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情知教学”的“三有”教师培养措施

2016-05-14 23:05王慧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思想能力

王慧

[摘 要] 践行“情知教学”,教师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有“情知教学”思想,有实施“情知教学”思想的能力,有实施“情知教学”思想的道义感。基于学校层面,可以从交流、评价、展示三方面帮助教师理解和认同“情知教学”思想,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践研究培养教师实施“情知教学”的能力,加强师德建设以提高教师实施“情知教学”的道义感。

[关键词] 情知教学;思想;能力;道义感

“情知教学”思想是教育家冷冉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情知教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辩证地统一起来;教学的着眼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构建课堂教学的“立体结构”,课堂的信息传递既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以及交流引起的连锁反应。

这一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落实这一教学思想是有前提条件的,最根本的条件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素质。具体来说,教师要具备以下“三有”:有“情知教学”思想,有实施“情知教学”的能力,有实施“情知教学”的道义感。

一、使教师有“情知教学”思想

凡是高质量的教学,都是有先进教学思想的教学。冷冉先生说:“学校的一切活动只不过是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而已,至于它的质量和效果,则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思想。”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他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要落实“情知教学”思想,教师就必须树立“情知教学”思想。实践证明,要使教育家提出的教学思想被一线教师熟练运用,学校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理解

要使教师树立“情知教学”思想,首先就要使教师深刻理解这一教学思想。理解了才能认同,认同了才能践行。为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研修课程——“价值引领”课程,以“情知教学”思想引领课程内容设计,由学校聘请资深研究人员、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主讲。这门课程,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听别人讲的机会,还给了他们互相交流的机会。语言交流的过程就是思维运行的过程,相互交流可以加大教师的思维含量,比单纯听别人讲更有实效性。另外,教师间的相互交流还是一个反馈、补充、矫正、整合的过程,有助于教师理解“情知教学”思想。

(二)抓评价

这里说的评价是指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把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体现“情知教学”思想的行为上——看“情”与“知”是否统一,是否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是否体现了“立体结构”。这样的评价,对教师理解和认同“情知教学”思想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三)抓展示

这里说的展示是指教师展示体现“情知教学”思想的行为,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开展有效的引导和组织活动,发掘教师这样的行为。笔者所在的学校除了采用领导发掘的方法外,还鼓励教师自己发掘、同伴之间互相发掘。体现“情知教学”思想的行为被发掘出来之后,再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也可以在交流会上展示,还可以在学校的报纸等交流平台上展示。这些展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师对“情知教学”思想的理解和认同。

二、使教师有实施“情知教学”的能力

教师树立了“情知教学”思想,要把它落到实处,还要有相应的教学能力,这是落实教学思想的一个保证条件。怎样提高教师实施“情知教学”的能力呢?冷冉先生说:“这种措施(指开展群众性科研活动)比把人组织起来上大课、听报告那种学习方法更为有效。”“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培养骨干力量,造就一大批教育工作上的明白人和能人的主要途径。”笔者所在的学校把“情知教学研究”作为学校的主要研究课题,把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作为提高教师实施“情知教学”能力的主要方式,重点抓以下三种研究:

一是做好文献研究。在文献研究中,组织教师学习冷冉先生著作和与“情知教学”相关的理论以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读书论坛”活动。

二是做好调查研究。研究的起点是问题,把问题找准了,课题研究就有针对性。学校对教师、学生、家长分别进行了调查,掌握第一手数据,最后撰写调查报告。

三是做好实践研究。具体包括四项活动:

第一项是设计活动。设计是把理念性思维推向可能性思维的中间环节。这个环节是对原有认识合理性的检验,对于实践则是一次周密的计划安排。可以说,“设计”是研究的核心环节。有的教师设计出“20+15”模式,即课堂上用25分钟相互交流上节课预习的内容,用15分钟独立预习下节课内容;有的教师设计出“三段七步”模式,即自主预习—表达交流—检测反馈;有的教师设计出“四环节”的模式,即预习—质疑—交流—运用;等等。

第二项是实践活动。研究过程中的实践(实验)既是验证“设计”可行性和实践性的手段,又是教学研究的落脚点。所以在“设计”之后,我们又组织教师按照设计出的办法开展实践。这项活动特别强调的一个原则是“人人参与”,目的是让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能体现“情知教学”思想。

第三项是反思活动。人们对任何问题的认识过程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通过反思,会发现原有的认识存在错误和疏漏,因此要重新思考,改造原有的认识,补充新的认识。我们在组织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时,始终坚持的原则是“肯定亮点,重在改进”。肯定亮点,就是让教师知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哪些行为是符合“情知教学”思想要求的,以便于他们自觉坚持做下去;重在改进,就是让教师知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哪些行为是不符合“情知教学”思想要求的,进而找出改进的办法。

第四项是概括活动。这里说的概括活动,就是对研究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做出科学的结论。心理学认为“有概括才能迁移”,这就是说,通过概括教师可以将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成果运用到生活中的多种情形。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学校组织教师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形成概括性的认识,或写出案例,或写出论文和研究报告。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于所获得的知识,只有把它建构起来,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围绕着“情知教学”开展了课题研究,就会将“情知教学”的知识转化为实施“情知教学”的能力。

三、使教师有实施“情知教学”的道义感

教师有了教学思想,就知道了自己在教学中该做什么事情;有了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就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有了这两点还不能保证他们花力气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实施“情知教学”的着眼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概括地说,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会学习和爱学习。然而,通常的教学评价(包括考试)的内容大都局限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解题能力)上,对于“会学习”和“爱学习”很少有人去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教师觉得不教学生“会学习”和“爱学习”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

冷冉先生认为,师德的根本问题是“要有一个为后一代终身负责的思想”。教师如果有了这种道义感,不论是否有人对教学生“会学习”或“爱学习”进行评价,他们也会出于“为后一代负责”的意识而自觉地去做这件事。鉴于此,我们围绕“为学生终生负责”为主题加强了师德建设,具体做法包括:开展“情知教学话师德”、从身边寻找师德榜样、最美教师风采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努力发掘教师身上“为学生终身负责”的品质,使其成为践行“情知教学”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打造一支有教学道义感的教师团队,才能把“情知教学”思想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张淑光

猜你喜欢
思想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幽默是一种能力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努力拓展无人机飞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