其实。形实结合,以形促实,通过教师的“清简”之风,促使学生言语智能的“丰盈”成长。

参考文献

[1]薛法根.清简: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J].小学教学研究,2013,(04).

[2]薛法根.追求深刻的简单[J].小学语文教学,2010,(27).

[3]成尚荣.清简,文化人格上生长起来的教学风格[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09).

[4]张正昌.“苏派语文教学”三论[J].江苏教育研究,2014,(21).

[5]曹春华.苏派教学:“江苏创造”的价值坚守与范式转型——兼论“苏派教学”的时代命题[J].江苏教育,2014,(43).

责任编辑 邓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