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涛 韩伟
摘要:政党认同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也表现在行为上的支持与肯定。政党认同教育必须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必须体现在政党绩效上面来,民众才能形成永远跟党走的观念。政党认同的影响因素有政党意识形态、政党组织、政党领袖、政党绩效、教育环境以及其他多元价值文化的影响。通过宣传教育、价值观教育、党建教育、政治参与和提高政党绩效等路径。进而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合法性的认同,是当前政党认同教育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政党认同;教育;政党绩效
一、政党认同教育的时代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民众的价值观发生巨大的变化,从改革开放以前的讲求无私奉献,响应国家号召,到改革开放以后,更多的追求个人本位,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是中国民众价值观念发展的基本脉络。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当前民众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并不与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完全一致。因此当下的中国民众能否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党的执政理念,并与其“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是至关重要的思想价值前提,也是政党认同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如何进行政党认同教育,增强民众的政党认同,是党和国家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政党认同的影响因素
政党认同的基本概念就是政党认同不仅是一种心理表现,也是一种行为表现。因此,影响个体对政党是否认同的因素就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学者王庆兵认为政党认同的影响因素有五个方面,一是家庭传统;二是意识形态;三是回顾性评价;四是政党社会化;五是社会经济地位。这五个方面既有个体的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而学者柴宝勇则认为:“政党组织、政党领袖、执政绩效、政党意识形态对政党认同有显著影响”总的来看,影响个体对政党认同的因素有很多种,但最主要的有一下几种:
(一)政党意识形态
政党意识形态是对政党认同最重要的影响要素,它不仅为政党活动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还能从精神上和心理上把人们真正凝聚起来。因此,它的“聚变”或“裂变”对政党认同的发展或消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其政党意识形态在其政治合法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时期,其政党意识形态就具有先进性,吸引了大批的民众,他们毫无例外地对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表示认同,尤其是进步的革命青年,他们纷纷投奔到红色的革命圣地——延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其意识形态方面依旧保持着先进性,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建立一个繁荣、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不变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因此,广大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其宣扬的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政党组织
政党组织与政党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政党认同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个完善的政党组织是政党认同的基础,中国现在既有八千多万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又有八千多万名共青团员。这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政党组织,也充分说明其有着广大的认同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入党的程序、政党宣传的途径和方式、政党领袖的表达方式等。这种开放性的态度,使得更多的群众能够认同中国共产党。
(三)政党领袖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指出:“领袖的素质、水平、经验、智慧和能力对政党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对政党的兴衰和成败起重大作用,所以各政党都重视选举、造就、维护、监督并适时更换政党的领袖。选民在现代民主政治选举下,越来越表现为对候选人个人的投票倾向,在很多情况下,候选人个人因素甚至成为塑造政党认同的关键因素。从现实来看,也的确如此,政党领袖的个人魅力在政党认同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邓小平时代的“小平,你好”到如今亲切的“习大大”称呼,就可以看出,民众对一个政党的认同,体现在对其政党领袖的认同上。根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艾什中心公布的对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全球公众调查结果,在受访者对本国领导人认可度、30国受访者对十国领导人认可度、以及受访者对本国领导人正确处理国内及国际事务信心度方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均排名第一。
(四)政党绩效
在人们对政党执政的评价体系中,政党绩效位于基础性的地位。社会公众对政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领袖的检视最终要以政党的执政绩效为决定性力量。执政绩效是世界各国任何执政党的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无法在执政绩效方面使得他们的国民满意,就很难得到这个国家的民众的认同,即使这个政党再有组织基础,政党领袖再有个人魅力,执政意识形态宣传的再好,也最终要失去执政地位。在中国同样如此,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且长期保持执政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执政绩效,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让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交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力量,也成为了一个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国家。因此,政党在执政中有效控制公共权力,切实贯彻执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以较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执政党的职能,不断提高执政效率,创造更多、更好的政党业绩。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政党绩效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否则短期的显著的政党绩效,或许可能抹平因阶层矛盾带来的社会损害,确保该政党在一定时段内获得较高的认同度,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阶段性记忆的淡化,政党业绩的回落,最终将导致人们的政党认同度逐步消减。
(五)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家庭教育环境和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教育。首先,家庭总是一个人最初接受政治社会化的场所,在这个阶段,形成政党认同并非有意识,家庭对儿童政党认同的影响更多的体现于心理上的倾向而且非理性的认知。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虽是阶段性的影响,但是父母日常的教育,表现出的对某一政党的好恶感,将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政党认同产生长远的影响。其次,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载体的发展,使大众传媒成为人们了解政党政策、选举等政治信息的主要来源。大众媒体越来越成为一种独立的民意表达渠道和工具,占据一部分原来属于政党的领地,在某种程度上代替政党职能。加之,媒体信息化趋势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知识和信息量,使文化同质性、政党认知统一性难度大大增加。
(六)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日益广泛,文化交流越发频繁,国外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涌入我国,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都对我国造成了一定影响。
很显然,从外部进入中国的西方价值观念,它们即使不与主流意识形态冲突,也必将渗透影响甚至冲击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文化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各种思想有了接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土壤,公众不再盲目地信仰某种主义,这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消解大众对中国政党意识形态的信仰。正如安东尼·唐斯的空间竞争分析框架——不同的政治观点可以在某一空间或某一光谱中标示出来并展开对于选民的争夺,就如同位于同一街区的商店相互之间为争夺顾客而展开竞争一样。总而言之,无论是影响政党认同的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由于人们一切行为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对利益的追求,因此,政党满足自己利益的程度成为人对政党认同的逻辑起点。
三、政党认同教育的基本路径
国内关于政党认同教育的研究按照认同教育的对象分为公务员群体、农民工群体、青年教师群体和大学生群体几类,从研究的对象来看,青年占据大多数。青年作为思想意识比较活跃的群体,其人生观价值观逐步趋于稳定,因此,这个时期的政党认同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政党认同的研究中,关于政党认同教育有以下几种基本路径:
(一)宣传教育的路径
宣传教育路径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政治社会化的维度,在政党认同过程中体现为从认识——态度转变——行动的过程。因此,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使民众了解共产党的历史和现在,了解共产党的先进性,学习马列知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并积极引导民众参加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让民众接受党、亲近党,并通过党团组织生活,让民众具有与党活动、政治参与的热情,产生入党和向党靠拢的愿望。
(二)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价值观是影响政党认同的重要因素,当代价值观日趋多元,西方多党制的民主价值观念、实用性价值观念、功利性价值观念、自我中心性价值观念都对当代民众的政党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多元化的价值观冲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也冲淡了对共产党的心理认同。因此,必须要通过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来弘扬主流文化价值观,从而实现对共产党的认同。一是要引导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价值与政治价值的关系,激发的政治诉求;二是加强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学习和教育;三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
(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政党认同的一个关键是教育队伍的建设。在当前的政党认同教育中,教育者自身的政治信仰迷茫,高校和各类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出现了政治方向不清,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的现象,而这些又是政党认同的基础。因此,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政党认同的基础。
(四)鼓励政治参与
鼓励政治参与指的是在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共存的社会中,有序地组织民众进行政治参与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党要主动而为的一项工作,目的是通过政治参与的形式,使得民众形成对整个政治制度的信仰,使其把自己对共产党的心理和态度认知转化为行动,从行动中感知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政党认同。
(五)提高政党绩效
从政党认同的概念内涵和影响因素可知,民众对政党的认同主要依赖于政党意识形态、政党组织、政党领袖和政党绩效等几个因素。而国内关于政党绩效的研究虽然不多,但关于政党认同路径的研究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涉及到了政党绩效。实际上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研究中,因为国情、文化背景的不同,是具有特殊性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对其的政党认同实际上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其政党绩效的认同,从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这种意识形态来看,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这一壮举,正是政党绩效的体现。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几乎所有的政党认同教育也都体现着政党绩效这一鲜明特征。因此,对民众的政党认同教育就必须以政党绩效为基础,也必须把体现政党绩效作为组织民众、赢得民众的核心工作。因此,在政党认同教育中,除了加强政党意识形态教育、政党组织教育和提高政党领袖的个人魅力之外,政党认同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也必须是提高政党绩效,并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感知到和明白,进而提高其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认同。
参考文献:
[1]王庆兵.试析政党认同的功能与构建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4(08).
[2]柴宝勇.西方政党组织与政党认同的关系[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02).
[3]佘湘.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党软权力与政党现代化——基于中国共产党的视角[J].理论探讨,2012(05).
[4]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5]柴宝勇.论政党认同与政党领袖的关系[J].理论与实践,2009(05).
[6]柴宝勇.论政党认同与政党领袖的关系[J].理论与实践,2009(05).
[7]刘良.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关系及其限度[J].长白学刊,2010(01).
[8]阮宏波.大众传媒与政党认同的关系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02).
[9]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本文系2014年度中国青年院校协会立项资助重点课题《青年政党认同研究》阶段性成果;2015-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辽宁群体机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5BSH007。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辽宁省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