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剧本的创意性写作

2016-05-14 03:03周璐华
艺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动画意象诗歌

周璐华

〔摘要〕一个好的故事是否合适搬上银幕,是否能够在银幕上精彩演绎取决于视觉化的过程。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影视是具象的艺术,文学中用来表达情绪感受的内容要通过镜头的累加创造叙事性与抒情性。

〔关键词〕诗歌蒙太奇动画剧本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蕴藏,这些宝贵的资源为动画剧本的创作提供了丰沃的滋养。在对动画专业的学生进行剧作教学时,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学习研究是非常有益的一环。提到这点,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大量的传奇、小说与戏剧,提供了海量的创作题材库。的确,有大量的动画影视剧本来源是古典文化,但是是否止步于此?答案是否定的。透过故事层面,中国古典文化对剧本写作提供了多层面的支撑,如果我们能善于发掘、利用,并巧妙运用于教学,将有利于对剧本创作打开新的思路和方法。

初学剧本创作的学生,经常面临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镜头感———即“为银幕写作”。一个好的故事是否合适搬上银幕,是否能够在银幕上精彩演绎取决于视觉化的过程。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影视是具象的艺术,文学中用来表达情绪感受的内容要通过镜头的累加创造叙事性与抒情性。“镜头感”又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即包含了画面感受,又包含了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系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感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更惶论创造其中的氛围意境。

小说三要素里包括了“人物”、“环境”与“情节”,剧本作为一种叙事载体同时也具有这三个要素。有大量的研究在关注诗歌与影视语言之间的关系呈现,特别是蒙太奇技法,镜头以诗歌来参考,开拓了镜头的情绪表达空间。

比如特别著名的元曲《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个浓浓的羁旅乡愁,这种情境的传达是通过寥寥几个意象迭加,而这几个意象又非常适合镜头的转化。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对诗歌内涵以及表现手法的讲解来让同学理解这词的意境。然后,以改写的形式,将它改写成为剧本。为了丰富剧本,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力,老师不设定人物,由学生自主发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设定人物。

通过这种方法,我发现与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发挥有很明显的区别,初步接触过剧本创作的学生在创作上有一个优秀的基础,不至于完全没有思路,也不至于过于天马行空,与剧本创作的要求不和。

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创意写作法”对于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创意写作法”的“过程写作法”对于剧本写作教学尤其值得参考。我将这种方法和上述的诗歌改编法结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过程写作法旨在管理学生的写作行为。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经历了五个相关的阶段:预写作(prewriting)、打草稿(drafting)、修改(revising)、校订(editing)和发表(publishing)。

第一阶段:预写作。“预写作”就是做好写作的准备,像运动前的热身,但最容易被忽视。通常在这个阶段学生准备得越充分,在后续的阶段就会越顺利。

(1)首先选择话题。创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胸中有物,心中有情,自然而发,下笔即成文。一些学生抱怨他们不知道写什么,为了让学生完成这第一步,先朗读讲解某一首诗歌,比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背诵过,耳熟能详,对于其中的情境都有一定的感受,教师需要通过特别的角度来阐释诗歌。首当其冲的是意象的解读,诗歌的每一个词都可以解读出一个意象,比如第一句就可分解为“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这些意象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镜头,或者与其它意象组成一个镜头。作为动画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绘画能力,因此在解读完意象之后,可以让学生将镜头画出来,加深他们理解,而这些就是动画中说的场景设计。通过对场景的绘制工作,学生对整个剧的感性认知又进一步深入。对场景和人物进行初级描绘有助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打通,这一块也是融入到剧本教学里面的。关于镜头的组合与衔接,就要讲到诗歌中的静与动的对比。《秋思》描写的是羁途旅人在旅途中的片刻心绪,诗歌之前,他在向前走,走到此处停下,因为眼前出现了一幕合家欢乐的景象,这勾起了他的思乡、自怜,或者是对前途的担忧等等愁绪。然而片刻之后,他没有留驻在此,又一次踏上旅途,所以说“在天涯”。因此产生了两个动静对比。一是停驻的瞬间,主人公与乡村人家的对比,主人公是安静的,人家是热闹的,就像朱自清在散文《荷塘月色》里说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从位置上看,热闹形成了一个圈,主人公虽然很接近这个圈,但是始终在外围,具有一种被边缘化的孤独感,而这种孤独感在热闹的衬托下就更显得悲凉。第二个动静对比是在他行走的动,和停驻的动,以及之后的继续前行形成的动静比较,因而有了节奏感。前后的前行动作类似,但是情绪上有一种微妙的变化,也是通过对比而得出来的。

在预写作过程中还应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情境。比如交谈、绘画、阅读和写作等。传统的中国人重视团圆,不愿意离乡背井,非万不得以不离故土。羁途旅人的愁绪通过音乐能得到最好的表达,而这种音乐莫过于声线凄凉的二胡,抑或团圆的音乐,如一些欢快的《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或《常回家看看》,这样的曲子都表达出了团圆的氛围。通过两种乐曲的切换,让学生更加立体地了解到两种情绪的强烈对比。

(2)确定目的、形式、读者。准备写作时,学生必须思考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无目的不可能有突出的观点。这时候教师的引导作用就非常关键了,是要完全按照原诗来写,还是抓住核心精神,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剧本写成学生自己心目中的好剧本?笔者选择后者。保留诗歌的意境、结构和节奏,用“新的人物+新的地点+新的时间”的方法来改写诗歌,使原来的诗歌里纯意象化的情境实体化,丰富了情结,使叙事性更强。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四到五个人,充分地讨论自己的剧本。有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学生们将所有的想象力集中于一点,就是主人公的设定。有的学生设定为商人,有的是侠客,有的是反清复明的义士,有的人写的是落榜的书生,还有逃荒人,流浪者……甚至有人写的是误入地球回不了家的外星流浪汉,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真是“脑洞大开”。

第二阶段:打草稿。进入到这个阶段,重在把想法写下来,不必较多考虑拼写正确、标点符号。此时,老师只需保持观察者的态度,不再对学生的写作做任何形式的干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写剧本,完成剧本大纲。

第三阶段:完善与修改。这一阶段主要目的在于完成一个正式的剧本。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笔者通过正向强化和反向强化的方式来令学生升华对剧本的理解。在课堂一般选择正式的剧本作为学习写作的目的,那么阅读的对象就应该是剧组的所有成员。笔者通过展示优秀剧本结合讲解的方法,令学生了解到在剧本写作中应采取的正确格式和写作的方法———这是正向的强化。正确的格式是推销剧本的第一步,许多关于编剧的书往往在第一章来讲格式的重要性,它是敲开投资者大门的砖头。但这里也是学生最不重视,非常容易犯错的地方。反向的强化是例举一些不适应镜头表现的文字,特别是小说写作手法中细腻的文字描写,比如“一个孤独的人孤独地走在孤独的路上”,“她心里想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月亮大得像胖妞的脸”等。让学生通过反向的自省,审视自己的剧本,摒弃这些语句,转而使用镜头语言,用镜头来描述,比如表现情绪可以用一些小动作或者周围事物的来衬托等。

第四阶段:校订。在这一阶段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四到五人)进行分享与讨论,根据同伴或教师的反馈,修改自己的初稿。侧重修改文中存在的拼写、语法、标点等细节性错误。

第五阶段:发表。最后一步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方案,在班级里进行朗读、讲解、分享。当他们写完以后的这个步骤,关键点在于静听学生的表述方式和方案本身的魅力。很多剧组人员(包括出品人)并不具备有读剧本的能力,因此讲述也变成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

通过以上几种过程的顺序使用,使学生的剧本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现实教学中,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剧本相比较之前,镜头感更强,意境的营造更有章可循,并且不仅没有抑制想象,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创意空间,又脱离毫无边际的幻想,能够落实在某一个具体的点上。

(责任编辑:晓芳)

猜你喜欢
动画意象诗歌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是动画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