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协调发展新要求

2016-05-14 17:40潘建华
唯实 2016年5期
关键词:发展

潘建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深入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正确把握和处理不同时期、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关系,使其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新常态下,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协调发展的新内涵:

正确把握速度、质量、结构协调统一。速度、质量、结构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经济新常态的三大基本特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也是基于这三者的相互影响、协调统一。从速度看,速度是动因,速度换挡倒逼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过去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靠消费、投入和规模经济支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方式开始由同质性排浪式消费向异质性个性化消费转型,靠投入和规模经济支撑的增长模式正在向集约化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所以,无论全国还是区域经济增速都在逐步放缓。这个放缓既符合客观规律,更能有效倒逼经济提质增效、结构优化。从质量看,质量是动能,质量提升是稳增长、调结构的核心动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向中高端迈进就是要解决保持中高速的“引擎”问题,创新创业就是这个“引擎”的“内核”,把创新创业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加快“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注重“互联网+”与“+互联网”并举,推动“四化同步”融合,个人、小微企业创业和大企业创新互通互动,探索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平台,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全面协调,全面释放发展动能。从结构看,结构是动向,结构优化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李克强总理强调:“大刀阔斧推进结构性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包容性增长,是应对经济下行挑战的必由之路。”结构调整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在供给侧,产业结构形成社会基本的供给结构,要以互联网为纽带促进三次产业跨界融合,打造“提一接二连三”格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要素生产率。在需求侧,收入分配结构形成社会基本的需求结构,要从财政政策调整为主加快向收入政策调整转变,尤其是向民生倾斜的收入政策的调整,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通过两端平衡,增强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性,拓展经济增长的空间和内容。

科学把握产业、城市、农村协调融合。坚持“产业支撑城市、城市反哺农村、农村孵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促进产城乡互动并进、一体化发展。一是突出规划融合。就自身规划而言,要从空间布局、功能配套、资源配置等方面全面衔接,统筹地上地下、陆地海域空间开发,深入推进产业、国土、城乡、生态、民生等“多规合一”,打破规划行政管理壁垒,引导城乡产业要素重新配置,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管理格局。就抢抓战略机遇而言,要准确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战略走向、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指出:“落实好国家战略,既要谋势,又要取实,更要做活。”谋势就是要找准区域定位、挖掘自身优势,在国家战略大格局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取实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攻难点、出实招;做活就是要充分激活企业热情,更大力度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拓展国际产能合作,构建互联互通、协调共赢的开放新格局。二是突出建设融合。产城乡融合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建设上,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两个重要抓手。以公平公正、全民共享为原则,创新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人口和产业人口全覆盖,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和产业转移,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和产业化。以城乡同步、产业互动为导向,稳步推进城乡开发建设,加快构建城市、镇村与产业集聚区之间互通互联的现代交通体系,以“交通圈”拓展“经济圈”培育“都市圈”,全面提升产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三是突出资源融合。产业拥有产品和资本等资源,城市拥有公共服务、科技和人才等资源,农村拥有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三者相互依存、彼此依赖。要全面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创新资源管理模式,加快专业交易市场建设,打破流通壁垒,激活全要素流通,提升资源效率和效益,有效促进产城乡相互哺育、相互融通、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

准确把握政府、市场、制度协调互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核心的就是要以制度革新为手段,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保障市场健康规范运行。抓宏观强化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经济职能,打破利益集团束缚,提升经济正向外部性。在资源配置上,既要注重维持重要资源配置的长期均衡,又要重视短期微调和微刺激;在利益分配上,既要注重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和共同富裕,又要重视提高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微观效益的外部环境;在宏观调控上,要重点把握政府管理的范围、领域、力度和强度,努力做到“放得更开”和“管得更好”。重规律强化市场调节。充分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一步放开市场、激活市场、规范市场,让市场充分竞争、公平竞争。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放大市场注重配置资源效率的优势,增进个体和局部的合法利益,带动社会效益同步增长;不断增强经济的外向化和社会化程度,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的发挥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促改革强化制度平衡。利用制度创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克服政府调节的主观性、滞后性、低效性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无序性、不均衡性。加快转变行政职能,实施简政放权,坚持放管服并重,有序推进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着力营造政府、市场、制度协调互补的局面。

全面把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追求、生态文明是支撑,三者是“强富美高”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协调发展的内核,必须自始至终加以贯彻落实,增强实践自觉。从物质文明着手,切实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扩大经营等方式,稳步提升居民收入;要加大扶贫力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扶贫体系,提高扶贫机制的益贫性,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努力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精神文明着手,切实提升思想文化水平。要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以理想信念为根本,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凝聚精神动力、营造舆论氛围、增强信念支撑;以共同繁荣为导向,增加文化事业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新文化产业,提升新媒体格局下的价值引导力,强化文化创新创造,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从生态文明着手,切实提升环境保护水平。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是关系到每一个人身心健康的文明。“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要坚持源头提标理念,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实施“蓝天行动、清水行动、绿地行动”,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监管和工程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努力推动五位一体、同步协调。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面对“十三五”发展所处的环境与条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承担的目标与任务,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我们应进一步准确把握协调发展新内涵、新要求,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开创工作新局面。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钱国华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